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兄弟姐妹中,经济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尽孝的,反而是经济不好的那个常伴左右

文摘   2024-10-10 18:07   江苏  

hi,你们好

我是陈福耳

今天的你过得还好嘛~


国庆假期回到农村老家,我发现村里几乎看不到同龄人的身影,满眼皆是老人或是与父母同龄的长辈。他们中,许多人都在照顾着家中的老人,而那些没有子女陪伴在侧的老人们,大多只能自己料理生活起居。

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将老人送往养老院并不被普遍接受,这往往会被视为不孝顺的行为。因此,对于那些无法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子女,他们大多只是提供一些生活费,一年到头可能都不会回家一次,即便回来也是匆匆一瞥便离去。

我观察到,那些有子女在身边的老人,家中似乎总是充满了争吵。每天,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因为一些琐事而大吵大闹,彼此间总是看对方不顺眼。然而,当那些远在他乡的子女打来电话时,老人们的语气却变得异常温和,仿佛电话那头的子女是他们最珍贵的宝贝,他们从不会向这些远在他乡的子女发起争吵。

以我的邻居为例,他有好几个子女,但留在身边的只有一儿一女。而那些远在他乡的孩子,有的事业有成,有的嫁得不错。每次他们回家,邻居的脸上都洋溢着光彩,他甚至不敢对他们大声说一句话。然而,对于那些经常看望他的子女,他却常常大呼小叫。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距离产生美”吗?

那些混得好的子女,每个月只是给一些钱,就认为自己已经尽孝了。他们回家时总是匆匆忙忙,从不与父母坐下来聊聊天。他们认为,只要每月的生活费到位,再打上几个电话,就是孝顺了。而有些老人也颇为偏心,他们不懂得珍惜那些真正对自己好的人,反而总是跟着条件好的子女来指责条件不好的子女。

这样的现象,让我深感无奈与感慨。

有时候,不仅外界会投来轻视的目光,就连父母也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偏见。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听从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的意见,认为只要经济条件好,说的话就是对的。而那些在身边默默陪伴、照顾日常起居的孩子,反而容易遭到忽视和冷落。

说实话,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家庭的中流砥柱。毕竟,兄弟姐妹各自成家立业后,老人又重新成为了“独立”的个体。那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未必舍得为家庭付出更多,他们可能只满足于提供生活费,却忽视了日夜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其他兄弟姐妹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在他们看来,这些陪伴和照顾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是“没本事”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

然而,照顾父母并非某个人的专属任务,而是兄弟姐妹共同的责任。我们不能将这份责任单方面地推给某一个人,而应该共同分担。条件差并不意味着没有能力,很多时候,这是由于当年的时代背景、家庭状况以及个人出生顺序等因素所迫,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这些妥协可能影响了后半生的前途,但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全部。

我常常对我的父母说,你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和儿媳妇的角色,尽到赡养的义务就好。我们虽然条件不如别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低人一等,也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别人的安排。世界上的人并非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人心是复杂而深邃的,一旦窥探,往往会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有些人富裕后,会孝敬父母,带着他们一起享福;而有些人则对贫穷的亲戚视而不见。还有的人富裕后,会努力带动全家共同富裕;而有的人则害怕被人知道自己的财富,生怕被穷亲戚攀上关系。这些不同的态度和行为,都反映了人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特别提醒:

希望陈福耳的文章能够带给你带来幸福安康,陈福耳非常需要你帮我一个忙,请帮我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分享朋友圈,点个赞也可以哦,如果你有想跟我说的,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给我。如果想跟我做朋友,点个关注吧!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陈福耳
这里是中医养生公众平台——陈福耳 欢迎你来到我们的养生大家庭,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我们虽成不了大夫,但至少可以学会不生病的智慧。 每天养生一点点,你就是养生家,你就是你自己的神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