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榜样丨马成良:美丽驿站的温暖守护
马成良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站“美丽”服务台客运员,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全路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文明优质诚信服务标兵等荣誉。
沈阳是全国学雷锋活动起源地之一。60多年来,这座城市的人们持之以恒讲述雷锋故事、传承雷锋精神,身体力行学习雷锋、争做榜样。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站“美丽”服务台便是这样一个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先进集体。马成良作为沈阳站“美丽”服务台成员,积极为重点旅客进出站、上下车提供帮助,让他们的出行路变成温暖通途,因此被旅客亲切地称为“轮椅哥”。
日均接到预约服务电话近30个、步行5公里以上,累计服务重点旅客10万余人次,走行距离达13万公里……一个个数字,见证了马成良的付出与努力,也承载着他对服务工作的热忱和坚守。他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在一次次服务中搭起旅客出行的“美丽”驿站,也在一次次爱心奉献中成就自己的“美丽”人生。
平凡岗位践初心
成良,成为可用良才,成为良善之人。承载着父母的期盼,马成良朝着努力“成良”的方向,步履坚定地走过了求学、参军的时光。
2002年4月,马成良退役来到沈阳站工作。从“橄榄绿”到“铁路蓝”,从人民子弟兵到铁路客运员——“不论走到哪里,身份如何变化,都要为人民服好务”——这是马成良写在日记中的一段话,也是他始终信守的誓言。
身形瘦削结实,两眼炯炯有神,言谈干脆利落,即使退役多年,依然能从马成良言谈举止中看到军人的英姿。
甘于奉献、吃苦耐劳,马成良把这些优良作风带到了工作岗位上。参加铁路工作后,马成良成为候车室客运员。看到重点旅客行动不便,他主动利用“爱心轮椅”一路护送,而且一推就是22年。
服务重点旅客,业务必须过硬。马成良将客运规章熟记于心,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让旅客上下坡道时感到舒适,他学会了倒推轮椅;为增加和盲人旅客的亲近感,他不再用盲棍引导,而是直接搀扶;为解决聋哑人交流障碍,他学习服务手语,让无声的交流不再困难,让爱心的传递直达心扉。经过多年实践,他提炼总结出耐心、细心、热心、用心、诚心的“五心”服务法,将重点旅客照顾得体贴周到。
马成良有一个习惯,就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上面记载了有需求旅客的信息。一天下来,看着画满对号的信息栏,他的疲惫一扫而光,这代表当天的旅客全部平安乘车、出站,只有这样他才会彻底放下心来。
2012年7月,“美丽”服务台成立,马成良成为服务团队的一员,服务领域也不断扩展。
旅客咨询解答、重点旅客服务、遗失品查找、站内换乘引导……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他专门向红十字会专业人员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为旅客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2023年暑运的一天,马成良在当班时发现前方旅客突然躁动起来。他意识到出现了紧急情况,赶紧上前查看,发现一名中年男性面色灰白地倒在地上,已经失去意识。马成良立即查看旅客的呼吸和脉搏,初步判断符合心脏骤停的特征后,指挥同事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对旅客进行心肺复苏。
他将旅客放平躺好,对旅客实施胸外按压紧急处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几分钟后,旅客手臂出现收缩晃动,胸口也有了起伏。马成良这才让同事接替自己,到一旁轻拍、呼叫旅客。救护车赶到后,他又与医护人员合力将脱离危险的旅客送上车。
在他的带动下,“美丽”服务台成员都主动钻研起服务技巧,不断提升手语、急救等服务能力。
渐渐地,重点旅客服务的预约手段从电话预约、现场求助,增加了手机预约、线上预约。为方便旅客,马成良发放“爱心服务联系卡”3万余张,坚持接听预约电话,并利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同步为旅客服务。尽管工作量因此成倍增加,他却无怨无悔。
马成良和服务台团队成员还与全国10余个车站100多趟列车以及沈阳地铁、沈阳公交集团等单位建立联系,实现重点旅客进站、乘车、出站等全流程无缝衔接。
“我愿做重点旅客的‘眼’和‘腿’,让他们受到尊敬和爱护,服务他们顺利出行。我用真诚和周到的服务,为旅客搭建起温暖驿站。”马成良言语质朴却掷地有声。
情暖旅途显担当
近年来,随着高铁成网运营优势凸显以及沈阳文旅持续火热,沈阳站重点旅客出行数量与日俱增。因为耐心、细致的服务,马成良逐渐被旅客熟识和信任,“轮椅哥”也成为车站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
2015年9月,沈阳站在“美丽”服务台南侧设立“轮椅哥爱心服务区”,马成良成为带头人。他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多名青年生力军,一起为重点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我在五龙背泡温泉时摔伤了,想尽快回沈阳就医,希望沈阳站能帮我快点出站……”不久前,服务台接到了这样一通求助电话。经验丰富的马成良连忙询问旅客详细情况,考虑到旅客年逾七十,以及摔伤可能对老人身体造成的严重影响,他意识到必须尽快帮助他回沈就医。
马成良提前来到站台,做好接站准备。待列车停稳后,他小心将老人搀扶到轮椅上,一路上尽量平稳地推着轮椅,努力减轻他的疼痛感。将老人护送到家人身边后,马成良递给他们一张“爱心服务联系卡”,嘱咐他们有需要随时联系,方才放下心来。
22年来,热心服务行动不便的旅客,为急需就医的孩子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帮助与老伴儿走散的大娘坐上返乡列车……在一桩桩为民小事中,马成良扛起了铁路人的责任和担当。
马成良为一些重点旅客服务多年,和他们成为了老朋友。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家住锦州的姜阿姨,马成良为她提供轮椅接送服务有6年多的时间。
姜阿姨患有卵巢癌,前几次来沈阳看病时,情绪十分低落。之后的日子,每次到车站,马成良就用轮椅推着她,给她讲抗癌成功的故事,鼓励她积极治疗。“在我的鼓励下,姜阿姨不但有了生存的勇气,而且申请加入到锦州市志愿者行列。”马成良说。
在每个被需要的时刻,马成良都给予旅客最暖心的守护。“我出行不便,每次出门都得有两个家人陪着我。现在只要和马成良预约服务,我一个人也敢坐火车了。”旅客王先生动情地说。
“为旅客服好务是我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看到旅客顺畅出行,再苦再累都不算啥!”马成良谦虚地说。
处处为旅客着想,让重点旅客出行顺畅、舒心。马成良用真诚服务架起了车站与旅客的“连心桥”。
今年52岁的马成良,从“轮椅哥”小马到“轮椅哥”老马,工作热情没有一丝消退。随着服务方式的拓展、范围的延伸,越来越多职工加入了他们的队伍,“美丽”小事越来越多,感人故事不断延续。
为民服务释大爱
“马成良同志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雷锋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感谢沈阳站培养出马成良这样的好职工,他真是当代‘活雷锋’”……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作为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美丽”服务台的一员,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马成良无时无刻不在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遇到困难旅客求助时,马成良自掏腰包给旅客买票、买饭,解燃眉之急;重点旅客因生病情绪低落、感到绝望时,他用温暖话语鼓励旅客重拾信心。他还将爱心延伸至车站之外,让更多人感受到人间真情,将良善之风传递得更广更远。
常年和重点旅客打交道,马成良对于怎样推轮椅病人会更舒适、怎样搀扶能让老人更有安全感、怎样解答问询更周到等方法十分了解。每次去社区五保户家中走访、到医院看望服务过的重点旅客,他们都会很快与马成良亲近起来。
王雨和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常年独居。为了不让老人感到孤单,马成良一有空就去看望他,送去生活用品,与他闲话家常,让老人倍感温暖。每次老人都握着马成良的手,嘴里念叨着:“好人呀,你就是当代雷锋!”
“这一刻,我更加坚定了投身公益事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决心和信心。”马成良坚定地说。
他还带动同事共同投身公益。“美丽”服务台与新民市杜板牛村村民谢宁结对,开展定点帮扶,大家经常利用休班时间到谢宁家中帮扶慰问,送去温暖和爱心。
此外,马成良和服务台团队成员还联合10余所高校,建起志愿服务基地,吸纳1万多名大学生利用假期到车站开展志愿服务。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不仅在志愿服务中学雷锋、献爱心,还在生活中传递温暖力量,播撒爱的种子。
马成良参与志愿服务长达20多年,先后30多次为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送去大米、白面等,多次到周边学校讲雷锋故事和客运服务经历,为低收入家庭孩子送去学习用品,还资助了两名困难学生。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二十二年如一日,把小事做好,凭的是什么?是以大局为重,把维护旅客顺畅安心出行,当作自己的首要责任,把‘人民铁路为人民’作为根本宗旨。”沈阳站沈阳客运车间党总支书记蔡佳锟这样评价马成良。
“服务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要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工作中,融入到生活里。”马成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工作二十余载,他用轮椅丈量出当代雷锋的忠诚与担当,也用轮椅铺就了诗与远方的温暖通途。
他的臂膀结实有力
这双臂膀曾背过
许多行动不便的旅客上下列车
他的双手布满茧子
这双手曾推过
数不清的旅客进出车站
他的微笑亲切温暖
让重点旅客在车站如同到家一般
马成良坚守在小小的服务台
成为流动中国的一处温暖风景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王婷婷:争当畅通物流“筋络”的排头兵
5月21日正午,陕北榆林阳光炽烈。在包西铁路一条铁路专用线上,王婷婷紧握扶手,攀着车梯,登上3.5米高的敞车车顶。当看到平整的粉煤已喷过抑尘剂,她淌着汗珠的脸上,不由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王婷婷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铁路物流中心榆林营业部闫庄则营业室的货装值班员。入路20年来,她一直奋战在陕北革命老区货运一线,推进“公转铁”运输、煤电油运保供、畅通货运物流“筋络”、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在铁路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书写着一名货运人的责任和担当。
王婷婷
●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铁路物流中心榆林营业部闫庄则营业室货装值班员,曾获全路技术能手、西安局集团公司先进女职工等荣誉,是西安局集团公司首席技师。
一身硬本事 激活“神经末梢”降成本
5月20日,在一张白纸上,王婷婷娴熟地画着营业室主要货源分布图。
以二等站闫庄则站为中心,6条铁路专用线围绕包西铁路:南向3条,运输煤炭化工产品;西南向1条,到卸柴油汽油;西北向1条,主运聚乙烯、聚丙烯等;北向1条,装运甲醇、航空煤油、集装箱货物等。
“6条铁路专用线像毛细血管,通过包西铁路大动脉接入全国路网。”王婷婷打比方道,“在铁路物流组织体系改革中,我们营业室也像一个神经末梢,但是最前沿关口。”
担任过延安车务段榆林站货运员、货装值班员的王婷婷,有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曾2次获得局级货运值班员和货装值班员技能竞赛全能第一,是全路技术能手、西安局集团公司首席技师。2020年10月,王婷婷接手闫庄则站货装班组。今年1月,营业室挂牌,她带领班组21名职工开启了一种全新挑战:在“神经末梢”构建产运销一体联动的物流新模式。
4月初,王婷婷接到管内煤炭运价调整通知。她带着大伙儿一起研究政策,梳理货运信息,发现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电煤铁路运量较少。王婷婷开着私家车,奔往60公里外,向客户宣讲新政策。但因运费由消费方支付,她跑了两次都无功而返。
“好政策落不下去的痛点,在于生产与消费环节物流通道不顺畅。”王婷婷联系到下游客户采购经理韩平,宣讲货改煤炭下浮运费政策。经多次沟通,4月下旬,产、运、销三方达成共识,形成物流保障、承接、量价协议。
“铁路连起了上下游环节,把服务嵌入到物流链条中,使多方获益。5月1日到19日,我们通过铁路运输煤炭10万吨,节约物流成本300万元。”韩平说。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如何舒筋活络?王婷婷说:“我每天一睁眼,就刷客户群,看货装了没、发了没、到了没,看哪个物流细节出现了卡顿,再埋头实干,直到顺畅无阻。”
4月初,下游客户季隆反馈,收到的聚乙烯运输成本高,还偶尔会出现包装袋破损。王婷婷立即组织班组踏勘现场,测算数据,优化装载方案,与生产方多次论证,将每车实际装载量提升了1.5吨,并在车内加铺瓦楞纸衬垫防护。4月18日,季隆高兴地给王婷婷打电话:“新到货物700吨,没一袋破损,还减少了3000元运输成本。”
以一身硬本事、硬作风,王婷婷头雁引领群雁飞,让物畅其流,货行神州大地。截至5月20日,营业室今年已发送货物545万吨,同比增运52万吨,为上下游客户破解难题12件,降低物流成本711万元,实现了路企互利双赢。
一双铁脚板 揽回“公转铁”有效货源
如果用一种姿势来形容王婷婷的营销工作,那就是一个字:跑。跑矿区、跑村镇,跑黑货、跑白货,跑大宗、跑零散,她靠一双铁脚板,既抱“西瓜”又捡“芝麻”,千方百计揽回有效货源。
“在闫庄则,我吃的第一个‘闭门羹’是工业盐。”王婷婷回忆道。那是2021年5月,她和工友跑企业时,发现有家盐化厂工业盐还没有铁路运输。她立马行动,上门营销,却连企业的大门都没迈进去,被门卫给轰走了。
“心里那个憋屈呀,把肺管子堵得实实的。”王婷婷说,但生过气后,静下心来,她仔细琢磨营销方式,以客户为线索找客户,多方联系,最终见到了企业负责人。原来,他们怕折腾,又担心散装工业盐受潮。王婷婷当即邀请这家企业到车站参观,讲解集装箱运输的密封性,计算“一口价”降低的费用,企业方答应先试运300吨。如今,这家企业每年通过铁路集装箱运输12万吨,成了闫庄则营业室的“铁杆”客户。
在榆林工作20年,王婷婷从一个关中人变成了陕北人,她操着浓浓的陕北味儿普通话说:“我喜欢‘榆林蓝’,蓝色天空看着干净清爽,希望越来越多的货物通过铁路实现绿色运输。”
一张表格里,列着营业室网格化营销区域:榆横开发区,榆阳区巴拉索镇,横山县12个镇,从闫庄则站辐射周围200公里。
“谁拥有了网格里的客户,谁就能辟出一片新的物流市场。”王婷婷说。她带领班组建立“一企一档”客户档案,探索“三全式”营销,区域走访全覆盖,潜在客户全对接,物流市场全掌握。
航空煤油是陕北地区一种稀有资源,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榆林炼油厂生产,去年上半年通过公路运输。王婷婷和工友们跑市场、当“行商”,调研不同运输方式价格,主动向客户介绍铁路运输优势,并上报局集团公司货运部,申请到70多个路用罐车,保障航空煤油在铁路周转运输,实现了“公转铁”。自去年首趟铁路专列开行至今,这家企业已通过铁路运输航空煤油8.6万吨。
跑出去拓展营销,用心经营客户群,王婷婷带领班组聚沙成塔,不断拓展铁路运输市场份额。今年以来,他们电话、上门走访22家企业,与其中3家签订量价互保协议,揽来24万吨“公转铁”新货源。
一腔为民情 筑牢能源保供“压舱石”
空车对位、车辆检查、测量煤温……5月21日上午,在闫庄则站榆横煤化工铁路专用线上,机器轰鸣,企业方作业人员正在装车。王婷婷一丝不苟,大到车门,小到加固木楔子,检查现场装载质量。
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去年,闫庄则站货发量再创新高,达1300多万吨,其中90%左右为煤炭、石油等能源物资。煤炭装车量大,石油为易燃易爆危险货物,王婷婷带领班组全员严守安全生产“生命线”,筑牢能源保供“压舱石”。
专用线作业结合部多,除了企业方的运输员、装卸人员外,还有20名铁路货运员负责交接检查。王婷婷专门建立了“客户通知”微信群,随时沟通协调运输难点。
2022年4月20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输10车汽油到四川广安。在审核计量单时,王婷婷意外发现相邻两车的容积表号都是KA5466。“会这么巧合吗?”带着疑问,她赶紧通过货运室核查《危险货物罐车基础信息表》,发现容积表号分别为KA5466、KA6455。
“货装安全无小事。容积表号与罐车装载量息息相关,如果出现差错,装多了容易外溢,装少了容易晃动,都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王婷婷说,她当即联系客户修改、重录信息,进行安全预警,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由企业提供罐车容积鉴定报告扫描件,班组据此形成“超链接”,严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在繁忙的装卸站,如何确保货运安全,一直是王婷婷关注的一大难题。她带领班组攻坚克难,分别制定6条专用线装卸检查“一图一表”,完成集装箱运输等20余项技改,邀请车辆部门专业人员送教上门,为涉及民生和经济发展的能源物资运输提供坚强保障。
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是闫庄则站货运量最大的一个客户,去年通过铁路运输煤炭564万吨。4月中旬,业务员张统一找到王婷婷说:“电煤运输告急,急需铁路支持,运往湖北、安徽等省。”
原来,因公路运量减少,加上集中修施工,煤炭出现积压。王婷婷急客户之所急,多方协调,优先配空、承运、装车、外运,打通物流“堵点”。4月22日,客户通过铁路发运电煤12列4.22万吨,创单日发运量历史新高。
滚滚乌金外运,服务国计民生。2020年以来,王婷婷所在班组26次打破单日装车纪录,货物发送量突破5000万吨。在铁路货运改革和现代化物流体系推进中,她和团队成员步履坚定、奋进不息,让满载货物的列车奔向神州大地,为活力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铁动能”。
入路20年来
王婷婷扎根在毛乌素沙漠南缘
如陕北的旱柳一样
向阳而生、努力向上
用汗水和智慧奋战在货运第一线
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努力书写新时代铁路人的责任和担当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廖春:妙手匠心守护列车“千里眼”
廖春,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电务段南宁检修车间工程师,曾获火车头奖章、全路技术能手、南宁局集团公司先进工作(生产)者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入夏的八桂大地暑气如蒸,闷热难耐。近日,在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电务段南宁检修车间的工作间里,车间工程师廖春正全神贯注地维修着一台信号继电器。半小时后,他依然保持端坐的姿势,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小小的器件在他长满老茧的手掌上仿佛有了生命一样,由散落的零件变成一台完整设备。
信号设备被称为列车的“眼睛”。从业32年,廖春保持潜心钻研的专业精神,不断突破自我,练就一手“妙手回春”的绝技,组织修复各类信号设备30多万台,用一颗匠心守护着千里铁道线运输安全。
勤修内功:初生牛犊到“妙手神探”的跨越
廖春成长于铁路工人家庭,铁道兵出身的父亲扎根在铁道线上、忠诚担当奋斗了一辈子的形象深深印在他心里。“老铁道兵身上那种一往无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廖春说。
1992年,从铁路院校毕业后,怀着对铁路事业的赤诚之心,他来到原玉林电务段湛江领工区,成为一名见习信号工。白天,他跟在老师傅后面,每遇新设备安装、新故障处置,都主动上前打下手,缠着师傅问原理;晚上回家,他便与《电子报》《家电维修》等报刊书籍为伴,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还抓住进修机会,脱产考入齐齐哈尔铁路运输职工大学,并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工作岗位。
“不拿出拼的狠劲,练不出硬的本领!”从校园回到熟悉的铁道线上,廖春把现场作业当作学技练功的最佳课堂。20世纪90年代,黎湛线信号设备大修改造工程铺开,他常年奋战在300多公里的线路上。在湛江站、贵港站等大站改造工程中,他多次请缨,盯控风险最高、难度最大、工期最紧的项点,参与的10余次现场重点施工电务设备全部一次验收达标。经过多年的现场工作磨砺,他掌握的系统理论知识得以在作业现场一一印证,他对信号电路原理理解得也更为透彻,从见习信号工到信号工、高级信号工,一路进阶。
2004年,因生产力布局调整,廖春调入南宁电务段南宁检修车间,从事信号设备的出入所检测和维修工作。从现场转到室内,全新的作业方式让他面临角色转换的挑战。
“现场工作的经历,让我懂得设备是有生命的,只有让它动起来,对其运行原理的认识才更深刻,也更理解守护设备安全的重要性。”为掌握继电器、转辙机等信号设备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廖春把书本上的信号设备电路图临摹下来,在作业现场对照检修步骤,一边啃着压缩饼干充饥一边在电路图上做标记,手中的图越来越皱,心里的图却越来越清晰,直至能脱稿将图默画出来。
“将一件事情反复做就是高手,反复的事情认真做就是专家。”车间的工作标语,成为廖春的座右铭。经过不断学习和钻研,他掌握了40多种型号继电器检修技能,总结出“望闻问切”“一电二偏三出四反馈”等6项检维修工作法。他参与编写的《信号继电器及检修》在局集团公司推广使用,摹画的电路图被复印成教材,供局集团公司电务系统职工学习研究。他自己也从高级信号工逐步进阶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技术员、工程师,并获得火车头奖章、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妙手神探”。
当好“守关人”:零故障是坚守的职业底线
“嘀嗒、嘀嗒……”5月8日,走进南宁电务段南宁检修车间南宁信号检修工区,一阵清脆的声音此起彼伏。测试台前,廖春如调音师一般,手法娴熟地翻转调簧钳,很快让“带伤患病”的继电器涅槃重生。
“信号设备的检修工作,就是毫厘之间的较量!”作为控制行车信号传递的继电器尽管只有巴掌大,但是零部件多达60种,最小的只有1毫米,检修起来有50多个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
作为车间技术带头人,廖春要求把继电器检修的标准值误差控制在规章规定标准的1/6。他的严管带来了硬质量,检修工区继电器检修一次验收合格率月均常年达到99.5%以上,设备运用质量100%合格。
2013年,广西进入高铁时代,一条条高铁线在青山绿水间建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沿线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优质高效的高铁路网已经成为铁路人的冲锋号。
伴随着高铁开通,电务信号技术迭代升级,对验收标准和检修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铁上来后,我们车间管内信号设备达到30多万台(件)。仅是信号继电器,每名检修工区职工每月要完成50余台的检修任务。”车间主任谭国营介绍。
“新时代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好设备关,坚守‘零故障’的职业底线,建设高质量的中国高铁。”面对新设备、新工艺带来的挑战,廖春没有退缩,每次上新设备,他都会第一时间摸透设备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检修技巧,学懂后向职工进行“首件示范”。同时,他坚持带着大家执行信号设备检修作业标准,提升设备故障应急处理能力,积极钻研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廖春工作法”,有效提升工区检修效率和质量。
作为信号设备出所“守关人”,廖春至今对南昆客运专线贯通前夕的信号设备测试过程记忆犹新。一个夜晚,南宁西站因消防装置故障触发喷洒泡沫,波及车站300多台信号继电器,造成信号故障。由于计划第二天进行信号测试,车间没有足够的继电器更换,当晚必须对送来的这300台故障继电器进行检修。
“要保证把每一台过关的继电器送到现场!”当夜,在廖春的组织下,检修工区职工全部到岗,连夜鏖战。在一双双巧手的拨弄下,300多台从“流水线”下来的继电器发出欢快的“嘀嗒”声,在凌晨时分准时出库。此时,廖春才发觉肩膀早已酸痛得难以动弹。
面对贵南、南崇、南玉等重点高铁工程带来的6万余台信号设备检测工作压力,廖春带领工作室成员夜以继日研发出“转辙机测试台”,既提高了信号设备测试的准确性,保障了设备的安全出所,又减少了返厂修复的环节,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提前半月完成检测工作,为西南地区新的交通大动脉开通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32年来,他组织检修了300多种型号、超30万台继电器、综合设备、转辙机,且保持零责任事故纪录。
创新研发:带领团队勇攀高峰
走进廖春家的书房,一张简易的工作台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电子设备。“也许每个电子爱好者都有一个发明家的梦想!”廖春的妻子介绍,这些她一次次想丢出家门的“破烂”却是廖春的“宝贝”,他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此。
2012年,抱着对研发的浓厚兴趣,廖春加入了段里的“周玲技能服务队”。入队不久,他就迎来第一个攻关项目。当时老线的微机房使用的双熔丝转换器易烧坏,由于其已停产,只能从新线上淘汰下来的转换器中调配更换。旧设备好坏掺杂,如果研制出测试仪,就能快速判断出可用的设备。廖春说干就干,他将转换器进行拆除,研究电路走向,利用回收的零配件进行组装并测试,一个月后终于研制出了稳定双熔丝转换测试仪。
成功的经验激发了廖春创新研发的潜能。他再接再厉潜心钻研,又完成25赫兹相敏报警盒测试仪等多项技术革新项目,破解了多个信号设备检修的技术难题,很快成为服务队的带头人。2018年,以廖春名字命名的“廖春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研发的梦想在他的岗位上照进现实。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作为技术带头人,廖春领着工作室的技术骨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2021年前,发挥驼峰防溜作用的停车器油缸都是委外维修,一年的维修成本高达10多万元。为了达到节支降耗的目的,段里针对停车器油缸的自主修成立了攻关项目。由于停车器油缸元器件众多、构造复杂,要研发出能实现自主修的测试台极为困难。凭着对研发的执着追求和不服输的干劲,廖春主动挑起了研发的重担。
“我一直认为,科研工作就是爬坡过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资料不完善、没有图纸,廖春用最“笨”的方法,将每一个部件拆开研究,对照着里面的元器件分布画图,并用电烙铁一个个焊下来进行试验,近千个元器件被他研究了2个月。他还把器材搬回家试验,一头扎进项目常常忘记吃饭,妻子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无奈笑说:“你这头倔驴要是不研究出来,我也不答应!”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修改的图纸堆成小山后,他和团队终于研制出了停车器油缸测试台。投入使用后,不仅提高了检修效率,还节省了每年10多万元的委外修费用。
“研发就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每一个小部件入手。”这是廖春总结的经验。一段时间,管内进站信号机“黄闪黄”电路故障频出,大家却找不到解决办法。由于电路结构特殊,哪怕继电器性能细微变化,也能影响信号机的闪光频率,假如提前试验闪光继电器性能、确保品质,就能够减少设备频繁更换。有了思路,廖春牵头开展研发。通过利用废旧零件,他们很快研发了2台闪光继电器筛选台,不仅解决了设备的稳定性问题,还在修旧利废方面省下6万元。
靠着科技创新的“杠杆”,廖春带领技术骨干从小件着手,先后研发了隔离盒智能设备、扼流变压器测试台等53项技术改进项目,设备修旧利废节支价值1500多万元。
“一人是铁,不如人人是钉。”作为工作室的“领头雁”,廖春坚持领着队伍一起成长,依靠团队的力量做出更大的成绩。2018年担任车间教员以来,他把自己工作30多年来处理故障的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图文并茂地总结成作业方法,毫无保留传授给工友和徒弟,使车间职工的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在南宁局集团公司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廖春和高珠师徒分别获得铁路信号工个人全能第一、二名,上演了师徒同榜的佳话。
廖春还充分发挥“廖春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优势,鼓励技术苗子参与技术革新,帮助青年才俊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多年来,他为单位培养出10多名电子电气类技师,其中有2名荣获南宁局集团公司“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名荣获“宁铁工匠”称号。2023年,“廖春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广西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电务信号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怀着“快马加鞭未下鞍”的使命感,廖春团队又开始布局点光源测试台、绝缘处理器等多个技术攻关项目。已经51岁的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怀揣着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激情,继续埋头苦干、创新争先,带领一批又一批电务人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无论多么平凡的岗位
只要勤耕不辍、精业笃行
就能绽放光彩
为铁路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近期内容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