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校友访谈录第2期|深耕涉外 桃李天下的曾文革教授

文摘   2024-11-22 23:31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发展七十年

    暨国际法学院建院十五周年

“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涉外法治”系列访谈

Part.

01

受访人简介



曾文革



曾文革,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学科学术带头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后出站。


曾在香港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意大利圣安娜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访学和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环境法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部级项目10余项。


在《现代法学》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负责主持重庆市一流课程《国际经济法(双语)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发表双语教改论文10余篇。


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法学会环境法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重庆仲裁委员会国际仲裁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国际商事仲裁院仲裁员。



Part.

02


访谈内容



1

回忆在校经历

潘:曾教授,您在西南政法大学度过了本科、研究生还有博士的这几年时光。我想问一下您当时在校期间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曾:我就每个阶段说一个。

第一个就是本科的毕业论文,我毕业论文的方向是环境法,是张孝烈老师指导的。我初稿写了3万多字,然后最终稿改成3,000多字,所以这个给我印象特别深,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二个就是硕士期间,我跟的是李昌麒教授,他指导我写的硕士论文是外资银行监管,我当时印象很深的事就是查资料。我一直在法学的资料里找不到有用的,最后李老师跟我说,你要去看交叉学科的,要去看人大复印资料当中国际贸易、国际经济这些东西,我觉得这个对我帮助非常大。

第三个就是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种明钊教授他的经济学功底很深,我觉得他对我教育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他总是讲经济和法律的关系。他说经济是第一位的,法律是第二位的。要把法律问题搞清楚,首先要先把经济问题搞清楚,并叫我们看《资本论》,所以这个事情我印象比较深。


2

转换研究方向原因

张:曾教授,您的硕士和博士都是研究的经济法方向,而博士后攻读的是国际法方向,您当初是出于什么原因而选择国际法方向,并且从事涉外法治的工作呢?


曾:这个情况很特殊,我在重大的时候,开始是搞经济法,因为我读的是经济法。然后当时重大进行学科建设,重点是环境法,我们要申请环境法的博士点,所以我就开始搞环境法,也开始做一些国际环境法的东西。

后来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当时许明月教授在我们这做院长,我们经济法、环境法老师就比较多了,但国际法缺少带头人,院长就安排我做这个国际法的带头人,所以我就服从安排。不过当时我还是觉得国际法方向的学识不足,所以后来又到武汉大学做了两年半的博士后,主要还是工作需要




3

我国涉外法治成就

潘:那曾教授您认为近几年来在我们的涉外法治工作方面,我们国家取得了怎么样的成就?


曾:从法学教育方面来讲,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比较值得关注。

 第一个就是本科阶段,现在已经有好多学校开始设国际法专业和涉外法律实验班,这是比较多的。

第二个就是从研究生层次来讲,在法律硕士里面好多都设置了涉外律师方向、仲裁方向

第三个就是从实践基地来看,教育部搞了一些涉外法律实验基地,许多学校都非常响应。

还有一个就是参加涉外法治模拟法庭比赛的机会变多。以前相对比较少,我记得最先就是我们了解的“贸仲杯”,后来又有WTO比赛,还有海洋法、人道法、国际刑事法等比赛,现在在涉外法治比赛方面,基本上全面展开,我觉得这个进展是比较大的。



4

我国涉外法治发展方向

张:曾教授,您刚刚已经讲了我们国家在涉外法治领域的一些成就,那么您认为我们国家的涉外法治工作未来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呢?


曾: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战略是要持续的,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一直都会存在,这是一个大方向。

其次,从人才培养方面来讲,在法学教育板块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从经验来看,以前主要是沿海地区注重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但现在中部、西部,包括西北都非常重视。因为西部有陆海新通道,在这方面,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就不完全像以前具有地域性,可能会是全面开发、全面发展的态势。

从人才培养环节来讲,实践教学的比重会上升,包括各种比赛、实习实践等,这些未来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重点,因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综合性非常强,光是在学校学了知识,没有运用是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





5

涉外法治人才能力

潘:曾教授,您刚刚也说到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我们学院近几年开设了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和“一带一路”实验班,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您觉得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涉外法治人才应该具备怎样关键的能力和素养呢?


曾:我觉得可能有这样几个能力比较重要。

第一个能力就是国际视野,从涉外法治人才角度来说,肯定要以国际的眼光来看世界,当然我们站在中国立场,但国际视野是需要有的,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第二个能力我觉得是法学写作能力,包括中文写作、英文写作。现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以前强了,但书面表达能力有点下降,而写作能力是根基,不管从事理论还是实务,写作能力都是基本功。

第三个能力是语言能力,涉外法治工作很多时候工作语言是英文,比如看联合国文件、网站,英文的东西比较多,要是做律师或者仲裁员,不具备外语交流能力就会差很多,不是说不能做,但会有很大障碍,跟法官、仲裁员、当事人交流可能都会有问题。

第四个方面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实战能力。学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最终要体现在知识运用上,进行法律服务或者谈判,从尽职调查到谈判,再到调解,最终达成和解或者解决问题,都需要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涉外法治服务很多都是团队合作,除了法律人员,还有会计师、工程师等,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6

法治工作建议

张:那对于有立志于从事法治方面工作的在校生,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曾:我的建议很简单,无论是涉外法治工作也好,还是其他工作也好,我的体会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就是读书一定要记笔记,不光是中文学习要记,学习英文原著也要记,比如名词、概念、表达法等,都要做笔记进行解读,甚至可以画思维导图。

“行万里路”就是做实践或者调研后要写报告,总结实践收获,包括知识欠缺的点,哪些能力需要提升。



7

了解涉外法治行业渠道

潘:曾教授,据我们了解,涉外法治行业专业性比较高,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个行业的了解?


曾:在网络时代其实很方便,我归纳了一下,有这样几个渠道。

第一个就是网络课程,包括很多网上平台都有相关课程,不光有中文课程,还有英文课程,像我们重大可能明年也会在智慧树上线国际法双语课程,随时可以自学,非常方便。

第二个就是要充分利用实务界的培训,现在实务界有很多培训,像海商法协会、仲裁协会等都会请专家进行实务培训。

第三个渠道就是书籍阅读,在法律实务方面,总要阅读一点原版书籍,不需要很多,精读一本或者半本都非常好,这样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涉外法律实务资料。还有就是现在高校有很多出国短期培训和访学机会,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有暑期班,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的都有,对基础要求不是很高,老师讲的也是基础的英美法知识,可以去参加。

所以了解这个领域的渠道非常多,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去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关注这些渠道,慢慢就能融会贯通。


8

工作岗位选择和建议

张:曾教授,在这个行业内,据您了解,先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做起,能够帮助我们学到更多知识,更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


曾:从这个行业来讲,现在是市场经济。

首先要适应市场需要,市场需求每年可能不同,只要是跟涉外法治相关的工作都可以去做,不要好高骛远。在法院做法官助理、书记员,在律师行业做初级律师、在仲裁里做仲裁员助理、或者在大型国有企业法务部做法务,从这些岗位起步都是可以的。不过这个行业有个特点,涉外法治人才成才速度比一般人才慢很多。第一个原因是从法律知识本身来讲,除了民商法、诉讼法等基本知识,国际法方面的知识需要长期积累,短期很难搞定。

法律英语能力也需要积累,不管是法学知识能力、语言能力,还是前面提到的写作能力,都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第三个方面就是终身学习,涉外法治这一块发展太快了,包括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方面。像国际投资法庭在改革所以必须要追踪学习,如果不追踪,凭原来的知识是不行的。所以在这个行业里积累和终身学习的特点比其他行业要突出很多,要在这个行业一直做得好,终身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END



图文 | 潘昱廷 张翊宸

排版 | 张馨予

审核 | 吕亮 刘雨松


西政国际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