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C®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
简要导览:
内容来源: 清大数研
大分流背后的国运博弈
在工业革命之前长达几千年的农业社会里,人类文明的基础就是光合作用,太阳能与土地结合,然后变成各类农作物。谁占有的土地更多,谁占有的太阳能就更多。
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工业时代开启,蒸汽机把埋藏地下的煤炭转化成了能量,在太阳能之外,人类找到了一块更高效的能量来源,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英国由于国土紧凑,矿区无论在哪都离伦敦不远,这为工业革命保障了源源不断的燃料。借助蒸汽机与工业革命,英国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英国煤矿分布
如果说煤炭让日不落帝国凭着工业革命先发制人,石油则奠定了美利坚称霸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取代蒸汽机,石油取代煤炭。美国主导的“石油体系”在1945年后逐渐取代了英国主导的“煤炭体系”,美国成为新的最大受益者。1974年美国与沙特达成石油美元协议,所有石油均以美元交易。石油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这就要求各国大量储备美元。可以说“石油-美元”构成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石。
在石油体系里,我们的角色是世界工厂,每年不但要花2000多亿美元买石油,而且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在输油管线建设、海外港口投资等方面,我们更是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和平年代,中国崛起成了全球最重要的故事,能源需求增长则是背后的突出情节。最多的时候,中国占全球能源需求的63%。加上中国石油储量本不丰富,人口众多、消耗巨大,于是只能依靠进口。
马六甲海峡卡住中国能源安全的脖子,美国怎会舍得将霸权拱手相让?考虑到所有运往中国的油轮,大多会经过马六甲海峡。于是美国在新加坡常年驻军,分分钟给我们卡脖。
美国作家杰里米·里夫金曾断言,碳泡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溃,可能发生在2023到2030年之间。那化石燃料的地位谁能取代?
我国将希望的目光投向新能源。用“求人不如求己”来解释,这很好理解。在新能源之上,国家还画出了一幅更宏大的蓝图——碳中和。碳中和是一场由黑色化石能源向绿色可再生能源转换的新能源革命,这场能源革命往小里说,能让中国在能源安全上更主动,往大里说,可能会打破现有的石油体系,重塑大国竞争格局。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这一承诺,开启了一场具有道德感的革命,是全球应对环境变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从深层次来说,碳中和不只是一个环保概念,更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
碳中和的真相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在未来输入发达国家的产品大概率需要碳中和认证。只要有生产,就会有碳排放。中国是世界工厂,自然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欧美国家用限制能源进口、限制商品出口完成对中国的双杀。而新能源与碳中和,正是中国相应的突围之策。
碳中和重塑中国的世界格局
1997年,伦敦未来森林公司提出一项商业策划,其中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的概念。碳中和就是排出了多少温室气体,就必须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消除掉这些排放。简单说,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排出了一公斤二氧化碳,那就必须种一片树把这一公斤二氧化碳吸收掉。所有人的净碳排放量都等于零,这就实现了碳中和。
碳中和其实就是两件事:一是减少碳排放,也就是少使用化石能源,多使用新能源;二是增加碳吸收,多种树,把碳固定到树木里。
2015年12月,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巴黎气候协定》,这是历经多次迭代的全球气候协定的最新版本。这份协定确立了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本世纪末,全球气温的升幅控制在2℃以内。为达成这个控温的目标,全球碳排放量在10年内,也就是到2030年之前,必须从现在的大概590多亿吨,迅速降到250亿吨。
碳排放量在10年内减半,如果不考虑种树,就大概等于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减半。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对中国这个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来说,砍掉一半的煤和石油消耗量几乎就等于砍掉一半的经济规模。
欧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就搞完了,所以在减少碳排放这事上,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发达国家的优势:一是他们的人均GDP都在三四万美元以上,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年均经济增速都在2%左右;二是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很高,都在70%左右,因为他们把制造业都外迁到了发展中国家,所以他们的工业能源消耗已经很少了。
早在1990年,包括德国在内的9个欧洲国家就已经碳达峰,碳达峰就是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以后,不会再增加。1991年,英国碳达峰,2007年,美国碳达峰。而中国的人均GDP才刚刚站上1万美元,工业化进程还在进行中,经济总量在未来必定还会翻番,我们一直都没碳达峰。作为一个经济还在起飞阶段的工业大国,砍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其实就是在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革命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敞开了排碳排了近300年,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就先后碳达峰,这意味着到205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美国家有60年的过渡时间。
2020年9月,我们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西方国家碳达峰后,大多用50-80年完成碳中和目标。中国给自己定的期限却是30年,对自己真的够“狠”。考虑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还在路上,貌似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中国速度不是盖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用了40年,就快追上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积累的优势。除了加速度,中国也敢于狠狠逼自己。2001年中国入世,当时有多少人高呼“狼来了”?而现在,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所以碳中和绝不只关涉环保概念的节能减排,更是重塑中国世界格局的重要一跃。
碳中和颠覆商业逻辑
中国占据碳中和主导权,就是争夺未来的生存权与发展主导权。碳排放权本质是生存权与发展权。大家不要觉得碳中和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它无处不在。
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开的每一盏灯,穿的每一件衣服,吃的每一顿饭,以及用手机看这条微信时,都会留下碳足迹。不止是人,连养牛羊都会产生碳排放,牛羊的碳排放量又决定了牛羊肉的供应量。小到个人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农业、工业、基建等方方面面,都会产生碳排放。
所以说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也注定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能只是国家大包大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甚至是企业们来充当先锋。
但事实上,每一次破坏环境的恶性事件,总有企业的锅。过去企业环保都靠倒逼,往往逃不出“破坏环境-有关部门查处-企业整改”的死循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环保是需要成本的。说白了,环保于大部分企业就是一种负担,需要付出很多,却无法带来收益。这也是为什么污染环境的企业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业逻辑正在诞生,以往的困局出现破局的可能。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企业自身的商业价值与环保这一社会价值从对立走向协同的可能性甚至是必然性,开始愿意主动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
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主导。风口之下,科技为环保带来了更多机会。科技将助推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有研究指出,数字技术在能源、制造业、农业和建筑、服务、交通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已经可以帮助全球碳排放减少15%。这些既揭示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也亮出了实现碳中和计划的有力武器。
众所周知,过去几年互联网+各行各业,已经发生了太多神奇的化合作用,屡屡创下1+1≥2的奇效。我们没理由不相信,随着数字化的深入,AI+有望接棒互联网+,在碳中和的战场上承担更大的使命。
近期,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在访问芝加哥的一次讲话中,直言不讳地表示,过去的美国为石油而战,未来将为水资源而战。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不可或缺的水资源,未来将成为稀缺资源。而作为水资源消耗的重要主体——城市,正在有望用AI+的力量来成为节水的先锋。在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的新书《重构地球》中,描述了AI“智能配水”的新方向:AI通过掌握整座城市运行的大数据,从而为每个时段的用水信息,即需要的水量、水质、用途和排放情况建立精准的预测模型,在超大型城市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让科技在地球保护的各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已经迫在眉睫,这里面即是无限的商机,也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想当年,日本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日本企业的崛起。如今,中国企业不仅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更在践行全球责任方面,为中国“绿水青山”的可持续愿景添砖加瓦。
无限游戏的终极玩家
大分流的故事,还将继续。
煤炭这一能源的出现,让英国与中国清朝出现了大分流。英国在海上扩张,殖民印度后继续北上,不料在中亚遭遇了同样企图南下的沙俄。
围绕中亚,英俄展开了一系列的激烈交锋,史称“大博弈”,译作Great Game(伟大的游戏)。我们的新疆一度也成为两大帝国的觊觎目标,英俄先后在喀什开领馆,刺探情报。
你死我活的游戏,再伟大也是有限的。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卡斯通过专著《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有限游戏在于赢得胜利,无限游戏以永远进行为目的。说白了,一个在边界内玩,拼短期输赢,而另一个玩的就是突破边界,拼长期生存。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并且用其打量现实世界时,一切就截然不同了。让地球永续发展正是这样一个无限游戏。无限的另一层含义是没有终点。就像碳中和的宏大征途注定漫长,它或许没有短期回馈,需要相信长期主义,用耐心穿越周期,这考验着企业的远见与定力。
截止2019年,中国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4%、35%、27%,均居全球第一。另外,我们在新能源领域专利数、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均位列全球第一。国内的光伏产业搞得尤其好,光伏发电成本曾经高达100美元,现在已降至5美分左右,比煤炭发电的成本都低。现在从光伏、风电到特高压再到新能源车,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构建了一个从生产到传输,再到储存使用的完整的循环体系,在新能源这事上,我们手里已经攒了不少好牌。
碳中和除了带动新能源革命,还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延缓低端制造向印度、越南等国转移。这几年,低端产业外迁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相比之下,越南印度等国劳动力更便宜。如果大家都必须搞碳中和,那因为中国的新能源搞得比印度越南好得多,能源成本便宜得多,所以把能源成本考虑进去,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被抵消了。再加上国内在供应链上的巨大优势,企业迁到印度和越南,就没有必要了,我们这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就更稳了。
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国和新能源消费国,在这场谁都躲不掉的全球技术变革面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些突破与坚持,让我们懂得,所谓碳中和、所谓环保,不止是国际竞争、大国崛起这样的宏大叙事,不是空洞的口号。它关乎国家、企业,更系于个人以及人类的共同命运。
CCTC®
关注更多气候(狭义/泛义)资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 华夏气候
广告/投稿/业务etc
微信/邮箱:995201502@qq.com
想深入了解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
关注更多碳(CO2)资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 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