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家人建造了一座坟墓

文化   2024-12-20 21:15   北京  

本文转自:家庭影像FamilyLens

写在前面

疫情期间,一部关于建造自己家人坟墓的片子,是一部需要沉静下来缓慢观看的影像,观者仿佛也进入到村子里,和村民们一起劳作,一起建造死亡的安居之所。

作者私人独白贯穿全片,营造出集体之外的另一个私人叙事空间,低沉的嗓音将你拽离现实空间,拉入到村庄的多重时间漫游中,而记忆、历史、死亡在这里交汇,拍摄家族最终指向于自我,在与整个村庄共生的关系里,作者在不断追问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度过。

重构家庭记忆——家庭影像展冬日献映现已开启,点击此行文字或文末购票,在影像里留下家庭记忆。

《地洞》The Burrows

胡三寿丨2021丨101分钟|中国大陆

影片简介:在老家,每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都会为自己建一座坟墓。2020年,在病毒肆虐的时候,我们一家人给我外公外婆建造了他们期盼多年的坟墓。我是坟墓的设计者,建造者,拍摄者,我面对着它,仿佛面对着故乡的精神世界,它像地洞,建造与挖掘在永无休止地上演……

导演阐述:这是在疫情期间我记录了我和村里人为外祖父母修建坟墓的过程。在这个秦岭南麓的小村庄中,村喇叭里播放着防疫广播,山丘之上的修坟人闲聊着帝王将相,画外音讲述着乡野传说——当下与过往奇异地交织在一起,通向更加绵延、永恒的时间。

影片由修坟这件具体的家庭事件开始,但《地洞》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村庄,一种生死观,以及一种终将消逝的生活传统——世代居住在一块土地上,死了就葬在坡上,遥望着山下村子里的子孙后代。

胡三寿 Hu Sanshou

出生于陕西秦岭,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13年参加民间记忆计划至今。2013年《山旮旯》,2015年《古精》,2018年《偷羞子》,入围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敬!华人独立纪录片”单元。2021年《地洞》,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远景竞赛单元。荣获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亚洲新视野竞赛”首奖和“敬!华人独立纪录片”特别提及奖。2024年《复活》,入选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敬!华人独立纪录片”单元。


“我觉得这可能是创作的意义之一,就是当遗忘的记忆再次被谈起的时候,让这种遗忘不再被遗忘。”

——胡三寿

影片的开场,摄影机置于坟墓内部,仿若死亡的凝视,面对着这个家族来来往往的生命。而作者低沉缓慢的旁白,建构起私人的叙事时空,当下与过往,个人与家族,死亡与生命在冷静的镜头记录下交织而存在,而转换。

虽然从小生活在村庄里,但对于胡三寿来说真正进入村子是从拍摄开始的。吴文光导演在2010年发起了 “民间记忆计划”,鼓励大家回到自己的家乡,采访拍摄那些经历过“三年饥荒”的老人,当时还是学生的胡三寿,参与了这一拍摄,这也成为了他之后所有创作的起点,打开了他重新进入村庄的通道。

那些从小就认识的村民,在镜头的讲述前,带着厚重而残酷的历史记忆重新出场,人和事仿佛都被赋予色彩一般充满活力,“那是一片斑斓的世界。你会觉得这个村庄里所有的东西都值得细细地去凝视、去感受。”

从拍摄采访“三年饥荒”到家人日常,从村民共同建造坟墓到因高速公路征地坟墓要被挖开迁走,这些对另一些生命的切身感受,和村庄建立不同层面的连接,成了胡三寿持续纪录的动力,也正是多年的持续纪录使得其成为一种习惯,他往往是纪录在前,创作在后。

《地洞》便是这样日常纪录之下水到渠成的片子,疫情期间村子被封控,无所事事的大家共同建造了胡三寿爷爷奶奶的坟墓,他亲自设计,记录下了全过程,“拍摄的动作一下子填充了我在村庄里的乏味和无聊感,或者说让我找到一种意义感吧”,建造是主要,纪录是附属品,他把机器架好就开始干活了,常常是一个镜头就几十分钟,也常有机器没电自动关机的情况。

▲ 《地洞》剧照

而偏偏是这样日常的镜头,反而呈现出了非日常性,甚至是荒诞感,其中村庄里广播的并非政府官方的声音,而是村民手机里短视频的声音,那来自民间对疫情的认知,从开始恐慌到以讹传讹,到有些鬼畜,在日常的舞台上什么都可能上演,摄影机长久凝视的也不只是建造现场,更是那些建造的人,从而再去重新梳理人和村庄的关系。

胡三寿不断重新观看这些影像,他不是旁观者的审视视角,他也在镜头里,提供着内部的视角,他与镜头里的他们,与镜头里的整个村庄是一种共生关系,他不是拍完就离开的外人,是要长久生活于此的村民,他不可避免地也要面对自己的死亡与归宿,建造的不只是现实的坟墓,也是精神和情感的坟墓,包括如何去面对他和家人的关系,处理那些与情感连接的记忆。

▲ 《地洞》剧照

坟墓在那个空间里面慢慢成了一个不停生长的谜,它需要你不停地去观看它、凝视它、阅读它。只能感受、理解,而无法评判和解谜,在这样的过程中,胡三寿尝试用死亡反触自己的人生,从而对自我产生一种很强烈的认知,很清晰的辨识和判断,不会一直被死亡的悲剧感浸染,反而从中感受到日常的可贵,珍惜那些温暖的、美好的重要时刻。

或许拍摄就是在捕捉这种东西,你骨子里会感受到另一种生活的坚硬。所有的都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你是否有足够的真诚地去面对,胡三寿觉得这可能是核心。

他不希望拍摄变成一个单向的纪录和索取,对于村庄而言,那些被记载的记忆,不只是真相的还原,在记忆的变形和加工之后,可以看到时代和历史的痕迹,同时那些记忆逐渐地成为自己的记忆,在一次次进入他人的时候也是一次次地进入自己,追问着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度过,如何死亡。

那些看不见的精神记忆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生活的人们,真正地理解家人,理解自己。

幸运的是,胡三寿通过摄影机找到了这样联结的方式,如他所说:“修坟的过程,和我的创作过程,它们是一种相互咬合,相互建造的关系”。

家庭影像展&胡三寿导演专访精选

家庭影像展:拍摄对你和村庄的关系有什么改变?纪录的意义对你而言是什么?

胡三寿: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看到一个生命是如何一点一点消亡掉的,我觉得这种消亡在我的创作里边,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单单是一个纪录片作品的意义,是你对于另一个生命非常切身的感受性的意义。

纪录对我而言,是重新回到村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力吧。否则我和所有村子的年轻人一样,就是一个逐渐远离的过程。但通过拍摄的行为,你可以进入到这个村庄里边。你能观察出巨大而鲜活的东西,你能看到一片斑斓的世界,会觉得这个村庄里边所有的东西都值得细细去凝视、去感受。同时拍摄让我很抽离,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去看待自己在这个村庄里面的关系。会起到缓冲的作用,让你逐渐用理性的视角来看事物的作用,就不至于被种种漩涡给裹挟住。

▲ 《地洞》剧照

家庭影像展:旁白是这个片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全片,这是怎么考虑的?

胡三寿:在建造坟墓过程中,死亡和人之间那种连接感是非常近的,它和人是共处的关系。旁白非常重要,那是我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或者说未来我需不需要给自己建造一个坟墓的思考表达。

家庭影像展:家对你来说是什么?

胡三寿:“家”对我而言是一个创作之和。我所有的创作仿佛都是从家庭散发开来的。我第一次拍片子是通过家人采访到村民,接下来的片子是通过家人去讲述自己和这个村庄的连接,所以家庭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同源泉般的东西。

这个家它或许指向我的家庭,或许还指向了一种未来的状态,就是它不单单是家庭成员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空间,我觉得还有一个记忆搭建出来的精神空间,它需要你在那里生活成长,当然它同时需要你在这里边学会如何成长,去思考记忆的生命是怎么度过的,我觉得它不单单是一个空间,而是一个记忆的某种源泉的东西。

家庭不仅是依托一种血缘或者基因来去构造的,它还继承了某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它需要我们不仅去看待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现实处境,还需要审视我们看不见的记忆,我们需要某种精神上的沟通,很重要的点就是像我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我以前从来没有了解他们的过去。但是当我去用创作来去了解他们的过去的时候,突然一下子我发现他们日常的那些行为习惯,我不太喜欢的那些状态,那种语言表达方式,它是有来源的。

家庭像一个社会的毛细血管一样,它从这个社会中走来的那些记忆,那些过去的东西,我们一无所知。当我们去回溯的时候,我们通过它又切入到另一个社会里面,我觉得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社会的一个毛细血管,或者都是历史的毛细血管。

家庭影像展:下一部片子的拍摄计划是什么?

胡三寿:2020 年高速公路要开始征地,因为村庄里很多坟墓是在高速公路的规划线上,所以不得不面临被挖走迁移的一个困境。当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来到这个村庄,那些死去几十年、上百年的人依旧无一幸免的时候,它便不只是指向一种过去,而是很确定性的一种现实。

如果说《地洞》是拍这个村庄当下的处境,当下的遭遇。那么下一部《复活》是村庄的坟墓被挖掘之后,那些逝者登台,村庄的人亮相,包括我。那些逝者在被一种不可言说的强权力挖开的同时,我用自己的方式让他们复活。

我觉得我的创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性,《地洞》讲的是一个人如何来去建造自己的安身之所,《复活》讲的是即使人在那个自己建造好的安生之所上百年之后依旧有被破坏、被挖开、被迁走的可能,我觉得每一次的拍摄上部片子都可能是下部片子很重要的一个思考的基础。

采访/撰稿:朱钰



打开上方🔼小程序或阅读原文

购买《地洞》观影票

胡三寿导演映后交流~


了解更多「重构家庭记忆」家庭影像展片单信息点击下方图片

影展日程安排


单日购票优惠


任意时间购买周六/日单天套票

可享受9折优惠



放映信息


放映地点:

星典影城北京六里桥店

北京丰台区西三环南路10号(近六里桥地铁)


观影说明:

可提前30分钟取票,早到可优先选座

*除不可抗力取消放映

售出票务不接受退款,可自行转让



周边福利



#1

购买任意场次电影票将获得该电影定制票根明信片影展手册等。

三张不同场次票根可兑换家庭影像FamilyLens帆布包一个。


#2


#3

全通票(7场次)票根可兑换家庭影像FamilyLens帆布包+定制家庭相框+整套海报+整套影展衍生品



添加家庭影像FamilyLens 微信小助手

进入“记忆的河流”——家庭影像创作论坛交流群



我们将呈现对11部电影导演的专访报道

欢迎关注家庭影像FamilyLens公众号


家庭影像展组委会

策展人:顾雪

特邀策划:朱钰

活动总监:郝叶子

助理策展:朱鼎辉、吕铃

主视觉设计:陈大床、叮叮咚咚文化传媒

概念短片:TL STUDIO

新媒体运营:郭佳欣、陈艺萱

翻译组:朱锐、赵婉汝、徐尧、王以琳

字幕组:房泽祎、李延、温莜、陈江堰

衍生品设计:叶芷彤

视频组:纪宛君、刘渝、Andy

文案组:杨逸群、张雅文、吴思哲、顾雪梅、王子薇、丁娅琪

现场摄影组:滕天琪、周荣辉、李雨潼、郝阿茹娜、姚雄元


特别致谢:曹剑平、草场地工作站、章梦奇、沈林子、沈念、郭舟、丁大卫、丁一真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