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国家于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上的重大战略需求,吉林大学法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面向涉外法治建设一线,在实践层面潜心研究,将职业能力教育与法学教育中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相衔接,探索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的全新方案和现实案例——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即“校内学术型导师+校外实务型导师”的浸润式联合引领指导模式,以全方位、全过程、递进式的协同培养为显著特征,同时具备学术素养和行业素质“双管齐下”的育人优势。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指导,而校外导师则侧重于法律实务操作的指导和职业发展的规划。这一制度的建立与贯彻,切实将授业解惑与实务传道有机结合,并形成育人新合力,为解决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全新方案,效果显著。
PART.1
琢璞成器,共建涉外法治育人“双通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一支高素质涉外法律专家和教师队伍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吉林大学法学院正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涉外法律专业教学团队,并引进有丰富涉外实务经验的律师及其他相关人员任教,已建立起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务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持续为双导师制的推进注入源头活水。
于导师团队建设上,双导师制注重“内外兼修”,发挥育人团队各自的优势。在校内导师团队建设上,吉林大学法学院始终戮力加强涉外法治相关学科的建设,组建起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校内导师团队,负责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的指导;在校外导师团队资源上,通过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吉林大学法学院吸引了大量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和国际视野的校外导师,为指导学生法律实务操作、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于教学培养环节上,双导师制在育人过程中注重以实践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一方面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实施,以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国际谈判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抓手,给予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班、法律硕士(国际仲裁)班学生或真实或模拟的法律环境锻炼实务能力;另一方面密切双向沟通,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深度剖析涉外案件,以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导师制以“垂直细分”的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效果,确保了教学质量与前沿实践接轨、与法律行业同频。
PART.2
承导师之志,结桃李之情
为探究双导师制有否“真正落地、智慧赋能并精准发力”,法学院法律硕士联合会对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班和法律硕士(国际仲裁)班研究生们就制度体验与收获展开深度访谈,听取同学们的反馈。
图1 受访同学们合影
谈及双导师制的落地育人,受访研究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自身发展角度肯定了双导师制度同专业硕士培育要求的契合度。
具体言及双导师制的独特优势时,受访研究生们则主要就校外导师于实践经验及实践平台上的可观助力表达了自身感受,如可更好地链接未来就业,了解就业区域,把握实践机会,掌握就业趋势等,切实为校内导师理论授课外的有益补充。
针对校外导师的授课方式和指导方式,受访研究生们普遍反映校外导师给予了较为针对性的密切指导,具体授课中主要表现为以实务为导向,借助引导式的提问同学生分享学习一线的实务案件,并在过程中偏向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最后,在收获上,受访研究生们均表示自己从校外导师处获益良多。一方面对实践性内容如诉讼程序与非诉程序的理解上有所深入,另一方面对律所团队选择、未来职业规划等重要内容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
访谈告末,显见双导师制度的落地推进广获学子们赞誉,于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上成绩显著,切实助力于法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法律硕士培养工作。
PART.3
协同育人合心力,薪火相承情相继
本次采访特别邀请到了吉林大学法学院涉外人才培养项目的两位校外导师——王哲律师和吴明宇律师,由二位导师自职业经历、教学感悟等方面内容展开介绍,分享师者心声。
王哲律师分享
图2 王哲律师
1. 背景与职业经历
王哲律师,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生,1997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主攻国际法方向,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吉林大学法理学博士,于2006年毕业。王哲律师曾在政府部门工作,后于1998年开始律师生涯,至今已有超过26年的律师执业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法律服务经验。
2. 双导师制参与和感悟
2021年,受法学院周晓虹老师推荐,王哲律师回到母校为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方向)班学子讲授法律文书写作课程。
在王哲律师看来,双导师制的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校外导师把法律实务技能、法律实践经验引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而要将双导师制度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校内外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沟通,在知识传授、法律思维培养、技能提升等多个角度进行分工与配合。
3. 教学实践与学生指导
王哲律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采用案例式教学,以案释法,并注重贯彻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原则。在剖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件过程中,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发挥实践对理论的支撑作用,同时解决实践中理论欠缺的问题。
4. 双导师制度的价值认识
王律师认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从业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法律规则,还需要知道在具体的案件中如何合理地运用规则解决法律问题。高校教师在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和优势,而律师、法官、公司法务等群体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二者的合作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规则以及规则的应用方法。而回到涉外法律实务领域,自律师执业群体内部人数分布来看,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方向律师占全部执业律师的比例是比较小的,在司法审判领域、公司法务群体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形。与其他专业领域,比如民法、刑法等领域的学生相比,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方向学生能够获得的实务技能学习渠道和机会要少了许多。而双导师制度的执行,可以通过高校的力量,将实务领域的专业人士(律师、法官、公司法务等)纳入到涉外法律教育体系内,让涉外律师、国际仲裁方向的学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专业、前沿的实务信息。
5. 结语
本次采访中,王哲律师诚挚分享了他与吉林大学的深厚渊源以及他丰富的法律服务经历。作为一位资深的法律从业者,王哲律师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回馈母校,为吉林大学的法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和个人成长,同时也展现了吉林大学法学教育的优秀传统和深厚底蕴。
吴明宇律师分享
图3 吴明宇律师
1. 背景与职业经历
吴明宇律师,吉林大学法学院毕业生,自2003年起在吉大法学院深造,专攻公司法和合同法,这段求学经历为其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进入省内知名律师事务所,师从吉林省内顶尖的涉外律师,开始涉足涉外法律服务领域,专注于外商投资和股权相关的法律事务。2019年,吴律师参加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组织的国际仲裁培训,成为全国仅50名获此机会的律师之一,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和实务能力。
2. 双导师制度参与和感悟
自2021年起,吴律师受邀成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的校外导师,参与双导师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他认为,双导师制度对于培养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方向的学生具有独特价值,能够将法律实务技能和实践经验引入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熟悉法律规则及其应用方法。在合作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分工协作,从知识传授、法律思维培养到技能提升等多个角度进行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3. 教学实践与学生指导
吴律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涉外法律实践或国际仲裁项目时,注重将实际工作经验融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真实工作场景中的挑战。他强调,涉外法律服务或国际仲裁项目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外语能力、国际化的视野、对法律规则的掌握以及尊重并在法律规则范围内行事的能力。
4. 对双导师制度的建议与展望
吴律师认为,双导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改进和优化的空间。他建议加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未来参与双导师制度的校外律师,他寄语要珍惜与校内导师和学生合作的机会,不断学习和进步,共同推动法律教育的发展。
5. 寄语
吴明宇律师对法律硕士(涉外律师)和法律硕士(国际仲裁)两个班级的学生提出了具体建议。他鼓励国际仲裁方向的学生以国际仲裁领域的基础规则为核心展开学习,同时建议涉外法律方向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重点学习。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学生都应当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国际法律规则,培养国际化视野,为应对未来的就业挑战做好准备。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系统工程,需要校内、校外导师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共同携手,谱写育人大合唱,实现全程育人一盘棋。吉林大学法学院将始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持续探索深化双导师制度,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推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的体系化育人同发力,做到以职业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培育出一批批综合素质过硬、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为全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多领域双主体的育人实践路径和行动指南。
编辑 | 黄鑫杰
文案 | 戴昀汝
排版 | 孙茗溪
审核 | 雷成 白玉莹 刘学荣
指导老师 | 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