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语言不通,基层社会治理如何有效落实?旅居人数众多,矛盾纠纷如何顺利化解?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基因库”之称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热带气候吸引着大量游客到此游玩、避寒,同时也给西双版纳州的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政法机关立足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政法工作新任务新要求,以“普法+解纷+共治”持续在提升普法与依法治理上下功夫,用心用情化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措并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赋能“象往之地”社会治理焕发新活力,平安、法治西双版纳建设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全州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8%以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高达97.73%,位列全省第二,创历史新高。
68岁的赵奶奶来自辽宁,2023年到西双版纳旅游后被这座充满热情和温暖的城市吸引,便于今年在景洪市市区购置房产用于旅居避寒,却在装修时遇到了困难。她第一时间想到了此前认识的景洪市司法局解纷“智囊团”成员朱秀芬,便拨通了朱秀芬的电话“小朱啊,我家在装修,现在装窗户时碰到困难了,施工方说暂时无法安装,但我还在辽宁,麻烦你帮我协调一下。”在接到赵奶奶的求助电话后,朱秀芬立即联系景洪市允景洪街道综治中心,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及时与施工方、门窗商户、赵奶奶联系进行三方沟通协调,最终顺利完成安装。
“太好了,太好了!感谢你们!等我回来邀请你们到家里吃饺子。”赵奶奶在电话里开心地说。
据介绍,朱秀芬曾任西双版纳州司法局副局长,退休后以“五老”身份参与解纷“智囊团”,“五老”调解员们充分发挥年龄优势改变了过去年轻调解员在化解老年人矛盾时当事人不够信任导致的不愿意听、不想倾诉等调解不畅局面,往往在调解前就能拉近与当事人的心理距离,为矛盾纠纷的化解埋下信任的种子。“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发现矛盾时认真倾听、接待,化解矛盾时找准切入点用心化解,概括起来就是关心、耐心、细心、尽心、暖心五颗心。”朱秀芬说。
“我们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环境美了,围墙拆了,大家心里的距离也近了。”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拉村民小组组长岩温龙介绍说,曼拉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纯傣族聚居村寨,自2022年1月起,曼拉村实现了矛盾纠纷全面化解在基层,是一个无讼村。曼拉党支部通过深化“党建引领+”体系建设,形成的“环境大家一起管、文明大家一起创、建设大家一起干、治理大家一起抓、管理大家一起议”的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模式,同时引导村民制定形成以德治为引领、法治为根基,涵盖公序良俗、文明建设、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村规民约《曼拉十条》,并通过“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促进村民们发挥榜样力量,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
无独有偶,距勐海县城64公里的打洛镇龙利村因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7公里,被誉为“极边第一村”,全村共有59户居民。
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打洛边境派出所所长朱峰标介绍说“龙利村与边境接壤,是村寨的同时也是景区,在春节、国庆、泼水节等节假日日均人流量在1400至1500人次左右,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打洛边境派出所整合群防力量,通过“党务+警务室+村寨+景区”的治理模式,于2018年挂牌成立龙利226抵边警务室,采取“集中+入户”的方式利用村民群众会议、赶集日等人员集中时段进行防诈、防溺、交通安全等普法宣传,在党员活动日组织巡边活动,积极发挥群众共建共治作用,使其在管好景区、守好边境上发挥出重要作用。据了解,自警务室进驻至今,龙利村实现“零警情、零纠纷、零发案”,并于2021年被村寨授予“第60户荣誉居民户”称号。
“我也不知道啊,他们说我已经结婚二十年了,这不可能啊。”这是景洪市人民检察院拍摄的普法微电影《冒名婚姻登记》中的一句台词。近年来,为了能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同时给少数民族群众带去更多喜闻乐见的法律产品、传递法治声音,景洪市人民检察院从最初的图文释法、“六进”传统普法,到2017年开始拍摄普法微视频、2020年尝试双语(汉语、少数民族语言)直播普法,把法庭、听证会搬入直播间,把真实发生的案件改编成微电影向各族群众讲解当前社会热点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三年来,普法直播累计时长达4230分钟,受众累计超一千万人次;以真实案例为题材,由检察官亲自演绎、制作各类普法微电影、微视频66部,其中10余部作品获省、州级表彰。更贴近群众的花式普法广受好评,检察官玉喃溜在进村普法时常有群众主动打招呼说“我在直播里见过你”,直播间留言也留下了很多“好样的”“你们是景洪的骄傲”声音。
(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石飞 通讯员 史燕青 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