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地球知识局
中餐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上千年的农业文明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相比世界大多数地区,中国人在谷物、蔬菜甚至肉食获取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
冬日宜涮锅(图:大绿)▼
这个优势,首先在于多样化,其次在于规模化。与周边国家相比,日本的西瓜大多是按片卖,因为整个的吃不起;韩国的牛肉已经卖出了天价。而北部、西北的邻国,蔬菜又都是珍惜的作物。
夏日宜吃瓜(图:壹图网)▼
CCTC®01
耕地红线保卫战
现如今,中国多数人口集中在城镇之中,农村人口比例在缩小。相对于农村,城市有着经济活跃、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的优点,对于个人而言,城市化可以说是近三十年来最大的红利。
大城市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也可以毫无体验
红利还有,但已经非常昂贵
(图:壹图网)▼
经济学有种说法叫“近邻效应”,是指在城市生活中,聚集在同一区位的人口、企业、集体,能共同利用该地的公共产品、设施和服务,达到促进经济的作用。
也正因如此,城市生活有着诸多的便利。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总是倾向于流动到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方面的资源,又能辐射周边区域,起到带动作用。
产业越发达,服务业的比例越高
中心城市首位度必然越高,人口更加聚集
(图:shutterstock)▼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的支持。首先是粮食的保障,足够的食物获取,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城市居民不直接投入农业生产,所以这一部分问题,仍需要留在农村去解决。
北大荒是很好的,只可惜太少了(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则是在我国城市工业发展的进程当中,无法回避的工农业剪刀差问题。早期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推行统购统销政策。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产品,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持。
我们突飞猛进的工业和基建确实也在反哺农村
但需要被反哺的人口规模实在太大(图:图虫创意)▼
即使我们的工业已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但在巨大的人地压力下,农业,仍然是我国立国之本。
中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喂饱了占全球人口18%的中国人,这是一个令人赞叹的成就。然而,我们的农业发展也受到严重的制约。主要问题,就出在了这14亿人口,只占有7%的耕地上。
中国耕地占国土的比例本就很低
而全球最多的人口有需要可耕地来建城市
耕地紧缺、耕地压力大是个巨大的难题▼
对比世界其他人口大国,美国有166.9万平方千米耕地,中部的小麦带、玉米带农户户均有450亩耕地;印度共有耕地面积高达153.5万平方千米,人均耕地面积为2.55亩,也好于我国人均1.5亩、农村户均不过10亩的数据。
与全世界大部分农业国家相比,我们的耕地比例很低,人均耕地更少。
差距确实是很大的
我们的西部山区占比远比美国要大
何况美国西部沿海也有规模不小的可耕地▼
从清朝中期开始,中国经历了一个人口大爆发的时期。大一统的和平,以及薯类传入中国,让中国的人口呈指数级上升。即使是清末乱世,人口也比历史上的汉唐盛世高了将近7倍。
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在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下,已经处于极限承压状态。
我们熟悉的土豆、花生这些适应坡地的作物都来自美洲
类似我国,秘鲁受环境所迫也有发达的梯田农业
这实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选择
(秘鲁科尔卡峡谷梯田,图:壹图网)▼
一方面是尖锐的人地矛盾,一方面是建国初期孱弱的工业,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中国人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索,比如过去实行商品粮和农业粮双轨制,农村和农业生产者吃农业粮,也就是自己种自己吃;而非农户口则吃商品粮,由国家按月发放粮票。算是粮食不足时期的权宜之计。
在物资匮乏年代,钱并不是什么都能买到
这种歌“物资使用凭证”才是最要紧的
(图:图虫创意)▼
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原先的公社化生产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取代。土地由集体耕作,变成了个人承包,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大大提升。
虽然分到自家手里的土地并不多
但只要“剩下全是自己的”,就可以重启精耕细作模式
(图:图虫创意)▼
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决粮食问题最重要的因素,自然是农业科技的提升。农药化肥的推广,以及农用机械的大规模使用,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了单位耕地的粮食产量。
早期是提高农药化肥的产量,现在是要提高质量
我们已经滥用了太多,对耕地的损害已经很大了
(图:壹图网)▼
CCTC®02
天花板,摸到了吗?
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入,几千年农业社会在现代迎来巨大转折,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乡村人口。但农村农业,仍然是一切产业的基础,这也是农业被称为“第一产业”的原因。
不然,你以为你吃的菜肉是哪来的
互联网种出来的?(图:图虫创意)▼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有5亿人口在从事农业生产。数量庞大的农业生产主体,也就是农村人,在过去对于农产品产量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不过在今天,这个作用已经变得不那么显著。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在很多情况下,也成为了限制农业生产效率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阻碍。
事实是,只有当生产主体的耕作面积足够大
单位主体的收入才能真正提高,土地是真正的天花板
(图:图虫创意)▼
自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农业生产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农户自负盈亏,这本质上仍是一种小农生产。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耕自己家的田,自然有动力。但,也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提升。
无论华北还是华南,都是超高密度的
(图:google mao)▼
技术进步是通过规模化应用来摊薄成本的,粮食的利润本身极低,10亩不到的土地,如果种的是主粮的话,一年的营收也就几千块。而一台手扶拖拉机的价格就在3000元,搭配上播种、收割等各型号的农机,一套下来动辄2万块以上,使用先进技术对于个体农户并不现实。
所谓大农业,不是小农能负担的(图:壹图网)▼
再加上粮价问题不只是一个商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粮价很难交由市场调控,所以农民收益存在着“谷贱伤农”的现状,三农问题突出。
另外就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农户对于未来的生产缺乏远期规划,也缺乏环保意识。往往会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形成了中国版的“公地危机”。
对于大城市人来说,最肉眼可见的“公地危机”
就是烧秸秆导致的空气污染了
(图:图虫创意)▼
公地危机最开始由英国的加勒特·哈丁教授提出,指的是农业生产者面对公共资源的态度。比如河流、森林、水源等等,每个人都能预见到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恶化,但都无能为力,而且抱着“沉船之前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
而且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还多出了大量工业品污染
传统农业中的自然循环已经难以实现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也需要新时代的农民
(图:图虫创意)▼
比如经常被讨论的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正在制造出现实的《寂静的春天》。农药、化肥本身是为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服务,用好了不仅无害,而且还能造福于人。
化肥是我们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
但化肥的利用率总体是较低的
大量没有被植株吸收,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
(图:图虫创意)▼
但是如果不规范使用农药和化肥,就会酿成一些不良后果。比如在农田中大量施用单元素化肥,养分不仅不能让作物吸收,反而还有可能造成土壤有害金属和病菌含量超标;再比如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过多,其水溶性物质可能会随降水渗入地下水当中,或者进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或者其它水资源污染的恶果。
结果就是一片死水(图:图虫创意)▼
大家对农药化肥认知的偏差,是造成过度使用化肥、低端药充斥市场的重要原因。
农药和化肥一定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类使用农药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古代的除虫菊、草木灰,都属于农药范畴。而化肥的施用,则更是解决了困扰人类数万年的饥饿问题。
药也分质量高低
以前是一味药杀一切,现在已经是针对性杀虫
(图:图虫创意)▼
人类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时至今日,各种农业高科技不断涌现。多重创新技术的加持下,人类研制出能够解决田间种植的病虫草害问题的创新、高效、绿色农业投入品,更好满足农业生产和消费者需求。如何规范和正确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才是我们应该要关注的。
CCTC®03
农业元宇宙
关于农业技术使用的争论,由来已久。植保和种业,由于有获得巨大技术效益和利润的潜力,这两项产业已成为食品、饲料产业的关键。
植保就是通过对农作物进行检测、预警等技术,采取有效的生物和物理措施,来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可持续农业示范农场拜耳“耘远农场”的虫情报警灯▼
拜耳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农业投入品和解决方案的供应者,输出其技术和服务,从规模化生产到小农户可及与经济可负担,同时兼顾环境效益,才是完成企业蓝图的重要拼图。
第三届进博会期间,拜耳作物科学事业部宣布,要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国小农户给予帮助。截止到今年4月底,捐助已完成“爱心小麦包”植保产品发放,约20万农户直接受益,防治面积达118万亩。小农户是全球粮食生产的主体,亚非拉的5亿小农户,完成了80%的全球粮食生产。
村干部认真查看爱心小麦包领取单▼
立足小农户的需求,开发应对如农事操作和安全用药等农业问题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提供培训等等工作,拜耳正在路上。
真正的受惠于民▼
可持续发展是拜耳企业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拜耳计划到2030年,将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30%;作物保护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30%;为全球1亿小农户提供创新工具和培训课程,提高小农户的整体耕作能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向全世界展示,如何运用绿色、创新的现代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拜耳发起了一项全球项目——耘远农场。
可持续农业示范农场拜耳“耘远农场”里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仓▼
北京昌平新建的耘远农场,为我们展示了数字农业和物联网技术如何塑造未来农业:通过拜耳的Plantect®系统,用户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温室土壤和小气候,通过大数据平台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水肥、病虫害防治、环境调节等方面,都有助于用户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又能进行可持续性生产、提高粮食生产率,耘远农场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农业发展道路的一种可能性。
拜耳水乐清®(Phytobac®)残液降解系统▼
人工智能也是数字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拜耳计划推出基于数字解决方案创造新价值的工具,就像一个忠诚的管家、职业的会计一般,帮用户计划如何挑选上游种子、肥料等商家以及下游的农产品收购商。
农资行业是最古老、最传统的产业。但配备上数字化、自动化的系统和全新的标准,农资行业依然可以走在时代的前沿。
就如同人类从工业时代步入到信息时代一样,农业技术发展的下一个时代,也必将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作为农业领域的全球创新领导,拜耳所倡导并实践的数字农业,也会为中国农业的技术迭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CCTC®
关注更多气候(狭义/泛义)资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 华夏气候
广告/投稿/业务etc
微信/邮箱:995201502@qq.com
想深入了解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
关注更多碳(CO2)资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 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