中医认为,痰是由于体内水液运行异常,而导致水液停留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中医向来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表明了痰是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痰既可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又可随气机上下内外窜动,无处不在,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有时难以被人们所察觉,但在脉象上却有明显的特征显现,基于此,探讨痰脉的特征表现及演变规律,对于中医痰病和痰症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痰脉特征要素分析
滑:痰浊水液停聚体内,湿性黏滑,则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举要》云:“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脉理会参》亦曰:“数而流利不滞为滑脉,滑如珠之走盘,主痰。”因痰浊停聚的部位不同,局部出现相应的痰病或痰症特征。《脉诀阐微》曰:“右寸见滑,热痰侵肺而皮折。”
涩:痰积于体内,日久不去,则成为实痰、老痰,易于阻碍气机的运行,则脉不滑反而显示涩象。《脉简补义》曰:“脉则滑主痰,而痰亦见涩。”《四诊抉微》亦曰:“至于滑脉所主之痰,此指随气流动,而不结伏者言,若老痰火痰,坚韧胶固,结伏于经络之间,碍其流行之道路,运行濡滞,则脉又涩而不滑也。”
弦:痰涎停聚导致相应的桡动脉管壁张力增加,脉管本身的硬度大,应指端直而长。《脉学归源》曰:“弦应风木,又主痰饮。”血流内无数“细丝”:痰浊壅塞血液内,随血流运动被拉拽成条状细丝。《脉简补义》说:“脉有无数细丝,此痰脉也。气过指下,似觉拖带粘涎,宛然中有无数细丝,此心包络与肺胃之有痰也。”
2 痰脉复合要素分析
2.1 痰性脉
由于痰生成的原因不同,可因外感寒湿、内伤饮食、劳欲过度等导致肺、脾和肾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而成,所以在性质上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痰,其脉象要素组合不同,表征的性质各异。如《脉确》曰:“浮弦主风痰,浮滑主风痰、风热”,此处的风痰为风邪外袭,致营卫不和,经气不利,津液输布异常而凝结成痰,因浮脉主表,弦或滑脉主痰,浮滑或浮弦脉表征出风痰的性质。
《脉诊便读》中说:“假如火痰,每兼洪大;实痰兼见弦牢。至若虚痰、燥痰,则不但见滑,而反见涩矣。”火热盛,炼液成痰,脉可呈现洪、大之象;虚痰、燥痰因气虚无力运行津液,燥盛伤津,故而出现脉象涩滞不畅的征象。《四诊抉微》认为:“若老痰火痰,坚韧胶固,结伏于经络之间,碍其流行之道路,运行濡滞,则脉又涩而不滑也。”老痰为积久胶结蕴结于机体之痰,其阻痹气机的运行,故出现涩而濡之脉;张三锡曰:“人肥白,脉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气虚,多湿痰故耳。”湿痰之脉表现为沉、弱、濡或滑之象。
2.2 痰症脉
痰性不羁,易随气升降,到处流动,停聚局部,表现症状多端。如《古今医统大全》曰:“右寸前以候肺,皮腠气喉背鼻诊之,浮滑头目眩晕多痰。”右寸脉主肺,皮肤、咽喉、背部、鼻部病变皆可从右寸脉的变化得之,右寸脉浮滑为风痰上扰清窍,故可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脉诀阐微》曰:“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左寸脉滑,痰热扰心,舌为心之苗,故可出现舌体强硬,活动不灵的症状态;左关结脉,痰浊结于中焦,气机不利而出现胸部满闷之症。
《古今医统大全》有:“沉涩主痰滞,肺通气之脏也,其气宜利而不宜滞,今沉兼涩,为肺之气不利,滞而为痰,或由痰遏肺窍而为咳嗽耳。”右寸脉沉涩,痰浊壅滞于肺,肺气宣肃不利,故出现咳嗽。《脉简补义》描述了内有痰浊感受外邪的脉象:“有痰挟外感者,左寸紧盛,右关洪滑,或寸脉沉伏,其证兼有喘嗽、头疼、骨节疼,即是夹痰伤寒。”左寸紧盛为外感风感之象,右关洪滑为痰浊内蕴之象,痰气痹阻经脉,气机上逆,故出现咳嗽、气喘、头身疼痛之症状。
2.3 痰证脉
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可以从相应的脉表现出来其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痰证可有诸多类型,每种证候脉象各有其脉象要素的组合特征。
2.3.1 气虚痰阻证
《脉简补义》曰:“痰多气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势甚涩也。”“吾每诊正脉微弱,侧诊弦而兼滑,则知有痰饮矣。其微弱,乃气虚,又为痰饮所困耳。”《脉诀启悟注释》曰:“短主气虚,滑短为气虚痰膈,故主气塞。”张三锡曰:“人肥白,脉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气虚,多湿痰故耳。”脉滑表征痰浊内存;脉势涩表征出气虚运行无力;脉弱表征气虚,脉搏搏动无力;脉沉表征气虚无力外出;脉短表征气虚,脉搏每搏搏动的距离短。所以气虚痰阻证脉象要素可为滑、弱、涩、短。
2.3.2 痰阻气滞证
《诊家直诀》认为:“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是长短皆有气郁也。”《脉诀阐微》曰:“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脉学正义》有:“至若气郁痰壅之症,每因脉道不利,迟数不调,最宜审察。”《脉镜》曰:“痰气则弦而带涩。”《脉诀理玄秘要》有:“脉沉主气痰病”。脉沉表征出痰浊内聚,气机出入不利,则脉位变沉;脉弦、涩表征出痰气郁滞,气行不利;脉迟、数、结表征出痰阻气机运行不畅,则脉搏搏动失去正常的节律;脉短甚者呈豆脉,表征出气滞推动血液的运行的距离缩短,痰气阻结于局部。所以痰阻气滞证脉象要素可为沉、弦、涩、迟、数、结、短。
2.3.3 痰热内生证
《古今医统大全》曰:“左寸前候乎心……沉滑心热痰涎。”《太素脉秘诀》曰:“浮弦,痰饮发热。”《新著四言脉诀》曰:“滑本阳脉,而又兼浮,则炎上之象,故为热痰也。”《医学入门》曰:“兼浮大有力者,则为痰火。”《脉诀阐微》有:“数见尺左,水少而火沸为痰”。脉沉滑表征出痰火内伏;脉浮弦表征出痰火的外扬。热邪壅盛,热为阳邪,其性向上、向外,故脉浮,局部热邪壅盛,相应脉段的血管壁张力增加,故脉弦;脉强、大表征出热邪充斥,血管内压变大,则血管管径增粗;脉数表征出热邪炽盛,血流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故脉率加快。所以痰阻气滞证脉象要素可为沉、滑、浮、弦、大、强、数。
2.3.4 痰瘀互结证
《脉义简摩》曰:“迟而时止为结,迟中而时有一止也,但无定数。主气郁血壅痰滞。”《脉法大成》曰:“沉涩急,痰瘀。”《脉理宗经》有:“沉滑痰郁,沉细湿郁,沉涩血结。”《诊家直诀》曰:“是故凝痰瘀血,无论脉势强弱,按之必有劲线,或如珠粒。”脉迟表征出有形之邪阻闭,气血运行不畅,则脉迟;脉结表征出痰瘀痹阻,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则脉搏节律随之变化;脉沉表征出痰瘀内阻,气机郁闭在内,外达不畅,故脉位沉;脉涩表征出痰瘀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脉按之有劲线或如珠粒表征出痰瘀气滞,血液运行不利,产生瘀血之有形之物,血行不畅。所以痰瘀互结证脉象要素可为沉、迟、结、涩。
2.4 痰病脉
中医认为痰为病理产物,亦是多病之源,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痰可导致诸多的疾病,正如《景岳全书·痰饮》云:“痰之已成,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贮之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蔽心窍,或扰动肝胆,或流窜经络,变化诸证”。痰所导致疾病其脉象各异,《脉诀指掌》曰:“滑为阳气旺,为痰。滑溢为吐,为喘满;滑数为热,咳嗽;沉滑为伏痰、留饮”;“弦滑痰饮胁痛”。呕吐表现为滑、溢,滑为痰之特征脉,溢为气机上逆之象;痰饮胁痛表现为弦、滑,弦为气滞不通之象;《脉诀汇辨》将痰饮呕吐脉的部位定义在右寸:“右寸滑者,痰饮呕逆。”
《脉诀阐微》记载了痰浊引起的痹证之脉为右尺滑:“滑见尺右,痰流足以成痹。”《脉镜绪余》记载了痰喘脉:“滑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痰浊引起的喘证,其脉表现为滑、大,大为痰浊壅塞脉管之象;《太素脉秘诀》曰:“浮弦,痰饮发热。”痰饮发热的脉为浮、弦,弦为痰之象,浮为热邪壅盛,其性向上、向外,故脉浮;《脉诀指掌》曰:“关滑肝脾热痰、血热;滑短宿食;沉滑食痰。” 痰食脉表现为沉、滑,沉为痰食阻痹,气机内潜之象;滑为痰、食之象。
综上所述,痰脉有其特征性脉象要素,通过解析其不同要素的组合,可获取痰浊致病的病因、病性、病机、症状等疾病过程中的不同信息,从而能更加准确的指导临床的辨证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