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
木
清华 课程活动回顾
清华大学,是全国数千万学子的梦中情校,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顶流名校之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其百余年的历史中,清华大学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大师、治国人才。他们求学于清华,成长于清华,有许许多多名家,将最好的年华奉献于清华。
早春三月,我们走进清华校园,共同体会到了清华大学在百年历史中经历的风云变化,感受到这里积淀生发的独特魅力,徜徉其中,我们用心体味着“水木清华”之美。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艺术博物馆
第一站,清华艺术博物馆。大家重点欣赏了以近代女性画家潘良玉、周思聪和肖惠祥为代表的画展。
画展展现女性的觉醒和解放,在未来的世界里,会有更多的女性走到前台,创造出超越男性的成就力量。
在欣赏潘良玉裸体自画像的时候,有一位女生向李老师提问:“为什么画上的人物不穿衣服?”,大家都被逗笑了。
李老师非常赞赏孩子大胆发问,并且向大家解释,中世纪的画作是以神为中心,只有神的身体才是美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们获得了思想的解放,尽情地在绘画中展现人的独特价值、尊严、个性和美感。不仅人的身体像神一样是美的,人类还可以像神一样去创造瑰丽的精神世界。
“读书行路”的欧洲游学,深入意大利、法国等艺术氛围浓厚的国家,不仅让孩子们欣赏艺术之美,还会引发思考,剖析近代欧洲生产力爆发的原因。
孩子在画作前的好奇与思考,正是我们走向更广阔天地,增长见识、在各种文化中浸润熏陶、启迪未知的意义所在。
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学四大导师
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
梁启超是在清华大学做过一次著名的演讲。他以《易经》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含义为主题,激励清华师生要奋发图强。
李老师向大家详细说明了“乾”、“坤”两句的丰富内涵。孩子们很快就理解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背后,原来是在强调这样的精神品格。
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李老师给孩子们分享了一个赵元任小故事。赵元任18岁报考清华时,从零开始两个月左右就学会了拉丁文,考试的时候居然能考到第2名,而胡适仅名列第55名。孩子们听后,都说:“赵元任好牛啊!这才是真正的学霸!”
继而,李老师讲解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势利导的教育才会有更大的成效。家长们可以留心观察孩子在哪些领域有兴趣、有天赋、有热情,多激励孩子在擅长的领域去深耕。孩子从正向反馈中感受到的成就感越多,他们在上自我成长上就会越来越有内驱力。
(雕像背后雕文字是其创作的通篇只有一个读音的文言文小故事----《施氏食狮史》。它生动、活波又有趣地向我们展示了汉字的美。)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他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李老师介绍了王先生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透彻体会到这三重境界呢?
陈寅恪,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大师的大师”。他在清华任教时曾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这就是其著名的“四不讲”原则。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非常感慨:究竟要有多么深厚的学术素养,才能做到这“四不讲”啊!难怪当年连朱自清、吴宓、冯友兰等这样的大学者都兴致勃勃地旁听陈先生讲课。
史上最牛毕业证:
只有在1926年,清华学校研究院颁发的毕业证书上,会有国学四大导师的签章,还有教务长梅贻琦先生。当时全国能拿到这张毕业证的,也不超过70人,因而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毕业证”。
闻一多先生塑像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3岁时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32年在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25年闻一多先生留学美国期间创作了一组名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七子”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李庚老师饱含感情地为大家朗诵了七首诗歌中,广为大众所知的《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从闻一多先生的诗作中,大家感受到七处“失地”犹如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他们多么渴望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现场的孩子们,也都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王国维纪念碑
位于清华大学校园内工字厅东南侧。1927年6月王国维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
纪念碑于1929年,即先生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立于此。碑身高七尺,正面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面是陈寅恪大师撰写的碑文,碑式为建筑学家梁思成所拟。
陈寅恪先生在碑文中也极为动情的告诉世人,王国维的死,是为实现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死,这样的精神即使历经千万代,也仍永垂不朽。
这才是清华的魂魄所在。
梅贻琦校长题字
梅贻琦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此后躬耕清华17年。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中西合璧的建筑
清华教授,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曾说:“(清华大学)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
在清华学堂旁,李老师详细讲述了《辛丑条约》与“庚子赔款”的由来。
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着,感受着。也许在他们稚嫩的心中,第一次思考,为什么中国挨了欺负,还要赔偿侵华列强4.8亿两白银!
李老师还告诉我们,正是由于我国杰出的外交家、晚清驻美公使梁诚据理力争,促成美国同意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
梁诚的故事让大家感动、感慨。“吾辈当自强”,在这时,成了每一个人的肺腑之言。
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游美学务处”,其后就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早 期 建 筑
1
清华学堂
其位于“二校门”北侧100米处。外观为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清华学堂”四字匾额为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所书。
2
大礼堂
设计者为美国建筑师亨利·莫菲,仿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设计,融合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其内部曾挂有“人文日新”、“寿与国同”两方匾额。
3
二校门
它是清华地标性建筑,原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参观清华的人们常年排长队在“二校门”处合影留念。我们也不能免俗,在李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很快在最佳位置跟二校门合了影!
大礼堂前的草坪
孩子们看见这么大一片草坪,兴奋地问:“这是不是个大操场?”
想当年,音乐人李健、卢庚戌和高晓松,也曾身为清华学生,与同学们在这片大草坪上自由自在地唱歌、弹琴、交友。
大学,青春恣意绽放的地方,多么的美好!
当 代 建 筑
主楼地处校园东区。整个建筑气势雄伟,中央主楼高40米,登上楼顶,清华校园风景尽收眼底。其设计仿照苏联莫斯科大学主楼建筑,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创造。
李老师在为大家讲解主楼历史的时候,有一队清华国旗班的男女同学们在进行训练活动。他们身穿礼服,步伐坚定,身姿挺拔。这么英姿飒爽的神采,真是很难不让人所折服。
新 清 华 学 堂
李庚老师和大家开心的在新清华学堂前合影留念!
在孩子们心头撒下的小小种子,将来一定会勃然成长,生生不息。
古韵犹存
“水木清华”位于工字厅北侧,人们说它是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李庚老师一边为我们解释“水木清华“的典故和旁边对联的含义,一边带我们畅想当年学子们沉浸在云影山光中,畅快地读书学习,那是多么美好。
反馈&观后感
清华大学研学
反馈
李老师在讲解王国维石碑时,有一个清华大学的老师听后,竖起大拇指,说李老师讲得真好,是他在清华校园几十年听过讲得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说自己是讲民国史的,还打听李老师怎么这么厉害。这位老师对家长说:“只要来清华大学,没来看这个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就是白来。”
反馈
我本以为只是清华大学博物馆的行程,没想到还包括清华大学校园参观和讲解,收获很大,感谢李老师将清华大学深入浅出地全面讲解,让孩子们对清华有了更全面认识,不一定考清华,但知道什么是好的,对孩子们也是激励。作为大人,我全程一点没走神,详细记录了要点,我观察好多孩子也是紧紧跟着李老师的思路,全程认真倾听,并发问,真是太好了。作为家长,我还学习到,教育孩子要顺势而为,千万别强求,别执拗,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才是关键。真心感激“读书行路”组织这样的活动。
反馈
跟着李老师在清华一圈走下来,回去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除了对中国近现代这些教育先驱者的敬仰,更有一种羞愧和悲哀。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到底学到了什么?书越读越少,路越走越窄,心越来越空,十八年象牙塔的熏陶,换来一纸文凭,换来衣食无忧,但也越来越找不到自己;陈寅恪为纪念王国维所提碑文中写道:“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所听、所见、所学,是否能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能否真正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后面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学生感想
晓风残月 柳暗花明
——有窗户的画室,撒进了一片光亮。
潘玉良幼年父母双亡成了孤儿。14岁时被收养她的舅舅骗至安徽芜湖,卖进青楼。婚后寓居上海,开始读书认字,学习绘画。后辗转留学。1928 年潘玉良学成回国执教,并多次举办画展。潘玉良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她的艺术生活被拍成电影,传记被载入艺术家辞典,作品被众多博物馆收藏。她在长期探索的实践中,创造了"合中西于一冶"的独特风格而享誉中西画坛。
而今天要聊的是那扇画室前的窗户。普普通通的一张画,上面为什么会有窗户呢?一是指画室的“窗户”对于画家的创作是必要条件——人物形象在自然光线下,画家可捕捉丰富微妙的色彩光影,并创作来自上天光亮启示的艺术。
而另一则含义贴近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本意——女性艺术家需要独立创作的空间和条件。放开胸怀,朝向世界,为追求真理勇敢前行。为自己,为女性,也为整体人类的自由精神而奋斗。
潘玉良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了众多的男性。她把握机会释放自己的天赋,展现女性的力不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亦难免有起有落。
人生的成功往往需要冒险和突破。潘玉良在她的人生中展现了勇气和不屈的精神,她不仅通过努力实现了自我救赎,也为后人树立了艺术的光辉榜样。或许每个人都可以从潘玉良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在艰难的时刻不言放弃,不断超越自我,我们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朝着梦想,不断努力!
再说回思想吧,如今男尊女卑的思想已不复存在,我可以尝试我所热爱的,可以挑战我所期盼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特长,找到独属自己的爱好,通过努力让梦想成为现实。
家长感想
足四个多小时,李老师带给了我们一个极为厚重的清华,不虚此行,感谢李老师。
听完老师讲解王国维石碑背后的故事,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本觉先生一生治学,最后殉道,虽有可惜但无非殉道而而。今看来,我未求甚解,于先生之道,毫无所知,深感愧疚。此刻再看先生的采桑子,更觉感动,顿首再拜: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家长感想
今天春风习习,天公作美。一路跟着李老师,从艺术博物馆逛完后又饱览清华大学美景。收获最大的是,促进自己反思该如何教育好孩子,或者说,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最高级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教育的目标,可以是支持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感谢李老师把清华大学的美,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华人的思想境界,全面又深入得讲解给我们家长和孩子们!
家长感想
我们先去了清华艺术博物馆,里面有许多风格不一的画室,看的让人眼花缭乱,好在有李老师的详细讲解,我才能略知一二~
后面去了清华大学校园里面,非常大,感觉里面的建筑设计比较特别,年代久远,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王国维碑。这是1929年,他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立的。正面写着“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背面是陈寅恪撰写的碑文,碑式为梁思成所拟。每年清明,还会有人来敬献花束。
重温全文: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助教感想
我作为助教,有幸侧耳听了每一场精彩的讲解。因情形不同,每一场的感想居然也不同。
清华之魂在于人
宁静的深夜,脑海中依然浮现李老师讲的那些有血有肉的、可歌可泣的人物。
潘玉良,堪称女性励志的典范。她出身贫寒,却在尘埃里绽放出绚丽之花。
周思聪,特殊时期,顶风勇敢地画下《蒋兆和先生画像》,支援恩师蒋兆和。
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提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从此,清华大学历史上,一个大师云集的“黄金时代”正式开启!
梁启超,“民国百科全书”,著作等身。
赵元任,语言界大师,用一个音节写出一篇完整《施氏食狮史》,让人赞叹。
陈寅恪、三百年来学术第一人,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十年时间,写成《柳如是别传》,歌颂其高洁的气节。陈寅恪在清华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
王国维、“新史学的开山”,溥仪的老师,清朝遗老,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
闻一多,“民主战士”,以身殉国,写的七子之歌中的澳门,广为传唱。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之中,广为流传的一句。目前也作为清华的文创产品给参观者盖章收藏。
陈寅恪和王国维同为清华的四大导师,虽然二人的观点有时不尽相同,但陈寅恪却为王国维写出了这样有气魄的碑文,他非常尊重王国维。陈寅恪也借这碑文,阐述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贯穿了陈寅恪一生的治学、治史之路。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陈寅恪从1953年~1963年,耗时十年,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巨著——《柳如是别传》。
柳如是不愿意降清,与丈夫钱谦益约定跳江自杀,但作为男子汉的钱谦益,反而没勇气跳江,称“水太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孩子们将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创新突破、有所成就的必备基础。
希望
今天活动结束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似乎舍不得这最后一场,精彩的清华研学活动。
这雨珠,似乎是刚刚讲过的,那些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在无声地流泪。
这莫非是潘玉良,在不得不离开支持了她成长的爱人潘赞化时,那忧伤的眼泪?
这莫非是周思聪,看到自己的恩师蒋兆和先生受苦受难时,那心疼的眼泪?
这莫非是梁启超看不到《君子》中所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时,那种忧国忧民的眼泪?
这莫非是赵元任,远在他乡回国不得,那思念祖国的眼泪?
这莫非是王国维,尽了最大努力,怎么也融不进时代,那伤心的眼泪?
这莫非是陈寅恪,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囧于现实,那无奈的眼泪?
这莫非是闻一多,没有亲眼看到七子回归,那遗憾的眼泪?
但他们,哪怕失去了生命,也没有放弃。
他们,一边背负着苦难,一边前行,朝着模糊的目标。他们做出了贡献,哪怕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为什么,我们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着?
或许是因为,从这些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没有一个人,活得是那么轻松和容易的。会有各种纠结,会有各种困惑,会有各种迫于现实的无奈,会有各种挣扎。但我们,看透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
正如这场春雨,孕育着希望~
读书行路
课题组联系微信:Ligen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