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槟城募捐活动中,谢侠逊面对持枪歹徒的威胁,展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气概,他毫不畏惧,言辞犀利地驳斥对方,情绪激昂。在周围一群爱国侨胞的保护下,歹徒最终未能得逞,只能灰溜溜地逃走。
在中国20世纪的棋坛上,谢侠逊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被后人尊称为“博学圣手”,是一代象棋棋王。
幼时受家庭熏陶,谢侠逊便展现出了在象棋方面的天赋。他出生于1888年的浙江温州平阳县腾蛟镇凤巢硐桥头,家境贫寒,父亲谢公出是位象棋爱好者,母亲木氏也略懂象棋。谢侠逊六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象棋,进步神速,展现出过人的禀赋。他幼年时还研习了祖传的《百局象棋谱》,这部棋谱在中国象棋古籍中声名显赫,为他日后的棋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0年,年仅十二岁的谢侠逊在平阳县内已经难逢敌手,他击败了众多象棋名手,成为了当地的佼佼者。随后,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前往温州挑战前辈象棋名家陈笙。虽然初次面对大场面有些紧张,但谢侠逊凭借精湛的棋艺,最终与陈笙战成了平局,一战成名,被誉为“棋中神童”。
谢侠逊不仅棋艺高超,还极具创新精神。他首创了象棋“字型排局”,将象棋与时事政治相结合,通过解题的方式宣传爱国思想。早在1901年,他就因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而激愤不已,创造性地排出了“八国联军”棋局。此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多个与时事相关的棋局,深受人们喜爱。
1916年,谢侠逊凭借精湛的棋艺和优秀的文笔才华,进入了上海《时事新报》工作。他广泛搜集古今象棋资料,进行校勘、甄别,并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发表象棋文稿。他的见解精辟,识见不凡,使得象棋专栏备受读者欢迎。
1918年,在上海举行的象棋大赛中,谢侠逊力压群雄,夺得了冠军,从此名震天下。他不但棋艺高超,还以能诗善文知名,才学渊博。1927年,他编成了《象棋谱大全》三集及其他多种象棋理论著作,为中国象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谢侠逊还积极推动象棋活动的国际化。他结识了丹麦象棋家葛麟瑞,后者对中国象棋深感兴趣,并出资赞助谢侠逊编著象棋书籍。在葛麟瑞的帮助下,谢侠逊精选了一百三十多个象棋残局,编成一书,并由葛麟瑞译成了英文出版,这是中国首部以英文向国外介绍中国象棋的书籍。
1928年,谢侠逊被推举为“全国象棋司令部”的“总司令”,他积极组织全国各地的象棋活动,推动了象棋运动的蓬勃发展。此外,他还多次受邀到南洋进行象棋访问比赛,与当地的棋手们交流切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中英象棋对决 棋王南洋募捐助抗战
在新加坡的一次表演活动中,英国皇家空军司令亨特向著名棋手谢侠逊发起国际象棋挑战。亨特作为1934年英国国际象棋冠军,自信满满,甚至提出让子对弈。然而,谢侠逊,这位同样声名显赫的棋王,拒绝了他的提议,坚持公平较量。于是,一场临时安排的中英国际象棋友谊赛在嘉东华侨游泳会热烈展开。
比赛中,谢侠逊稳扎稳打,棋艺精湛,逐渐占据上风。亨特则显得力不从心,败象已露。最终,谢侠逊凭借强大的攻势,一举击败亨特,赢得满堂喝彩。归途中,谢侠逊又在“银龙杯”国际象棋大赛中大放异彩,以压倒性的优势夺得冠军,再次为国争光,被誉为“天才圣手”和“象棋之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谢侠逊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利用自己的棋王身份,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并筹集军饷支援抗战。尽管已过半百,他仍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决心为祖国的抗战贡献力量。为此,他送妻儿回平阳老家,只身前往南京请缨。
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五位巡回大使出国募捐,其中四人已确定,唯独南洋募捐大使人选未定。谢侠逊主动请缨,得到了邵力子等人的支持。在多位将领的题词鼓励下,他肩负起了南洋募捐的重任。
谢侠逊的南洋之行备受关注。在菲律宾,他受到了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并在象棋表演和募捐活动中,成功激发了华侨的爱国热情,筹集了大量善款。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他也通过象棋表演和演讲,号召侨胞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在马来西亚槟城,谢侠逊与象棋大师杨源和的对弈更是轰动一时。尽管杨源和棋艺高超,但仍略逊一筹,败给了谢侠逊。此外,谢侠逊还收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老友林星桃赠送的“孙中山遗局”,这一棋局后来成为棋界佳话。
历经两年,谢侠逊圆满完成了南洋募捐任务,满载而归。途中,他虽遭遇生命危险,但仍坚持募捐,最终成功筹集了大量资金,动员了众多华侨技工回国支援抗战。他高风亮节,除必要的车马费外,从不支取国库分文。
回国后,谢侠逊继续为象棋事业贡献力量。他与周恩来总理的对弈和长谈,更是让他深刻认识到群众的力量是抗日救国的根本。此后,他通过象棋排局宣传抗日思想,反对内战,赢得了广泛赞誉。
晚年,谢侠逊归隐山林,但仍热心著书立说,为象棋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被誉为“百岁棋王”,其一生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载史册。为了纪念他,多地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