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一、字音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二、结构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重难点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四、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五、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哄骗(hǒng) 闹哄(hōng) 起哄(hōng)
B.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撺掇(cuān duó) 凫水(fú) 桕树(jiòu)旺相(xiàng)
D.皎洁(jǎo) 归省(xǐng) 絮(xù)晌午(shǎ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困惑 挑剔 胆怯 委屈
C.叛徒 诚恳 鉴别 婉转
D.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
B.委实:实在 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 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 旺相:茂盛
4.《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文章应紧扣题目,写这些内容,扣题不紧,可以不写。
B.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C.这些内容可以少写点,多了就冲淡了看戏的内容,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突出中心。
D.开头和结尾所记的事非常重要,因为它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阅读提高
(一)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__,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5.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文中加粗词的词性:
朦胧( ) 依稀( )
也许( ) 然而( )
和( ) 去年( )
呢( ) 在( )
7.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8.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9.A“但我还以为船慢”;B“然而又自失起来”;C“果然是渔火”;D “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这四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的心理。
10.对这几段文字写景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船上 仰视 B.岸上平视
C.船上 平眺 D.岸上眺望
11.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1)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景物描写衬托“我”急切心情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13.对选段中画线的比喻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离开平桥村,行驶急速,“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心中充满了向往。
B.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
C.这个比喻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D.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夜间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野兽的脊背。
14.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B
4.B
5.宛转 悠扬 沉静 弥散
6.动词 形容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名词 助词 动词
7.D
8.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9.急切 陶醉 惊讶 惊喜
10.C
11.
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②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1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13.B
14.表现了“我”对江南水乡美景的热爱,天真烂漫的童趣和看社戏愿望实现后的喜悦。
欢迎加入一棵树初中语文教师群
【提醒】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尽情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请加入我们。
QQ群号:1群:721150613 2群:1055029719
联系我: yikeshu_99 (复制添加)
↓ ↓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