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汗发出去了,病就逃了。一个奇妙的中成药

健康   2025-01-16 23:59   四川  


在冬天,自然界的风寒耀武扬威进逼人体,人体的正气奋起反抗,体虚者的正气少,阵脚容易乱,就算体质壮实者,也容易一不留神就着了它的道。

正邪交争的战场由体表入里,由鼻入肺,可谓封门一战。

我们知道,肺是主宣降的,这一战,肺自顾不暇,宣降的事情就做得不合格,这下体内就乱了套。由于肺主气,气为血帅,于是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身体各部位的疼痛。

又因肺宣降不力,导致体内浊气不得透发,郁闭体内,就像蒸笼形成蒸气,这个蒸气憋着一股劲想走体表毛孔散发,但寒气堵在那里,正在攻城呢,于是寒包火,寒热俱重的局面出现了:内里体温升高,发热,烦躁,外在恶寒怕冷。

中成药桂黄清热颗粒,
来自《伤寒论》大青龙汤,

由麻黄、桂枝、苦杏仁、石膏、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

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身疼痛,汗出不去而烦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风寒表实证兼有郁热者。

本症的治疗,主要围绕着《内经》讲的:“火郁发之”。

火郁,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热邪。

对此,大医仲景首推:汗泄,就如夏天出汗能让体温降低,这个方法也是让热气不闷在体内。

宋太宗还不是太宗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到昏迷,太祖帮他用艾灸发汗,汗出后,人就醒转了。

在汤药里,仲景大师创制的麻黄汤是辛温发汗峻剂,而麻黄汤正包含在大青龙汤里。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苦杏仁、炙甘草组成。

麻黄是发汗的主要责任人,能以辛温之性提升人体的阳气,抵抗外界的风寒,并以阳气冲开体表通道,为汗液劈出一条路来,让体内的热象减轻,肺也因此获得救援,所以麻黄发汗之后能宣肺平喘。

肺主通调水道,麻黄的通调水道不止从汗而出,还能从尿而解。加上麻黄辛温助阳,活血化瘀,这都有助于体内气血的通畅,消除因气血不畅导致的身痛感。

桂枝是与麻黄齐名的发汗名药,麻黄针对风寒发汗解表,桂枝针对风寒发汗解肌。

通常来说,解肌是包括在解表里的。

解表是通过开泄腠理、促使机体发汗。

解肌则指在人体受到外邪侵袭后,腠理闭塞,肌肉出现僵、痛等,用发汗的方法可助这些症状解除。所以桂枝能治诸痛症。

麻黄配桂枝,把外在的风寒祛散,内里的汗液得到释放,气血运行通畅,疼痛得到缓解,五脏功能渐归正常。

接下来是苦杏仁登场,苦杏仁之苦主降,肺气降下来,可止住肺受风寒所袭导致的咳喘。

且苦杏仁的降,还能通便,这与麻黄的利尿形成配合,一个通大肠,一个通小肠,肠道通了,就像管道的出口被打通,内里的热象也容易消除。

再加上炙甘草健脾胃,益正气。助力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效的达成。

大青龙汤在麻黄汤基础上加入石膏和姜枣后,则成表里双解之剂。

姜枣配合炙甘草健脾胃,补热伤之津,并防止石膏大寒伤胃。且生姜也有发汗之功,外受风寒或是淋了雨,民间就常用生姜汤来发汗散寒。

石膏的加入,就像大自然突来的一阵凉风,能解肌透热并发汗,也就是说,它以辛味能散,大寒除热,降肺胃高热,并把这个热从肌表以汗液的形式透出去。同时,它甘味生津,也能防止热伤津液,并使汗出有源。

此时助阳的麻黄桂枝已将外邪风寒赶走,在肌表开了个通道,所以石膏可谓与它俩里应外合,解除因风寒郁而化热造成的烦躁,整个人都清爽起来。

因为本方太有名,诸多医家早已总结出本方的两大特色:

其一,发汗中有姜枣炙甘草补,甚至石膏的生津也具补益作用,祛邪不伤正。不过因本方发汗作用较强,故本方更适合于体质壮实者。

其二,寒热并用,表里同治,并侧重于“寒在表者,汗而发之”。这也正是本方名为大青龙汤的原因,所谓汗,与水相关,而龙潜水中。

当然,中成药的名字不叫大青龙汤,而是桂黄清热颗粒。
本方以舌质红,苔黄或薄黄为辨证

温馨提醒: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草方
百草有用!有的单兵作战,成一剂良药!有的协同作战,成一首良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