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行路】2024寒假英伦游学回顾

文摘   教育   2024-10-23 23:54   北京  

读书行路2024

 英伦游学回顾

曾老师

  一次点燃希望的游学  

     行走英伦归来,内心感恩于这次游学。

     感恩于与同学们的朝夕相处。从朝气勃勃的同学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感恩于家长们的眼界。大家把同学们放心地交给了我们,很少私信我们流露出自己担心。当我们在群里说在参观某个景点时,大家在群里都展开热烈的讨论,一看就是见多识广的家长们。

     感恩于李庚老师。尽管作为负责老师,要安排整个团队的吃住行,却还认真地践行着读书行路的核心理念,每个景点都亲自带领解说,深夜也还在陪伴着孩子们。

     感恩于在英国的合作学校,派出专业的团队,陪伴我们行走英伦。

     正是有这次深入的游学的经历,我和同学们都受到很大鼓舞——原来我也有能力独立生活在英国呀。



      大西洋岸边,孩子们睁开双眼,凝望这个世界:


2025年寒假游学预告:

· 英国游学预订为1月16日~28日左右;

· 澳大利亚游学预订为2月2日~13日左右。

报名已经开启,课题组联系微信:Ligeng01


1

 独有的体验

     读书行路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李庚老师懂得孩子们的心理,尊重、陪伴,设计出了独有的路线和课程,“读书行路”的游学绝不是走马观花!同时也是对孩子们润物无声的心理调适。




01

参观著名学府,规划学业


    这次在英国,参观了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

    在牛津大学里,有博物馆,图书馆,饭店,购物中心,公交车......,感觉什么都有,就是一个生活的城市。

    有同学买了牛津大学文化衫,有同学居然在这里吃到了美味的半价牛排。


李庚老师在牛津大学的核心地带,介绍牛津大学的标志建筑,并鼓励孩子们找到自己值得一生去奋斗目标。


    帝国理工学院,李庚老师的爱徒,正在这里学习。专程给我们介绍了帝国理工学院,并带着我们游览了校园。

    同学们也关心英国留学,在积极的跟学姐打探留学事宜。将来有一天,这群同学中,一定会有因为此行的实践来英国留学的呢,因为当时有同学就告诉我,这次出国还有一个目的:看看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英国,喜欢的话就来留学。



02

内容丰富的讲解


    跟着博学的李庚老师游学,随时随地都能受到启发。


    大名鼎鼎的巨石阵,英国学校安排老师来讲,结果同学们还是喜欢听李庚老师的讲解。   

    仰望着巨石阵,李老师动情地讲起了巨石阵,引导孩子们去大胆猜想!孩子们的天马行空,说不定,那就是历史的真相呢。

    在格林威治, 李庚老师站在这个24小时制的标准时钟面前,给我们讲起了本初子午线,讲起了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作为0度经线,讲起了英制度量衡,讲起了南北半球的划分,讲起了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英文,讲起了为什么我们要文化自信......


    大英博物馆,我们不仅参观中国展厅,还看到了众多世界瑰宝。

    帕特农神庙展厅,李老师动情地讲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如何从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作品中汲取了蓬勃的力量。

   李老师希望孩子们解放思想,从死记硬背的考试卷子上抬起头来,追赶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吸收中国古代的人文精华,进行再创造,去发挥生产力,一步步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


Rosetta石碑的讲解视频:



03

随时随地启发


    在去大英博物馆的路上,途径"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李老师引导孩子们要提前考量,到底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树立目标。

     一个小小的故事,李老师便能启发哲理思考。在Christchurch,讲到一位女士的生死观时,李老师说,世界之大,我们要去理解包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




04

朝夕相处,耐心陪伴


     李老师不仅把同学们的吃、住、行安排得妥妥的,还要讲解,还像一只海鸥那样,在孩子们头顶掠过,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李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有什么心里话,都喜欢交流。直到最后一天晚上,依依不舍。

    真是佩服李庚老师的精力,每天热情满满!

    记得李老师曾说过:“跟孩子们在一起,是开心的事情。希望孩子们也体会到,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觉得累。”



05

精心设计的行程


    第一周在景色优美的海边城市Bournemouth,上午学习跟着英国本土老师学习英语,下午去游览著名景点。

    一周的时间,孩子们体会的不仅是英文语言,更是一种学习的氛围和方法。

    在这一周,我们去了牛津大学,去了巨石阵,去了古老的教堂,去了南安普顿,去了海边,不仅劳逸结合,身心放松,还开阔了眼界。

    值得称赞的是,同学们住宿在英国人家,homestay,无论是英语沟通能力上,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上学坐班车也很锻炼同学们能力。每个车站设置站长和车长,每个站长都很负责,提前召集齐本站的所有同学,车长在群里预告班车到站情况,经过这样管理后,坐班车越来越顺畅,到最后班车接到所有同学只需要27分钟!


南安普顿,梦想从这里启航~

漫步于九百年厚重历史的牛津大学~

在九百年历史的教堂聆听管风琴的宏伟音响~

在海边聆听大西洋的波涛声~

翘楚同学舍不得离开学校,写了如下感想:


    随着红色的铁门打开,一栋棕褐色的教学楼赫然出现。在小亭子之下,便是教学楼的正门了。几处墙角的位置吊着各种颜色的圆形紫罗兰,为校园增添一份雅致。左手突出一个小楼,上面挂着一个红包底的校徽,奖杯里分成四个格子,红蓝相间画着四个图案,有种霍格沃兹校徽的感觉。奖杯两侧各有一个带着尾巴的金色雄鹰,用两只手护着奖杯。下面有两行英文是学校的名字。

    学校里的布局和中国相似,只是牌子是英文的,根据分班,我随着同学们上了二楼,楼梯是古铜色,踩上发出吱嘎的响声,不知学校是否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上课和中国一样,只是老师用英语讲课,我尝试着理解老师所表述的话题,跟随老师的思路,思考所讲的语法点。很快便理解了老师讲的内容,流畅的回答了问题,也对英语课充满了信心。

    第二天老师让我们写关于昨天去牛津大学的所见所闻,我努力回想着学校老师教的句型,将掌握熟练的语法,正确地应用。第二天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让我对英语的学习增强了信心。

  不知不觉时光已过,最后一天的课程结束了。在坐着车去港口的路上心隐隐作痛,舍不得离开学校。

     英式教学与我们不同,他们的上课丰富有趣,会玩许多游戏。我在游戏中获得了许多快乐,也学习到了很多有关英语的知识。在这里我体验到了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遗憾的是,国内竞争激烈,我们不得不每天让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学习也快成了生活的全部。

     转念想想,偶尔有一些快乐或许也可以让学习变得效率更高,精力更充沛。也希望在学校看到更多同学们的笑脸,而不是每天的抱怨。

     虽然在这里,我也要完成国内学校的寒假作业,但充盈的快乐时光,掩盖了许多关于作业的抱怨。希望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在学习上找到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加油,前方的路永远光明!

     明天便要开启伦敦的旅程啦,希望我们能继续快快乐乐认真学习,提高英语成绩。

认真的英国老师,给每个孩子批改作业

    第二周,在繁华的伦敦,实践了英伦生活。

    给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坐地铁,太有成就感了!

李庚老师细心教同学们怎样坐地铁,李庚老师和我,分别守住队头和队尾,保障着孩子们的安全。

    对于学生们来说,“读书行路”的游学就是一个深入当地生活实践的过程。当地的数百万居民,每天就是这样穿梭来往。这才是伦敦真实的样子。下一次孩子们自己再来伦敦,就可以信心满满地应对吃住行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帝国理工学院,开放到可以随意进入大学生们正在进行的交流会场里去。

V&A博物馆,展现油画制作过程,居然可以用手去触摸。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仅是建筑本身,就已经让人惊叹不已,里面的展品更是琳琅满目。



伦敦科学博物馆,边参观,边动手体验,兴趣盎然。




第一次看到飞船返回舱内部这么清晰。

    这就是福尔摩斯居住的贝克街221B,引发同学们对《福尔摩斯探案》英文书的热情~



   白金汉宫,帅气的警卫们,骑着高头大马。保留这些有仪式感的换岗仪式也是皇家文化的一部分。保留国王,不仅是英联邦国家的元首,也为英语文化世界增添了不少凝聚力。




绿草如茵的圣詹姆斯公园,正是李庚老师头像那四个学生拍照的地方~




听了李庚老师介绍,我很奇怪:大本钟的塔居然叫伊丽莎白塔,而不是大本钟塔。

高大巍峨的伦敦眼呀,票价涨得厉害,让人一言难尽~

J.K.罗琳获得灵感的国王十字车站,哈利波特迷们流连忘返。


英国游学重磅戏:大英博物馆!




没看够的大英博物馆呀,我们一定还要再回来!

 英国国家美术馆,全是真迹,全是名作。







  真想时光就停留在这一块,静静地欣赏这些名画。

能缓缓打开的伦敦塔桥



    世界标准时间,格林威治


  “行走英伦”,李庚老师太用心了,不仅是视觉盛宴,还有各种实践体验,李庚老师设计的路线真是精彩啊!



06

自由放松的旅程


      尽管第一周是在学校学习英文,心理学者李庚老师,还是规划了下午去景点游玩,让同学们能够身心愉悦,尽情放松。

    城市森林徒步,惬意~

    海边尽情玩耍,大声呐喊~

    喂大鹅,忘却烦恼~


    孩子们非常喜欢巨石阵前的这群羊,我开玩笑说:“那昂贵巨石阵门票,原来买的是动物园门票呀!”

    看着这群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很是疗愈~

    白金汉宫前的圣詹姆斯公园,喂鹅,喂鸽子~


以球会友~



弹琴休憩



2

 孩子们的收获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01

责任感


    出行前,孩子们自愿选择了班长、组长、拍照等各种职位。还在机场中转站,就已经自愿分好了组。

    坐班车上,又临时设置了站长,车长的职位。孩子们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这些工作,进行自我管理。

    更多地为他人做事,让孩子感受到完成工作的那份成就感,孩子们的责任感自然而然地就会培养起来。

    孩子们不仅打包行李,还用英语去跟住家家庭交流,去跟学校老师沟通,去跟外国友人交朋友,去购物,去解决各种问题。当孩子自己解决了这些问题时,他们内心很喜悦和兴奋。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02

爱心满满的孩子们


    住家主人努力尝试,争取让孩子们在各方面都能感受到家庭温暖。

    孩子们也给住家家庭露一手,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



    有外国学生与我们同班学习、游玩、互留联系方式,同学们也跟外国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03

高品质的观后感


    同学们多才多艺,同学们投来中英文稿件一次又一次的被同学们所感动着。


    萧峣阳光,帅气,喜欢摄影,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还写了如下感想:


    落地伦敦,海风蔓延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我们踏上了前往伯恩茅斯的旅程。

    屋主人是个和善慈祥的老太太,她活泼开朗,我们聊了许多中英差异和我们中国的文化,在交谈中得知,她很喜欢中国,也曾痴迷于中国雄伟的山川。

      在英国,慢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倍感羡慕,我们放下行李,走在伯恩茅斯的街道上,一步一步丈量陌生的土地,用双脚熟悉这座陌生的城市。

浩辅同学,踏实,认真负责,交给他的旗子,从来不担心丢,他一直跟在老师身旁。他写了好几篇文章呢:


《住家印象》

      住家主人的儿子对足球热情颇高,于是我便成为了他的学生,他化身教练,由他来教我足球的规则。

       与住家主人聊起,说英国的孩子们一周做作业的时间才一两小时,没有频繁的考试,孩子们有很多的时间去玩。

      住家主人也知道中国孩子的艰难,并说英国的孩子是幸运的。

     英国孩子的确幸运,不仅作业少,英国孩子们还有大house,有美丽的后院。

《中英教育的差异》

那位Thomas老师看起来有些不苟言笑。

    老师先是聊了聊英国常识,然后做了一些题。最后一节课老师给了我们一盘棋,是与题结合的飞行棋:四个人有四套题,一节课下来每人都做了四套,不仅学习了,还是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来学习的。

       中国的公立学校大概没有这样的教学方式了,大概是因为人数吧。英国的人比中国少,可以多花些钱在教具上,而如果像英国一样给每个中国学生一套教具,那学校估计就没钱干其它事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减少人数,要么增加收入,但无论哪点对我们也都太遥远了——享受这几天吧。

《伦敦的地铁》

      伦敦的地铁还是很不一样的。进闸机时刷卡,但如果直接翻过去,也不会有人管的,交不交钱全凭自觉。也没有安检。脑子里顿时有了“一众旅客潮水般涌入地铁站,但闸机收入零镑”的恐怖景象。看来这里不会有。

      伦敦分很多个区,环形分布,一张票也许只能去几个区,因此买票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感觉会有些麻烦。不过,我们的票可以通用。

      伦敦的地铁站台和中国火车站台有点像,大部分是露天的,而且比较大。话说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不需要更多的地去盖房之类的吗?就像北京一样。

      在地铁的屏幕上看到一句话“See it,Say it,Sorted.”,直译过来叫“看到它,说出它,妥善处理它”。结合广播,这句话是想说“在列车上看到什么不正常的,向工作人员报告,我们会马上处理”。不禁要感叹这句话的言简意赅,短短五个词就表达出了一种对旅客的负责,并且它们还是押韵的,韵脚都是“[ɪt]”。

      随着列车的摇摇晃晃,英国之行已经过半,到底是在珍惜开拓他乡、品味百态,还是在想念回归故里、阖家团圆?一切尽在时光的流逝中。

《巨石阵》

       巨石阵破败不堪,石身上长着青苔,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但随着讲解,我们才能发现巨石阵的奇妙,甚至说诡异。

        巨石阵分三层,中心、中间、外面各一层,每一层都是重达数吨的巨石。

        竖着的巨石上有横着的巨石,它们轻易不会滚下,因为那些竖石顶都是有凸起的,可以和横石底的凹陷扣合,相当于榫卯结构。

        巨石阵中分布着数个小圆,可能是用来放柱子的,由此也许可以猜测,巨石阵之前可能被某种结构包围。

        巨石阵外围如今的土坡,原本是类似祭台的台子,非常规整。

        整个巨石阵周围的草坪不让踩踏。

        石头是如何被古人搬来的?石头上的凸起和凹陷又是怎么在千百年前被加工的?那些小圆和祭台又有什么用处?整个巨石阵是为了什么?为何不让踩踏周围的草坪?在这看似温和的草原上有着这样的谜团。


团中才女,随时随地都能信手拈来古诗应景。


看道海鸥,她吟到: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看到森林,她感叹到: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看到大海,她说:

“郡亭枕上看潮头”


家长们非常思念孩子们,

她用这句诗来回应: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才女还用英文写了参观了牛津感想:

On this day,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and visited its church, library, and museum.

In the church, the tour guide said this is the filming location for Harry Potter's book, and what I am most looking forward to is the museum, which has bronze artifacts from the lat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pharaoh statues from ancient Egypt, and modern stone carving art.

Although I saw one there. A pottery fox, with a red body and exquisite workmanship, is a ceremonial vessel. Next to it is a stone carving with the sun god engraved on it, and next to the sun god is the person who offered him treasures.

Although there is only a 2-hour visit time, I will definitely remember this beautiful moment.

     好朋友雨恬和蔚然,特别的乖巧懂事,住家主人非常喜欢她们,她们写了如下感想:


     今天下午来到住家之后,第一感觉是温馨和舒适。女主人把屋内打扫得井井有条,而且在走廊的地方和客厅都摆满了温馨的照片。

     女主人为我们准备了卷饼三明治,一边吃一边和我们聊,犹如老友相见一样,聊电影聊运动聊家庭,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时间,告诉我们详细的位置路线去往海边和超市。

     吹着海风,享受着纯正的英伦生活。在旅途中,我们还遇到来自阿布扎比的好心游客为我们拍摄照片。海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听着大海撞击沙滩的声音,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午后时光。

      最令我感动的是,当我们开车回到家后,从玻璃窗就能看到里面挂满了氛围灯。点上了香薰蜡烛,照了很多lovely的照片。晚餐也是相当丰盛,有烤鸡肉烤土豆黄油布丁,甚至还有饭后甜点—柠檬芝士蛋糕,搭配着黄晕的灯光蜡烛。

      如此的温馨,我们立刻爱上了伯恩茅斯这座城市。

 博文同学,别看是小学生,既会弹钢琴,英语又很好,还写了很多篇随笔。

    参观完牛津大学,博文同学写了如下总结:


    牛津Oxford的英语单词,是由Ox(牛)和Ford(渡口)组成,1096年就开始教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

     电影哈利波特中的大礼堂和花园,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都在这里拍摄。这里古老的酒吧,原来养了一只棕熊,人们可以drink beer with the bear(和熊喝酒),诙谐地利用英语的发音相近,“beer”与“bear”。

     还有著名的仿照威尼斯的叹息桥。威尼斯的叹息桥,连接法院和监狱,犯人判刑后要走这座桥,看到外面的世界,长叹一声,所以叫叹息桥。牛津大学的叹息桥,是学生们附会的,当拿到考试成绩后,考得不好,一声叹息。

     牛津大学认为,人上了大学,就算开始融入社会了,所以牛津大学建在市中心里,没有围墙隔开的,与社会融为一体的。

     牛津大学有一个专门的学院,招收世界各地的名校研究生。每一科只招一到两个人,所以好几百个人里只有一两个人被录取,可谓是百里挑一。在这种环境下,牛津大学的学生也很卷。有一个著名的石雕,是一个老师用书来给学生罐知识。

     牛津大学陪养了至少来自8个国家的12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6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是一座传奇大学!

    《巨石阵》

    今天,我们去了巨石阵。周围有一望无际的草坪,绵羊在草坪上游荡。碧蓝的天空下,不时有装甲车和飞机路过,显然应该是个军事重地。

     在草坪的中央,树立着一块块巨石,组成一座石阵。在千百年来风雨的焦灼之下,还有许多巨石依然在挺立着。在古代,有12组巨石,组成一个正同心圆。在周围有56个圆坑,和一个圆环。

      巨石阵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在草坪下发现了很多尸体,很可能是一个墓地。还有说法是,这里是外星人入侵时停放飞船的地方。巨石阵建造者很巧妙,在下面的石头上留一个凸起,在上面石头上砍一个凹槽,就不会自然倒下。只有经过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才会倒下。巨石阵是远古时代人民的智慧,是世界级遗产。

The sixth day of England. The last day of school.

    今天是最后一天上学。学校给我们颁发了毕业证书,我们送给了老师们寄予美好祝愿的“福”字。愉快的英语学习生活,就这样圆满的画上了句号。

    下午去了南安普顿,这里是泰坦尼克号的出发港口。我们参观了那古老的城墙,还有古老的酒吧,据说这个酒吧,就是电影《泰坦尼克》中,Jack赢了船票的那个酒吧。

    泰坦尼克号最令人感动的是,船上的人都很富有,但在沉船时,都让妇女儿童先上救生船,男人们却牺牲了。这种崇高的品质值得学习,这是泰坦尼克的灵魂,即使船沉了,人没了,但灵魂永远都存在。


哪怕是在坐在地铁间隙,翘楚同学都能写出一篇小感想来。不亏为“中华翘楚”的称号呀!

翘楚同学听完李庚老师的讲解写了如下感想:


     站在巨石阵脚下,瞻仰着这岁月流逝所暗藏的神秘。它并没有网上的那般高大,中间由两个光滑的圆组成,四周八九米的石头错综排列,围成不齐整的三圈圆形,两个立着的石头之上有一个大小相似的石头横着躺在上面,之内的榫卯结构使他们屹立不倒,承受住时光的运转。石头的表面有绿色的青苔附着,给平庸的石头增添一丝清新淡雅之意。

       石头周围起伏的草坪将石头筑成圆台,类似北京的天坛,与天相对,是人与上天直接对话的平台,据猜测是古代祭祀的地方。

     霞光东照,万丈余晖撒在石上,泛起微微银光。衬着尽头橘红色的晚霞,云间穿过巨石的夹缝,隐隐约约,寻寻觅觅。阳光从石缝中射出,绿色的草坪上铺下一片金黄。

      走在小路上,路旁的羊群肆意的啃食着青草。清风拂面,发冷的双手不紧缩进了衣中,但享受历史遗骸的心却未动容。沉浸于这幽静的世界,心中悄然思考这关于巨石阵谜题,不知它的未解之谜何时能证实。在巨石阵脚下,瞻仰着这岁月流逝所暗藏的神秘。

《英博物馆记》

    走进埃及馆,一件文物被人群围的里三层外三层,只剩一角石头的顶部。靠近看看,那如正燃烧的火焰般状的石头稳稳立在展示台上。

石头上密密麻麻的字体看的我眼花缭乱。听着老师的讲解,我了解这镇馆之宝上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一位法军上尉在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回望大英,是美,是梦;有物,有情。

《格林威治记》

    随着红球的缓缓下落,向山上徒步的过程中已到了1点整,那塔尖上下落的红球是国际标准时间到达1点的象征。

    面前是一面巨大的钟表,由阿拉伯数字围成了一圈。可特殊的是,密密麻麻的数字共有24个,并不是平时的12个,这是国际标准时间24小时制。

    本初子午线的制定,就是根据英国在世界各地有着殖民地的分布,各大游船的时间以英国的时间为标准。英国在当时作为最强大的国家,以穿过伦敦的那条线作为本初子午线。为了不分割英国,最终决定以东经160°,西经20°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国家的分割。

    英国在战争时期靠着超强的武器装备,和军队战斗力在所有时区有着殖民地,形成了日不落帝国。如今一些英联邦的国家也用着英国的制度和计量单位。他们通过这种形式将英国的文化传遍全球。他们的领土虽只有一个小岛,但文化的传播却极为广泛。这也是我们如今学习英语的原因。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丰富且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了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不能走清朝闭关锁国的老路,我们要放眼看世界,多读书,多行路。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世界的每一处角落!或许这就是旅游的意义吧,眼下如山的卷子并不是走入社会的途径,打开双眼,迈开双腿,去感受世界。你会听见自然的声音,看见人类的力量。世界上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破解。读书行路,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

  《地铁中随想》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已是在英国的最后一天。

    回首过往,有上学时面对全英文讲课的迷茫;有日光下瞻仰名胜古迹的震撼;有走进博物馆回望历史的会议。还有,是嬉戏打闹时的笑脸和共玩桌游的表演。

    写着写着,只剩最后一站了,飞速行驶的列车在山洞之间穿梭,两侧的灯光映在玻璃上形成一排排淡黄色的光影,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下车去看伦敦塔桥啦!

帅气的清源同学,回到国内了,还投稿过来:


《行走在大英博物馆》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我们来到了大洋彼端的英国。在英国,我们参观了牛津大学、温布利球场、大英博物馆、巨石阵、格林威治天文台等,和当地人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感受到这是一个和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的国家。最让我震撼的是参观大英博物馆。

    这个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博物馆,可以说其貌不扬,与其他古建筑比起来并不十分出挑,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

    穿过巨大的石洞门,来到了宏伟的大厅。阳光透过馆顶蓝绿色的玻璃洒进来,仿佛给整个大厅施了魔法,让大厅变成一个巨型水族箱,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犹如好奇灵动的鱼来回穿梭。

    平时只能在电视和绘本上看到的雕塑,近在咫尺,美轮美奂。展品非常丰富,让人目不暇接,几天几夜都看不完。大多展品没有玻璃罩子,那么近,栩栩如生,我甚至可以伸手触摸到它们,感受它们的质地和温度,想象自己在和它们对话,进行穿越千年的心灵沟通。

    馆里有专门反映古代中国灿烂文化的中国馆,详细展出了中国历代文物精品,证明中国有连续不断的七千年文明。作为中国人,我为有被世人公认的如此悠久的文明而自豪。但也为这些本应属于我们国家的文物流落在外而感到痛心。都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的确如此。

    欧洲的文艺复兴,源于当时的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中汲取了蓬勃的力量。我们也应当从死记硬背的试卷上抬起头,吸收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精华,进行再创造,转化成生产力,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追赶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


    还有很多同学,也写出来很精彩的文章呢。因为——

    “读书行路”游学,有情有境~



04

照片、视频


    很多同学拍照都超级好,一发到家长群,就引起一片惊叹!

    李庚老师还特意从国内带来笔记本,奖励同学们!

    创意超级棒的景媛同学,我学到了拍照一定要有人物,不仅能作为对照,还让照片有灵魂。

   姝含同学,拍照,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随时随地都在拍照的峣峣同学,构图是非常的巧妙,拍照入迷得,连个矮的我,从他镜头下经过,都没发现我。

    这就是“读书行路”游学的校园:




05

朋友圈等


       孩子们的朋友圈里也在不断分享着。越分享,内容越来越精彩。






3

家长的感想


家长们从机场的依依不舍,旅途中的担心,到后来完全放手,家长们也惊叹于孩子们的蜕变。

    同时家长们也在群里,跟着孩子们同步云游着英国。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家长们在群里听了李庚老师的讲解后,针对人性的不同侧面,也在进行着讨论。

家长们连对白金汉宫的帽子,旗子等细节都好奇不已~

   家长们明明心里很想念孩子们,群里却还说不牵挂孩子们。哈哈,家长们也很太可爱了·!

   在行程过程中,教育专家的李庚老师,也不忘时时抓住机会引导家长们。

行程结束,家长们在群里感谢不断~

    静静的深夜,我听着李庚老师在直播着马斯克的火箭发射,心中愈发的思念孩子们了。

    上周末在宣南文化博物馆,当再次见到孩子们时,忍不住去摸摸他们的头,真想上去抱抱他们呀。

    可爱的孩子们,何时能再次见到你们呢?


    翘楚同学写的这段话,代表了我此刻的心声。

    “伴随着雨点的嘀嗒声,我们也踏上了归家的征程。雨滴从衣角滑落,也伴随着我的心渐渐下沉。14天的征程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它足矣看遍伦敦古迹,踏过两座城市。但一眨眼的工夫时光已从眼前流走,回首已是过去。

    我还深刻的记得与同学第一次见面时那张充满好奇的双眼,晚上与室友打牌聊天的笑脸。走入学校,学校内的场景布局,老师讲课的内容,做的练习,写的作文……都依然嵌在我脑中不曾落下。

    我们走过的路,去过的景点,包括吃的饭。他们好像一颗颗线上的珍珠,串起了我英国的回忆。”

  We briefly staggered, and the tide ebbed at the end, paying tribute to this meeting.

  我们短暂相遇,潮起潮落,致敬这场遇见~


2025年寒假游学预告:

· 英国游学预订为1月16日~28日左右;

· 澳大利亚游学预订为2月2日~13日左右。

报名已经开启,课题组联系微信:Ligeng01

读书行路
一,教育人文公益课堂; 二,《读大学》读者群; 三,国际游学交流平台。 \x26quot;读书行路\x26quot;是李庚老师领导的长期课题,人文课堂多年来始终坚持免费,以讲座、交流、运动、实习等形式,引导青少年抬头读书、认识世界、思考实践、放飞心灵,寻求一生真正的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