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乡下,午餐以后迎着冰冷的空气散步,随手拍下了这簇盛开的菊花。几乎就在我感叹生命之顽强的同一时间,著名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的家中去世,终年86岁。
作为华语文学圈内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去世的消息迅速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很多影视圈的艺人纷纷发文表示悼念,网友的留言更是不计其数。
琼瑶去世以后,媒体第一时间已确认了死因,为轻生无异。不过按照程序,在遗体送至殡仪馆时,地方检察署还是对其进行了检验。据检方公布的结果,认定无他杀嫌疑。
事实上琼瑶轻生并非完全没有先兆,11月27日,她曾发文思念亡夫,其中写道:「不如归去,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多少的恩怨已随风而逝……这天上人间,可能再聚听那杜鹃,在林中轻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没想到短短一周时间,她以这种方式「翩然」离去,留给后人的除了震惊,就是无尽的嗟叹与感伤。
昨天晚上翻看相关新闻的留言,人们只是关注她的离世,并没有人对她离世的方式产生任何疑问。甚至有很多人,对她勇敢地选择死亡心生羡慕之情,就如一位网友所写的:
「不管怎么说,琼瑶的一生,活的精彩至极:爱恨情仇,功名利禄,快意人生。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掌握自己的生死、试问天下有几人有这般洒脱?」
也许是受到这种「洒脱」的影响,昨天晚上有位亲人给我留言,问道:「看如今选择轻生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实在是解脱苦难的一种快捷方式。那么,我们有信仰的人可以自杀吗?」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看很多人在疾病与患难的捆绑中生不如死,可以说活着几乎成了一种负担。然而我还是告诉她:「不可以。」
还记得多年前念书的时候,在有关伦理学的课程上对自杀有着系统性的论述。这是一个很成熟的课题,而同学们对此并无任何异议。
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难以承受的苦难当中,很多人都有过轻生的想法。这说明再多的理论,也无法替代内心深处的感受。更令人心痛的是,曾经的校友就有轻生而离世的。
事实上不只是今天,早在几千年前,那些古圣先贤在苦难中也曾有过同样的想法。比如约伯在遭遇患难时曾开口咒诅自己的生日:
「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腹绝气?为何有膝接收我?为何有奶哺养我?」
「不然,我就早已躺卧安睡,和地上为自己重造荒邱的君王、谋士,或与有金子、将银子装满了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或像隐而未现、不到期而落的胎,归于无有,如同未见光的婴孩。」
约伯在文字中表现出对死亡强烈的渴望,好在他最终并没有轻生,并且在经历过后看到了苦难的意义:「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正是为此,这本书给无数经历苦难的人,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而大有信心的以利亚,也曾经在逃亡途中绝望求死。在无尽的旷野之中,身心俱疲的他罗腾树下,发出了无言的呐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
好在后来他借天使送来的饮食添加心力,最鼓舞他的一句话是:「起来吃吧!因为你当走的路甚远。」
「当走的路甚远」,这句话也是对我们说的。我们不能在没有到达终点的时候就放弃奔跑,更不能以轻生的方式永远倒下,因为我们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
在我们所读的书中,将身体比喻为殿。因此,若有人毁坏这殿,他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
更明显的一句话,来自于使徒的教导,他明确告诉我们:「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是的,我们若活着是为他而活,若死了是为他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他的人。
至于让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也并非我们轻生的理由;倘若在我们的教导中对此表达了支持,亦或只是默许,最终的结果将难以想象。
虽然社会的整体氛围,已经对轻生表达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原则,仍然要坚守信仰的底线,爱惜自己的生命,让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