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境下品种选育工作的想法(南北学院1)刘彦贵

教育   2024-11-25 06:58   中国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南北玉米禾芯科技组的刘彦贵,今日我代表禾芯科技组(孟军建、李素荣、赵延利、钱创建、王超、于琳、丛海龙、王宏伟、刘国海、刘曼双、冯万军)值日,结合近年品种考察情况,与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近些年的气候情况
近年来,极端高温现象日益频繁,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极端降雨事件亦屡屡发生。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愈发明显,天气的极端化趋势体现在频繁、广泛及重复的极端天气事件上。近几年东北的极端降雨地区普遍发生,特别是前年的四平地区春季降雨导致大部分农田受到影响,去年灰斑病大爆发,今年的辽宁地区的大量降雨,丹东地区的白斑病大爆发。同时蒙西地区前期降雨量少,甚至没有有效降雨,后期几乎天天降雨,还有赤峰地区去年几乎没有有效降雨,今年5月中旬-7月中旬几乎没有降雨,7月下旬开始降雨量增多,直到11月份还有降雨。


二、品种选育的个人想法
通过对近几年自己在行业中观察和参与的选育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品种选育目标将面临根本性的转变。这一变化由过去以提升产量为核心,同时兼顾抗性,转向以抗性为主、产量为辅的新模式。在当前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背景下,作物品种能否抵御各种环境挑战,已成为决定其能否被广泛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品种的抗性将不再是附属条件,而是首要考虑的核心要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高温、干旱和暴雨等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传统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可能会因无法适应变化的气候条件而遭遇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具备强大抗性的品种将成为农户选择的首选。未来的选育工作将需要引入更多抗性基因,确保新培育的品种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并稳定产出。


其次,国家对于病害抗性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如果某一品种在面对主要病害时表现出高感性,则会被一票否决。同时,国家提高品种审定门槛,对基因位点和区生晋级标准做了严格限制,这无疑是对品种的选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如何创新育种技术、提升抗性指标,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将基因检测与传统育种相结合,能够更准确地筛选出具备优秀抗性特征的种质资源。此外,借鉴国际上在植物育种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新技术,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气候条件。


密度也将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一大发展方向。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尤其在当前背景下,农村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50至60岁以上的群体,年轻劳动力的缺乏使得这一转型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国家政策推动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模式逐渐转向以合作社和农场主为主的管理方式。在这种趋势下,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并提升作物种植密度,对提升整体产量变得尤为重要。


增加种植密度无疑能显著提高每单位土地的产量,但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首先,种植密度的增加意味着对水肥等资源的需求同步上升,特别是在水资源本就紧缺的地区,这一挑战更是雪上加霜。例如,在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区域,农民可能面临灌溉不足的困境,导致作物生长受限,产量无法保证。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加复杂和严峻的考验。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农业从业者必须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有效实施水肥管理,采用更科学和高效的灌溉方案,以确保作物的生长能够得到必要的养分和水分。此外,借助现代科技,如滴灌技术、精准施肥等,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模式。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水资源,还能在极端气候的条件下,提升作物的抗逆能力。


个人认为我们在选育自交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本地优质基因资源和热源材料的合理利用。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本地资源发展出了一系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独特适应性,赋予其更强的抗逆性和生长潜力。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更注重热源材料的使用,这类材料不仅有助于提高作物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还能有效增强其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但是,在热源的使用中,要注意生育期和降水速率的选择,确保品种的熟期适合。

南北学苑
加快信息资源交流,提升种业竞争力,助力玉米行业发展。聚南北英才,育天下良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