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巡礼】海春生——用文物古籍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
学术
2024-11-13 13:56
辽宁
海春生,男,蒙古族,无党派人士,1980年1月出生,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族古籍收藏家、民族文化学者。现任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阜新蒙医药研究所)所长,兼任阜新市政协文史馆馆长、蒙古贞文化博物馆馆长。他致力于民族古籍文献和民族医药的抢救性保护、系统性整理、数字化加工和健康成果转化工作。2019年以来,他持续发挥全国模范作用,为讲好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孜孜以求,以历史文物、古籍文献为纲,以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魂,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模范宣讲,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自2019年以来,海春生在成立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阜新市政协文史馆基础上,又相继成立了蒙古贞文化博物馆、蒙医药古籍文献数据中心等,共收集和整理古籍文献20000余部,抢救性将蒙医药古籍2000余部进行数字化整理。其中,蒙、藏文文献版本填补了国内外研究领域空白,在收藏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等多个方面皆彰显珍贵作用。2022年,海春生在蒙古贞文化博物馆又创建了辽宁省首个“铸牢+博物馆”宣传教育研究基地,立足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用文物古籍解码中华民族共同体,真正让古籍文献“动”起来、“活”起来,使来自社会各族各界数万人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及张力,实现了“博物馆里话共同”。海春生兼职1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及硕士研究生导师。2022年6月,又受聘于“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专家库专家”。多年来,他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文物古籍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交流,深入挖掘古籍文献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以思以行引导各族学生及社会各界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贡献力量。2020年11月,海春生应邀参加青海师范大学高原科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做题为“论藏文文献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的报告;2022年9月,他参加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蒙古学藏文文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并做主旨报告;2023年11月,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基地”,他牵头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古籍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互学互研、互通互融,取得了良好成效;2023年3月,海春生参加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西藏教育发展”专题国际研讨会,并围绕“藏医药古籍整理与研究”“藏医药古籍人才培养”两方面做主旨发言,深刻解读了藏医药对蒙医药学的形成、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2023年9月,海春生参加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织的赴蒙古国涉藏外宣团,他积极对外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同年10月,他参加云南省委统战部举办的第五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并做主旨报告;2024年5月,他应邀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古壮字古籍整理与出版人才培养研习营”,为全体学员授课,取得了积极反响。2022年,海春生完成了《阜新地区契约文书档案中的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研究》课题,荣获辽宁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24年,又在《中国统一战线》发表《用文物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署名文章。2022年10月以来,海春生在蒙古贞文化博物馆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展出2000余件民族文物、古籍文献,设立专职讲解员,全力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成为宣传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的窗口,成为党校、工会、学校等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教育实践基地,截至2024年10月参观人数达4万余人。海春生通过对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物、古籍文献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和阐释,汇集多学科力量,共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牵头完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辽宁卷》阜新入选条目编纂工作,主持出版《阜新市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阜新地区民族契约文书研究》。汉译并整理蒙医药方面的古籍多本,出版《普济杂方》《清代蒙医药文献中的药物名称研究》等著作。海春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守护者,多年来,累计向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图书馆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捐赠文物、古籍文献达3000余件套,为中华民族古籍的整理、保护与研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辽宁民族宗教
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公开辽宁民族宗教动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