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我是丁勇,今天由我代表金玉良米小组值日,组内老师有何春梅(组长)、周小辉、张春、苟明月、廖勇兵、程艳军、李旭、孙健雄、王伟、姜春宝、王振通、刘松涛,以下是我对黄淮海玉米品种利用的一些认知,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提出批评和指正!
增加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玉米生产中,种植密度逐步提高,这一方面是耐密植品种的选育推广,让产量潜力得到进一歩挖掘,进而推波助澜带动玉米生产密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密植高产理论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受农户所接受,同时随着相关农机、灌溉、植保设备的完善保证了相关技术理论的落实。农户和种植大户对于密植品种的需求和重视使其的推广和种植比想象中的进展要更快。
黄淮海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密度从本世纪初的3500-4000株/亩增加到现在大致在4500株/亩,5000株/亩,5500株/亩左右。当前实际生产中,农户的玉米种植密度往往高于这些密度,在豫南的一些传统密植种植区域甚至达到七八千的密度。黄淮海各地的品种高产创建密度在5000-8000株/亩之间。
2021年美国高产竞赛9组优胜者的平均种植密度为9.88万株/hm2,密度在9.39-11.98万株/hm2之间,合6260-7987株/亩,世界高产记录的密度是6586株/亩。11月14日刘学老师(南北学院1)介绍2023年NCGA全美玉米产量竞赛,高产品种的种植密度通常高于平均水平,但并不特别高,大多数在5600至6300株/亩之间。虽然近年生产上有的地方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给玉米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应该看到高密度是玉米选育应用的必然趋势。
在生产和品种选育上区分不同类型品种不同密度,每个阶段品种都有相对的果穗大小之分、种植密度高低之分,密植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来说其具体数值差异有时非常大。比如大穗品种从本世纪初的3000-3500株/亩提高到4200-4500株/亩,它的密度也在提高。
通过回顾玉米生产上的代表品种及其生产上的密度,会发现品种与密度是相辅相成的,每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市场应用,当某个品种在生产上形成优势时就会带动这一类品种兴起,很多时候是两者交替螺旋上升的。
玉米亩产量=亩穗数*穗粒重(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亩穗数、穗粒重作为函数变量,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让此值最大最优是每个玉米生产者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现在、未来密度多大合适?需要结合生产条件、目标产量、生产上安全性、商业化的经济性、实现的可能性等综合考虑。
在玉米高密度选育鉴定上,鉴定密度要高于生产和试验密度,对于矮杆玉米高密度鉴定可能需要改变现在的种植习惯,进一步缩短行距为50厘米。随着果穗进一步变小,目测鉴选会越来越难,可能需要依赖更多收获后测产选择。同时自交系的耐密性和适应性不等同于杂交种的耐密性和适应性。
我认为高密度下的品种类型更应注重以下特征:
1、株高穗位以矮秆、中矮秆为主,降低植株重心,同时较小的植株更有利于提高密度。较小的果穗比大穗的发育时间短,在吐丝授粉结实上可能存在优势。在品种选育上可以利用含有矮秆基因的材料、中矮秆材料,特别是在株高穗位上存在弱或无杂交优势的材料。
2、株型:高密度下更需要有良好的冠层结构,生产上经常用到紧凑型以及智慧株型。生产上一些平展型品种穗上节间距大,叶片结构合理,也是很好的株型,反而一些紧凑型品种叶片过于贴秆形成互相遮挡影响光合。
3、果穗:结实性好(群体不空秆、个体封顶好、果穗均匀),品种的容重高(不低于760克/升)、穗行16-18行,行粒数35左右,百粒重33克以上,籽粒硬粒或偏硬粒,出籽率不低于90%。
4、倒伏:高密度下更易倒伏,因此要注重株高穗位、茎秆结构、茎腐病抗性的选择。
5、抗性:高密度下个体竞争更激烈,更要注重抗病性选择。
6、水肥:选择品种要耐瘠薄、耐旱。
今天的值日引用了几位老师的观点,有的文中没有一一注明,在这里一并表示非常感谢!我在此阐述的不成熟的几点体会和想法,或对或错,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