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读到《王上》记载的这样一件事情:当亚哈王率领军队准备征讨邻邦的时候,在出发之前,首先邀请一大群人问吉凶。
所有人都对王说:「可以上去,必然得胜,那城必交在王的手中。」甚至还有个人造了两个铁角,且舞且歌,极尽表演之能事,让王甚为喜悦。
就在所有人都享受在笙歌燕舞、一片祥和的美好氛围当中时,有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出现了。本来他并不在邀请之列,有人反复请求,王才勉强给了他这次机会。
王的心意,众人心知肚明。因此使者去邀请他的时候,对他反复交待:「众人一口同音地都说吉言,你不如与他们说一样的话,也说吉言。」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他抓住这次机会,多说吉言,肯定会让王得到喜悦,也许会改变对他的看法,甚至随手给他一些赏赐,也未可知。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只想利用这次机会,向众人传递最真实的话,至于孰是孰非,孰真孰假,时间将证明一切。于是在万众瞩目的时刻,他直接向人们宣告,王将会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并且阵亡。
结果可想而知,他当场遭到人们的殴打,王在盛怒之下将他投入狱中,遭受非人的折磨和凌辱。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完全应验了他所说的话。但他却为此承受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说真话的代价。
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个犯颜直谏的人,名叫魏征。有一次唐太宗前往洛阳时住在显仁宫,因为供应不好而生气。魏征立刻说道:
「当年隋炀帝追求安逸和享受,搞得民不聊生,最终灭亡了。现在陛下因着没有被伺候好就乱发脾气,与隋炀帝又有何不同呢。」
这话简直大逆不道,唐太宗心里当然很不喜悦,但还是听了他的话。
后来魏征说话越来越出格,甚至在朝堂之上公然顶撞和争论。唐太宗实在无法忍受,气得当场退朝。
回到宫里以后,唐太宗余怒未消,咬牙切齿地对皇后说:「这个乡下佬,竟敢当众说我的不是,实在有损尊严,迟早我要杀掉他!」
皇后却立刻向唐太宗表示祝贺,对他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这正好说明你是圣明的呀!」
但今天早晨所读到这个王并非唐太宗,而那个「不合时宜」的人也没有魏征那般幸运,至于他的结局,也就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了。
因为他不会随波逐流,更不会见风使舵。再加上直言不讳的性格、光明磊落的作风、不畏死亡的秉性,显得非常另类,与众人格格不入。
甚至,他所说的每句话都让人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所以无论在任何时期,这类人都不会招人待见。
然而他们之存在,是为了招人待见吗?肯定不是。他们不会为着讨口饭吃就出卖自己,纵然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毫不妥协。
重温这段历史,给了我很多的感动。人们常说,观史知今当思进退,读书明志可识春秋。然而对于我们而言,在进与退之间,仍须坚守自己最基本的底线。
也许,一个坚守底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但如果让坚守底线的人放弃原则,让其隐于众人之中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恐怕也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