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高级副总裁益晨旭老师2024年度书单新鲜出炉,码住慢慢看吧!

学术   2024-12-26 17:22   上海  

2024 ,大家读了多少本书?

新的一年,又打算读几本书呢?


我们也许会问

忙碌上班族还需要读书吗?


每当此时,小编就会忍不住介绍法嘉的金牌导师——阿迪达斯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政府与法律事务及日韩法律事务益晨旭老师


面对这个问题,益老师坦言,离开学生身份后,向内输入只能靠自己主动滋养自我因此即便工作忙碌,她依然会挤出时间阅读。“将文学作为终身爱好”并年年整理书单的益老师,会为每本书认真地写下她的感悟,让小编非常佩服!


益老师除了分享读书心得,作为前辈,她将为大家传授沟通方法,以及如何做好年度合作计划,让大家一年的安排更加有条不紊。如果感兴趣,欢迎联系法嘉助手↓


 法嘉助手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


好了!就让我们看看,益老师今年读了哪些书吧~


作者介绍

益晨旭

阿迪达斯高级副总裁

大中华区政府与法律事务及日韩法律事务

阿迪达斯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政府与法律事务及日韩法律事务,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获取法律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先后就职于知名外资、中资律师事务所和跨国企业,担任律师、合伙人、公司人事总监、总法律顾问和合规官等职务。多次被Thomson Reuters及钱伯斯评为中国最佳总法律顾问。




2024年精读了45本书。这一年,娃长了翅膀,完全翱翔在自己的天空。这一年,父母虽然日渐力衰,但依旧健朗,让我仍然可以做一个孩子。这一年的冬春,用脚步丈量了浙江许多的山山水水,拥吻清风,对酌明月。这一年的夏秋,遇见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一些突如其来,考验了内心的力量和静观的智慧。这一年,走过了知天命的岁月,终于明白了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便不做什么。这一年,许多同龄人选择了放慢脚步,回撤主场;而我,则选择继续逆风而行,踏雪寻梅。这一年,始终不变的是那多年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活在日常的自律,融进血液的骨气和刻入生命的坚强。


1月



1


《人生海海》

麦家



和文革沾边的小说,总能读到心痛。上校(太监)是个柔情汉子,他养猫咪、救人命、接济乡邻,无不怀揣柔情;他斩除汉奸、抗日救国、入虎穴做卧底,又尽展硬汉本色。然而,命运难料。时势变迁,人心浮动,推着命运上下翻滚,人性在此间沉浮。没有人应该得到凄风苦雨的一生,但也无人能够逃脱时代的悲哀。


人生海海,你我皆尘土,此间点亮黑夜的,是高贵的灵魂。




2


《入关》

张明扬



1644年,明崇祯皇帝自缢,明亡,是为顺治元年。自古以来,谈起明清改朝换代,着眼点大多在明朝的党争、官僚昏聩、横征暴敛、吴三桂引狼入室等,很少审视清兴的历史进程,更少分析辽人(关外汉人)这一群体在此历史交替中扮演的角色。清人入主中原,实则是“满蒙辽”同盟、明末朱氏皇朝的没落却自大、后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的韬略、东北亚地区政治局势演变、火器技术发展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局。


张明扬老师的《入关》,将朝鲜如何影响明清争霸的走势,火炮革命如何造就东亚第一劲旅和辽人集团如何成为明清易代的最大变量交代得清清楚楚。本书尾声部分对明亡清兴做了概要的梳理和总结,超喜欢。


北境复刻着历史,也昭显着未来。只怕人类健忘,更学不会从历史中读取未来。


3

《在小山和小山之间》

李停



《在小山和小山之间》是一本小小的书,开面小,字数也不多,却是本后劲十足的书,读完了心里漾起酸酸甜甜又暖暖的意蕴。作者以母亲和即将(新晋)为母亲的女儿两人的视角转换着书写了女性在角色变换中完成从孩时到妈妈的成长。其间,有女儿长大过程中对妈妈的依赖、遵从、反叛、不耐烦,甚至某些时刻的不屑和厌烦;有妈妈在陪伴女儿成长过程里的教导、期盼、严格、渴望掌控却不得不放手的无奈和被动;有女儿为母之后方知父母不易的理解、原谅和释然;亦有妈妈在逐渐老去时还竭力守望女儿的不舍和小心翼翼……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哪个妈妈都曾经是天真柔弱,风儿一般的小女孩,但就因成为了“妈妈”,不知不觉成为了一座虽不起眼却坚强的小山。


世上唯一可以长久地单向度存在的、不求回报、不索取的爱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你放手,看着她行远、高飞,你站在原地,点起家里那盏温馨的灯,为她照亮,亦随时等她夜归小憩。而她,终将羽翼丰满,终是懂你。


4

《世界何以至此》

许倬云



 一如既往地喜欢许倬云老先生的书。没有废话,连解释和说理都是干货,思路、调理一以贯之地清晰。只有大家才能把复杂的事情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读许老的书,每一个章节都是必须做笔记的。


《世界可以至此》梳理了截止到2023年初人类社会300年的发展历史,科技、文化、宗教、经济、社会、政治各方面何以走到今日,无论哪一个社会体制,都或多或少产生了贫富悬殊、社群碎裂、信仰迷失等共性的问题。人类创造了文化,不是只为了吃饱穿暖的生存需要,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人只有找到可安顿身心的价值观,稳定自己的社会,才能面对个人和集体的困惑与灾难。发端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近现代文明基于西方启蒙运动的理性思维,是否已经渐渐式微?人类下一个阶段的文明应当是科技挂帅的文明,如何在科技发展中找寻新的超越价值,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索。许老给出了大致的突破路径:儒家人本思想加上佛教的体悟,结合现代科技研究的职业伦理映射到生活伦理的可能性,实现“我心关照他心”。作为读者,我被说服此途径未尝不是一条明路。然而,怎样才能保证地球村的所有人都有“万物皆备于我”(不同的万物,我皆可体会、同情、理解和接纳)的胸襟呢?

尽管依然有困惑和疑问,此书结合近几年其他的阅读,值得我抽空做一次深入的梳理。


5

《加油吧,大脑》

黄翔



这是咱复旦校友学弟黄翔医生(电视剧《心术》的手替)著的脑科学科普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是全国医学界公认的神一样牛逼的科室,能在那里做脑外科医生,还能在百忙的教研临床中抽空写出这么一本趣味横生,让外行读懂的书,真是令人佩服!有这等笔力,不愧是我旦辩论队队员、教练、顾问,曾经的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冠军和最佳辩手。


除了大脑的相关知识,黄医生还解答了睡眠问题和给出了如何用好大脑达到学习增效的建议。其他的take-away包括:运动和睡眠对于大脑保健很重要!另外,关于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的问题,黄医生也做了精彩的分享,给文科小白扫盲了。


6

《禅的故事》

易中天



易中天老师这本《禅的故事》浅显易懂,是禅宗入门书。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中国佛教的宗派),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学意味最浓的。那么,禅宗究竟是说啥的?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7

《弘一法师传:爱是慈悲》

莞晴



弘一法师的人生于我而言太深广了,他六十二年的人生活了两世。第一世,他是李叔同(李广涛),是祖籍浙江生长于天津卫的盐商富家子弟,是自小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翩翩公子,是受到正统儒家教育的文人墨客,是浙江省第一师范学院的艺术老师,是刘质平、丰子恺的授业恩师,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第二世,他是身伴青灯古佛,梵音缭绕的弘一法师,法名演音,是足迹四方不知疲倦的佛法弘扬者,是最严苛的南山律宗的坚实践行者,是“弘法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弘法”的爱国高僧。弘一法师早慧,殷实的家境使得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时代赴日深造,接触到了现代艺术文化。考入蔡元培先生为主考官的南洋公学(今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后,系统学习了现代科学和英文。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不幸的,但在汲取知识塑造三观的年龄,无荒学业且跟随大师学习,又是不幸之中的幸事。及至他自己也成为大师,以“温而厉”的严谨作风认真教学倾囊相授,终于在遁入空门之前,一身所学有所继承和托付。至于皈依佛门,和弘一法师情同父子的学生丰子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物质、精神、灵魂,弘一法师是自觉自愿地走上了最高的境界。


读书是有机缘的,念着要读弘一法师的传记已有多年,但从未刻意去找。知天命时,机缘到了。悲喜交集,去去就来。


8

《剑桥的星空》

王安忆



王安忆老师是我从年少时就喜欢的作家,她是上海作协主席,同时也是我旦中文系的教授。这一本《剑桥的星空》是王老师的书评,却不是一般的书评写法。书中收录了四篇文章,对书的直接见解和评论不多,而是从书谈开去,一本到另一本,再到下一本,结合了作者的心境、处境,行文随心徜徉,文字绵里藏针,圆润里裹着锋芒。常常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或者轻叹妙绝。原来,书评还可以这么写!心想学到了一招,转念再想,那是得有多少年的阅读积累、机敏洞察和笔耕历练方能成就的写作能力呀。


第一篇《剑桥的星空》,从美国新闻记者黛布拉.布鲁姆所著的《猎魂者》谈开去,聊到王尔德的《坎特维尔鬼混》、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上》、泰戈尔的《吉檀迦利》等作品,皆探索了灵性世界的可能性。作为读者,我和作家想到了同样的问题:当宗教不再能维系生死之间的连贯性,神学被实证科学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科学能不能继续前行,突破壁垒,打开另一个通道,让人遥望彼岸呢?


第二篇《命运与无命运》,将德国作家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的《无命运的人生》里面的两个主人公的故事交替着讲述,启发读者思索犹太民族在二战时最不堪的那段经历除了外加的苦难,有无犹太人自己对命运的洞悉?“小市民的苟且的人生观,当残酷的现实逼近之际,挨一时是一时。”作家藏在大段文字里不起眼的这句话,是会刺痛人心的。痛过之后,不禁会问:我命由谁?


第三篇《温柔的资本》,把科尔姆.托宾的长篇小说《布鲁克林》与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里的两位女主人公离家到大城市闯荡的故事拿来对比着品评。同样是写女性的人生,因时代的不同,写出来的女性自然是刻着不同时代烙印的,实则是比对出了时代的进步。


第四篇《音乐生活》,王安忆老师在此篇里干脆把自己游历欧洲听歌剧、音乐剧和教堂弥撒的经历结合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一起写,真是绝绝子!作者时而置身维也纳、布达佩斯和罗马的街头巷尾、音乐巨擎的故居和雄伟的中世纪教堂,时而穿梭回克里斯朵夫所在的场景,还原他的周遭和言行,真真儿地变换自如、无缝转接。读得我直呼妙哉!欧洲那地方,果真是需要读点儿书再去的。


全书当属第四篇最合我意。不过,作者“开卷前的话”里有一段文字,更是上了我的心,湿了我的眼:能有一方安静的书桌,多幸福啊!


2月



1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法】Michel Bonnin潘鸣啸



潘鸣啸Michel Bonnin,法国汉学家,治中国当代史。他花了30年研究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在浩瀚的史料中仔细梳理,在茫茫人海里寻访亲历者,在文学、纪实和新闻报导中认真甄别,最终著述此本详实、客观、厚重的学术报告。如果在社科领域也有SCN,那么这一本足够份量。


一个人的命运有两样东西是完全不受自己掌控的:出生在何时、出生在何地。幸或者不幸的是,这两点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但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命运拿不走的是个人对知识和美好生活的渴求。于是,尽管起点身不由己,尽管在时代面前,个体何其渺小、卑微,这内心里的光,终究会丰盈个体的内心,铸就任何人都拿不走的高贵的灵魂。



2


《细胞的奇迹:吃出来的免疫力》

【美】Terry Wahls, Eve Adamson



有一本医学健康保健方面的科普书。可以在闲暇时翻翻,蛮实用的。

3

《弃长安》

张明扬



沉浸在张明扬老师的《弃长安》中,情绪随着书中叙事激荡起伏,读毕掩卷,不禁叹一句:精彩至极!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的分水岭,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分水岭。经历了这场历时七年两个月的战乱,唐朝由盛转衰。作者在对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精彩描述中,还原了天子李隆基、储君李亨、宰相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等、宠妃杨贵妃、边将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郭广仪张光弼、各郡守将颜真卿颜杲卿张巡许远、诗人高适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人的人生际遇、官场算计、乱世求生、腾挪转圜……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一个人的评判必须放置在历史的当时当刻去分析。扎实的素材积累,让这本书读起来鲜活生动,且颇具可信度。


无论是喜欢看中古大战,还是乐于了解盛唐诗人的沉浮人生,抑或是想一窥帝王将相的驭权之术,甚或只是想一探盛世长安一百零八坊的繁华,这一本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长安,是多少人的念念不忘,是多少人的求之不得,是多少人心底最深处的炽烈,是多少人梦回的盛世。下一回再去西安,定要走潼关。


4

《北去来辞》

林白



小说围绕知识分子柳海红展开,她出生于60年代初,童年缺爱,生活极其不安定,这造成了柳海红成年后与母亲的疏离和追求超现实主义的个体自由与精神生活。作品通过海红的婚姻、异性交往、工作的沉浮,以及身边亲友的生活,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世界的强烈对峙。与海红丰富细腻而又不羁的内心世界相对照的,是以保姆银禾和她的女儿王雨喜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对新时代新事物的迅速接纳和现实迎合。如果说海红常常漂浮在空中望着水中明月,那银禾和雨喜则是脚踩着大地,旺健有力的真实的凡人。其实,海红也是凡人,在重游乡土之后,海红聆听到了大地蓬勃的声音,最终治愈了失眠,也意味着她终是懂得了如何安放自己那颗自小不安无羁的灵魂。


这部600多页的长篇小说穿插了三代人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人物的故事,跳跃着写作却过度自然不乱,不愧是专业作家的功底。小说的文笔和间或转换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写作的方式非常独特,不是我熟悉和感觉完全舒服的手法,只能说,林白的文字在我这里是非常特别的一个。目前为止,女作家,我还是最喜欢王旭峰老师。


总体而言,这部小说还是很有质感的,真实、鲜活。在书中人物的身上,相信读者多少能找到自己和自己的身边人。女性作者写小说,尤其是写女主人公为主的故事,往往是非常细腻的。于是,受众或许更多的也是女性。男生未必喜欢,但是男生若想了解女性,倒也是不妨读读的。以5分为满分的话,我的评分为4分。


全书最让我动容的是着墨不多的海红的母亲章慕芳对女儿海红的深隐而无奈的爱,最理解的是海红的女儿春涣与海红夫妻的代沟,最喜欢的一段话是“土地历经沧桑它仍然生长万物,它生生不息,谁的伤害也不能使它潦倒,人类代代更替而大地恒在。”


5

《门阀》

南朝



《门阀》是一本历史科普读物,没有戏说也不至于太过学术,适合业余历史爱好者阅读。本书以西晋覆灭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司马睿依托琅玡王氏的力量,南下江东开创东晋的故事。作者的切入点很独特,主要以琅琊王氏为世族门阀的代表,解释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一段皇权与门阀家族共治天下的因缘际会。司马睿作为东晋开国君主,不乏审时度势、隐忍机敏,但终究不如先祖司马懿更沉得住气更能潜藏谋局;王敦顾盼自雄,王导长袖善舞,琅琊王氏的这两堂兄弟一武一文,配合默契,终使得琅琊王氏的实力令皇帝也奈何不得。书中梳理了琅琊王氏的发展壮大,还描绘了南北世族的权力之争,南北差异遗传至今。优秀的寒门人物如陶侃(陶渊明之祖父)等的事迹也颇为曲折、精彩,寒门贵子崛起不易啊。


6

《采桑子》

叶广芩



《采桑子》描摹了金家大宅门,一个满族皇室宗亲世家在清亡后,自民国至改革开放百年以来世事变迁的长篇画卷。大宅门里的金家十四个兄弟姐妹和他们的父辈、子嗣,在朝代更迭历史巨变中,各人自主或身不由己地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命运由此翻飞不定,千差万别,令人唏嘘!


作者叶广芩,满族叶赫那拉氏皇室后裔。她自小饱读诗书、常观戏曲,生长在大宅门,家中长辈亲友和交往群体多前清遗老和高门大户。独一无二的成长环境和文化浸淫,滋养了她独一无二的文学笔触。她对一个皇族世家衰落的描写,对前朝文化和大家族嬗变的讲述,非有深厚底蕴和经历的人所能媲拟。叶广芩遣词造句有古风,讲究对仗而不重复,字与字的组合法不落窠臼,依表意而定,用词凝炼典雅,极具文学性,又不乏可读性。绝对是大家手笔,不得不佩服!


书名取自纳兰性德的词《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既是作者对叶赫那拉氏的这位文学前辈的致敬,也是对本书人物命运和世事无常的注脚: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3月



1


《读史求实》

杨奎松



杨奎松教授的书每一本都值得收藏。《读史求实》是一本文章合集,书名是奎松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的真实写照。虽然此书出版于13年前,至今未再版,几近绝版,但其光芒必将在光阴的沉淀中越发闪耀。


不同的人基于个人学识认知、情感立场等因素,对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解读。然而,历史真相只有一个。这就需要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不断商榷,最终“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还原历史的真相。本书中有多篇是杨奎松教授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与人碰撞、商榷的讨论性文章。如与邓野的关于中条山战役中共“出兵”之争的商榷——《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与刘统的关于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的探讨——《战后初期中共现代军事装备何处来》。读罢,对党史军史的局部细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一以贯之的一些原则性思维有了脉络性的把握。长知识!



2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

杨奎松



西安真是创造历史、改写历史的神奇之地!


关于西安事变,我已经读过了不同人的作品,但是,杨奎松老师的这一本《西安事变新探》堪称最佳,是目前关于西安事变历史研究书籍里,我的首推!其史料之丰富,梳理之绵密、比对求证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皆为杨教授实证治史的一贯风格。虽说这是偏学术的历史书,但却读出了侦探小说的即视感,这在严谨枯燥的史学论述中着实不易。本书宏观层面拥有整体视角,局部的琐细探究服务于整体的历史叙事,将西安事变的发生背景、缘由、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剥丝抽茧地透视出了1933-1936年中国各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复杂关系 —— 南京中央政府的统御力、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力、红军的战斗力、中共的统战力、苏联援助对中国各方的吸引力等,彼此纠缠交织。本书在此错综复杂的事变中,力图客观还原各方的立场与博弈,只做事实叙述,不做价值评判。作为专治党史的历史学家,不预设立场,力求多面互证,使得杨奎松出品成为对得起读者的作品。唯一的遗憾是,本书写到张学良失去自由,杨虎城被迫出洋就嘎然而止,未能对蒋公回到南京后无视在西安时所做的全部承诺,却做到了停止剿共进行分析,也未能就张、杨二人后来的命运,以及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最后命运做交待。


客观而言,张、杨发起西安事变时的政治主张基本失败,但确实促成了国共合作,提前了蒋领导全国统一展开抗日战争。中共绝处逢生,红军自此到抗战结束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了最大的收益方。“西望云天,不胜依依”,这是1937年2月17日,张学良被软禁后给中共方面的最后一封信。作者由此认定,无论张学良以后如何认识他所做的一切,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把中共看成自己的一个朋友(这或许是全书里面作者极少的一个个人评判)。不过,窃以为,还是留白比较好。

无论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个人而言是否悲剧,他以百岁终老,谁又知倘若他当年未曾失去自由,是否还能企及人瑞?


历史就是如此波诡云谲,回望,颇多感慨。



4月



1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杨奎松



《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是杨奎松老师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大书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如今细读,还是很佩服。杨老师一贯地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叙述历史,绵密、厚实,学术规范性极强。不过,读过他的多部党史、现代史作品后,能够比对出杨老师对不少同一历史事件在三十年前和近年来的思考变化。


日本入侵,国共合作,苏联援助,美国参战……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便利了中共从第五次“围剿”后被迫长征的艰难中逐步缓过劲,并成长壮大,最终赢得了国共之争的胜利。八年抗战,毫无疑问是毛泽东尽显其超越常人的智谋的八年。没有他,中共走不到1949。关于中共党史,局部的论述已经看过不少了,全面论述在此前也读过其他人的作品,其中,这一本是非常全面细致的党史优秀著作,值得五星推荐。


另,此书最后一章可与邓野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一书对比着读。



2


《江城》

【美】Peter Hessler何伟



Peter Hessler,何伟,一个来自于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自由媒体撰稿人,最早于1996年-1998年跟随“美中友好志愿者”组织来到中国四川的涪陵担任当地师专的英文系外教。此后,何伟曾以《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和《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的身份在中国工作、游历、写作多年。几周前,传闻这个将北京三岔村和四川涪陵当做家的美国人卖掉了在中国的全部家当打算离开中国回美定居。于是,翻出何伟的这本近二十年前的旧书来读。


打开此书时,我正飞往成都出差。望向万米高空下的地面,似有山峦,被云朵遮得影影绰绰。其实,我是无法见到何伟心心念念的涪陵的,那座何伟笔下的江城,因为三峡工程,早已淹没在江水里。不过,我依然顺着何伟的笔触,不断在脑海中绘画着那里的人、景、事。何伟以外国人的视角,带着好奇、善意和耐心观察着中国县城的普通人的日常。彼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旧日和新时交替,我们熟视无睹的一切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生命力。读这本书,中国读者常常能代入作者和中国本地人两个不同的身份去重新思考和回望我们成长的年代和走过的岁月,问很多以前习以为常不曾想过的问题。顺便说句,本书翻译极好。


很羡慕何伟能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而且是深入这个国度的腹地,生活、工作、学习,并渐渐融入当地人之中去了解他们的山川河流、文化习俗,然后写作、记录,探索群裔差别。忽然就理解了为啥秦晖老师特别讨厌“文明的冲突”这种说法,人性都是相通的,哪有什么文明的冲突,缺的从来只是一个文化和制度对另一个文化和制度的善意、耐心与信任。

想起去年八月我徒步在何伟故乡的土地上,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山涧,我偶遇何伟的几个老乡,一起聊天,彼此带着好奇、善意、耐心与信任。


有种说法,中美关系的发展在民间。但愿。



3


《寻路中国》

【美】Peter Hessler何伟



这是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末本。作者从一名观察者的角度,通过实地考察,试图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源头和普通人在改革浪潮中的生活改变。全书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而是用脚步、眼睛、耳朵,来找寻、凝视和倾听中国和中国人民自1997-2007这十年的故事。翻译一如既往的优秀,自驾考察长城,居于北京三岔村,深入浙江丽水走访,这些经历都令人羡慕,恐怕许多中国人都没有可能做如此大的地域跨度和漫长的时间跨度的“田野考察”。中国读者读本书,了解一个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经济改革,是一种有趣而开放的体验。作者的笔触比头一本成熟和理性,确实是记者的手笔了。不过,我还是喜欢感性的《江城》多一些。


5月



1


《寻真无悔》

陈铁健



《寻真无悔》是陈铁健先生对自己五十多年研究中国近代史、党史的心得所做的一次集中梳理和集结。绝大多数文章真诚、敏锐,思考深邃。尤其是有关瞿秋白、陈独秀的文章,弥补了我此前的认识空白或者缺陷。总结章士钊的那一篇实在是很有意思,一个如此多面的人物跃然纸上,去名人脸谱化,还人物人性(非神性),我不由得连读两遍。不过,也要开放性理性地去读这里的文章。很明显,作为文书结集,78-79年书写的文章与90年代,进而到21世纪的文章在遣词用句上和文风上是有明显区别的,读者要理解时代背景方能理解这些差异。整体读下来,再次感到人文社科学者的腾挪困囿。章士钊说过的一句话甚为精辟:人是要吃饭的!


本书2014年首版,2023年3月能够第三次再版,实属不易。文章整体本身值4颗星,秉笔直书加上再版,再给多一颗星。



2


《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上、下)

【美】周策纵



著名已故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这本《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不仅是周先生的代表作,也是论述五四运动的扛鼎之作。本书1959年成书,1996年译出首稿中文版。自2019年重新校对翻译后的版本在大陆首印,五年来已经再版12次,至今未有同类题材可以超越此书的。  


全书分上下编。上编对五四运动的背景做了详实解析,横跨了1915-1922年七个年头;下编则就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界、学界、商业界、政坛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做了分类阐述。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写得非常精彩和中肯。不愧是学界大佬,史料查证浩繁,单是附件史实简析、索引和大事记就有84页。所有争议,皆能给出多方史料证伪存真。各种观点,也都坦诚表述。关于五四运动的本质、领导者、历史意义,自由主义者、传统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都有自己的叙述。作者的观点是: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它的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长远来说,这场运动是一条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史的分界线,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它引发的种种思潮几乎决定了此后几十年内中国社会、思想和政治的发展方向。


读罢本书掩卷思索:五四运动高举的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以及那时候提出的问题依然有待思考……

本书值得满分五颗星。


3

《你可以不怕死》

【法】一行禅师



诸事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读罢此本再去读心经,会有更好的理解。


6月

1

《一蔸雨水一蔸禾》

蔡皋



蔡皋奶奶的这本《一蔸雨水一蔸禾》,书写了藏在生活日常里的寻常之美。她说:“自然界是一部大书,因为信息的丰富,你哪怕读一棵树、一株花木,都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热情。”我想起,蒋勋也讲过类似的话,说的是“美,是奢侈的。你哪一天发现了美,那一天你一定是不忙碌的。”现代人(包括我自己)多可怜,因为忙,而变得“盲”。

作者说:“下雨的天应是读书的天,识字的天,写字的天;是更多人的布种的天,下力的天。”我完全赞同。因为,所有的枝叶、花朵、果实,全是好根努力的结果。我们下力栽种,雨水滋养出好根,好根出好苗。自然界如此,人也如此。人的根好,就能栽得起好心思。


我正疑惑着,作者为什么不提好土壤?在某一页的角落里,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自由的书写必得经由不自在方能抵达。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书写的力量慢慢形成。”于是,我理解了。


最后,人要学会“不做作”,便要有一颗“无猜”的心。我们在孩提时曾经拥有,但又失去了,于是我们需要一辈子努力去捡回来。


2

《经济巨擎》

【美】Todd G.Buchholz, Martin Feldstein



《经济巨擎》致力于通过探究那些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的生平和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理论加以阐释。我们今天的许多经济问题也曾给我们的先辈带来挑战。正因此,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凯恩斯……及其后继者们的余音至今仍回响在我们耳边。作者把讲述重点放在英美经济学的传统沿革之上。对于经济学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不艰深,反而挺有趣味和启发性。


学习法律的人,都应该通一点经济学。法律和经济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懂经济的律师、立法者和执法者都能更接地气。事实上,法律的任何领域都可以并且已经被经济分析所渗透(排除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司法考量的情况)。我非常同意美国大法官Louis Brandeis的观点:“一个没有学习过经济学的律师……很容易成为公众的敌人。”(我意会到的言下之意是危害或至少不懂得如何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和促成deal的达成,甚至进而影响司法的健康走向)。不相信的法律人,特别推荐阅读P239-252,民事、刑事、行政法的领域都涵盖到了。


作为(“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作者引用了熊彼特的大作来为资本主义的走向做出预测。是不是很能解释为啥目前(“万恶的”)美帝发生的白左现象越来越严重?(BTW,我的美帝国同事说是因为这些人“面包吃太多了”,好像说的是一回事哦)。如若真的这样,马克思可真是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呢,资本主义的下一个阶段可不就是社会主义吗?


另外一个读后感就是,数学好的人若是迷上了社会科学,那真是降维打击。转到经济学领域,简直如鱼得水,跟玩儿似的。不过,理科生也别得意太早,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对历史、文化、人心的洞悉,依然别想成为经济学家哈。所以呢,想成为优秀的人,最好还是做六边形战士,修炼综合素质吧。


总之,这本书挺有意思的。不过,读了这一条简评后买来读不下去可别怪我,那只能说明是你自己静不下心来。


7月



1


《信念-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雷殿生



雷殿生,中国徒步第一人。10年准备,20年积累,再历时10年(3673天),步行总行程81000公里,行遍祖国(含台湾省)。这本雷殿生的徒步自述,文字并不华丽,质朴无华地真实记录了作者多次亲涉险境九死一生的经历,无数动人心魄的自然奇观、玄学景象,以及一路上所饱尝的人情冷暖。配合照片,全文完全没有夸夸其谈,却极其摄人心魄,令人动容,且随读随想,所思所得甚多。孤身独步丈量祖国疆域,有清晰的目标,说到做到的执行力,令人肃然起敬。


雷殿生行走中国,为了宣传环保、探访56个民族以及孤身勇闯罗布泊无人区。这期间历经了千难万险终不言弃的精神固然令读者佩服,但作者一路上以实际行动所展现出来的善良、勇敢和正义,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是信念感特别强烈的人,走路也是一种修行。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可可西里目睹的人类盗杀藏羚羊的残忍。虽身未至,那份心痛却感同身受。地球不只是人类的,而人类的自大在大自然面前是何其可怜和可悲!


鲁迅先生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读完此书,我更是无比赞同此言。


雷殿生走完十年徒步之旅,告诉我们:大自然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敬畏的。



2


《愚蠢的核弹-古巴导弹危机新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家沙希利·浦洛基写作的这一本《愚蠢的核弹-古巴导弹危机新史》,是目前关于古巴导弹危机最新的著作(2024年1月出版)。本书引用了许多乌克兰和美国新解封的史料,再度全面解读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那段差一点把全人类送回石器时代的历史。浦洛基不愧是老道的既会梳理史料的历史学家,又懂得精彩叙述的写手。全书交叉交代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各自的思想演变、猜忌、误读、犯错、调整……以及他们各自的团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直至最终两位最高领导人都从内心产生了对核大战的恐惧,终于在关键时刻“认怂”,冲破重重阻碍决定和平解决危机。阅读中,心情如同过山车般上下起伏。眼看着有好几次,战争就在一念之间,核弹已经上弦,就差按下指令了。曾经,人类距离自我毁灭那么近。


那么,现在呢?人类距离核大战又有多远呢?作者在后记中对当前核扩散和新的核形势的担忧绝不是杞人忧天,核讹诈的戏码一定还会反复上演。2019年8月2日,美俄退出了冷战时期签订的《中导条约》;随后,美国退出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世界上的拥核国家越来越多;距离前一次核弹的使用(二战的广岛和长崎)越来越久远……世界各国的政治精英们,在傲慢、偏执、意识形态、个人野心、信息迷雾及重重疑虑之中,难说不会擦枪走火,开启第三次世界大战(包括热核战争)。古巴危机最终能和平化解,全靠人类的运气。所谓的政治智慧,其实对事态的帮助很有限,在很多时候都是靠不住的。不知道下一次,我们还能不能有这样的运气?


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危机时,多次翻阅和提到巴巴拉·塔奇曼的书《八月炮火》,就是希望审视自己的决策,保持冷静和全面,避免由于误读对方和种种莫名其妙的错误,而导致最后不得不走入战争。尽管肯尼迪推崇借鉴历史教训,事实上,他还是没能完全避免各种误读和错误。古巴危机的和平解决不是因为敬畏历史,而是因为美俄双方领导人最终都认为无法赢得核战,是他们自身对核战的恐惧才拯救了世界。顺便回顾一下我四年前阅读《八月炮火》的体会,致敬每一本好书和它们的作者。


严肃的阅读,尽管艰辛、漫长,却可能带来长久的智性上的欢愉。阅读于我,不是单纯的消遣,而是精神成长,是丰富自己对历史与世界的整体认知,进而滋养心灵、锤炼思想,走向心智成熟的有效方式。周末读书、运动、总结工作,当真充实。下周又要回归“高效利用时间、将时间转化为生产力和工作业绩,创造价值”的职场节奏,这种将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资本的观念,是现代工业城市兴起后导致无数个体普遍性焦虑的原因之一。在无可回避中拥抱这种挑战的同时,我自有解药,那便是:坚持严肃阅读,让灵魂有所依托。

3

《左宗棠在西北的那些事》

陈明福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组建湘军,剿灭太平天国;李鸿章创立北洋水师,倡导洋务运动;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办教育,实业救国。唯独左宗棠科考不顺,致仕晚成。左公出身寒门,在近代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血雨腥风中毅然决然力排众议,抬棺西征,收复新疆,为中华民族保住了近六分之一的国土。仅凭于此,左宗棠足以以民族英雄之名彪炳史册,更何况西征之难万万千。关于左公力克沙俄,收复伊犁,平顿新疆的历史经纬和前后过程,本书交代很清楚了。但是,本书撰写文笔偏演绎和太过通俗,对于习惯阅读偏学术的历史文本的我来说,这一本书的严谨性差了些,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太浓重。喜爱严肃阅读的朋友,我不推荐本书。要看看历史故事,那这一本大差不差。


4

《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

【美】J.D.万斯



万斯这本《乡下人的悲歌》是他作为“铁锈区”的美国“乡下人”突破阶层固化,向上流动进入中上层社会的成长纪实。这个社会群体(白人工人阶级),在美国长期被媒体和公众所忽视。J.D.万斯在书中所讲述的一切有助于我们理解衰落社区贫苦孩子们成长所面临的各种难以想象的挑战。只有克服这些挑战,才能打破阶层固化的藩篱,才能让“危机中的美国梦”重新焕发生机。读万斯的故事,有助于理解川普的票仓基础。


读万斯的故事,key take-away有两点:①阶层固化是大漂亮独有的问题吗?穷的,永远不止是物质,更是精神。②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如果原生家庭不给力,那就需要自己找寻一个正向的榜样,能够昭示另一种生活可能,让生活拥有一点方向和曙光。


无论别人如何评价此书,我是被深深感动到了的。


8月



1


《毁灭与重生:二战后欧洲文明的重建》

【英】Paul Betts



牛津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Paul Betts的这一本新作今年4月在国内出了第一版。果真是牛人,作者传达的信息量极大,知识储备丰厚,将二战后文明在欧洲被重新检视,与欧洲大陆的政治、文化、人权、意识形态,以及欧洲传统文明与非洲和亚太、泛大西洋的链接串联起来毫不费力。但是,我读它,读得惭愧极了!自以为欧洲历史也算读了些书了,但是以我现在的知识积累,根本没法完全接住这本书的输出。靠着边读边查历史事件,拾遗补缺背景知识,才磕磕绊绊地读了下来。即便是如此囫囵吞枣,也已经受益匪浅,比如,第一次厘清了冷战的起点在于1944年的希腊内战;第一次了解了枢机主教敏真谛的生平遭遇对于欧洲文明重建的意义;第一次系统化地阅读了非洲去殖民化独立运动中承继宗主国文明的独特现象和借助社会主义苏联与东欧国家的联系重塑非洲民族国家的路径……


本书以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互相对照的视角,呈现“二战”之后欧洲文明的重建历程、以及与这种重建相伴而生的东西两大阵营在文明话语权方面的竞争之于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在俄乌战争、巴以冲突近乎无解,世界格局越发极化和重新阵营化的今天,阅读这本著作,既能洞悉今日世界之冲突与对立的历史渊源,也能对人类文明在反思战争与对抗的惨痛教训基础之上的重建之不易,有更深的感悟。


作者着墨的重点在于分析二战使得欧洲惊觉了文明危机,从战后艰难重建欧洲文明,回归人性,建立“犹太教-基督教文明”认同,铁幕两边运用文明话术抢占意识形态高地,延拓到非洲去殖民化的文明冲击,以及美国从英国接过捍卫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历史任务,对文明的前景进行深刻思考。作者不无忧虑地表达了对欧洲/世界文明未来走向的不安,亦充满希冀地认为文明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是我们向往和平与国际合作的唯一话语。


我特别佩服作者作为在美国和英国执教的,深入钻研欧洲历史的英国人,在著述本书时对铁幕两边的客观中立的立场。我也感佩作者对类似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守护人类共同文明的机构所寄予的厚望,还有他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地球”的认同。


现今对文明的理解专注于以文化自洽和受管制的现代化为名义的壁垒分明的国界、差异和种族同质化。人类似乎又走到了一个岔路口:我们将如何运用文明这个术语来引领和平,抑或走入战争?


2

《杨绛传》

吴玲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以上是英国诗人兰德的一段诗句,经由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为我所知。这是杨绛先生的内心写照,也是我引为心声的一段话。我读过杨绛先生多本书,《我们仨》最感温情,《干校六记》最觉心痛,《走在人生边上》最是睿智……默默地,我爱上了杨绛先生,深深地羡慕着、欣赏着她的才情、通透。这一本《杨绛传》写尽了杨绛先生超凡脱俗的洒脱,简单却不随意,成熟却不世故的一生。在她105年的生命历程中,未曾有片刻轻浮狂躁,她的一生,真正称得上是岁月静好。


我没有杨绛先生的底蕴和才情,但是我希望以她为榜样,追求平静的、单纯的生活,守住内心的一方净土,安安静静地读书,安安稳稳地生活。在世间留一日,便认认真真地生活一日,不辜负光阴,求内心世界的充实与完整。


3

《民国商人(1912-1949)-追寻中国现代工商文明的起源》

傅国涌



这是一部从1912年到1949年,从萌芽到兴盛,再从兴盛到败落,起起伏伏的民国工商业的编年史。一个个实业救国的民营企业家在乱世中找寻中国工商业的出路,个中曲折、艰难和勇气,令人感佩,尤其敬佩这些生不逢时的实业家心存的坚定不移的爱国心。可惜,似乎一直以来,民营经济都是要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和国营的不平等竞争,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已是如此。这么多年,唯一的不同只是,这个“夹缝”开得多大而已。

4

《寻欢作乐》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有人说《寻欢作乐》对于女生来说,是毛姆的巅峰献礼。因为他告诉我们,爱情不是貌合神离的自我满足和粉饰,爱是由最深入的了解而引发的欣赏,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丰富地去体会另一颗灵魂,由内而外的理解和欣赏。不过,作为女性读者,可能是我活得太传统无趣,我真的欣赏不来罗茜同时游走在几个男人之间的游刃有余。


这一本,我读完了,但并不推荐。


5

《蒋介石传》

【美】布莱恩.克罗泽



本书由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撰写,抛开两岸意识形态差异,站在第三方立场客观考察了蒋介石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客观讲,在北伐战争和收编军阀的内战期间,以及二战的第一个阶段中,蒋介石表现出了对战略的把控。但是,他的战略选择(攘外必先安内)注定了他最终的命运走向。一盘散沙的中国固然在抵御外侮时风险很大,但是面对共同的敌人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撇开党争和个人的利益得失,何尝不是凝聚全国力量背水一战险中求胜的时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蒋公更偏向是一个战术家而非战略家。


本书整体叙述还行,但是我高度怀疑中文翻译有阉割原著的嫌疑。读外国作者的书,还是应该读英文原版。


9月



1


《复杂社会的崩溃》

【美】约瑟夫.泰恩特



《复杂社会的崩溃》是一本集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于一体的调研人类复杂社会(即进入高度复杂分工的国家社会)崩溃的成因的学术著作。作者通过对人类历史上20多个复杂社会(人类文明)崩溃案例的剖析,试图梳理十一个崩溃的诱发因素。本书整体学术性极强,对多个复杂社会和文明的盛衰历程有着丰富的见解。我的阅读体验是,对于不甚熟悉的社会历史(特别是远古和美洲大陆),读起来实则是非常吃力的,对于熟悉一点的社会历史(欧亚、公元前后),仿佛是找到了一个可以交流的老朋友,时常能从阅读中获取新的灵感和照进现实的思考。


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似乎就是更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监管、更多能源和信息消费、更大规模的聚落形成以及更复杂高级的技术开发。一个社会在社会政治复杂化的既定层次上出现快速的、实质性的衰败,它就已经进入崩溃。崩溃的进程指的是在既定的复杂化层次上出现了快速的、大规模的衰落迹象——人口出现衰减、社会整体财富缩减、社会治理成本加大、层次化和异质性降低,进而社会规模缩小,最终可能会分解为复杂社会的若干有机组成部分,如小型国家、民族聚居区或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新的复杂社会。


我的总结是复杂社会的崩溃就是一个从熵增到熵减的过程。在所有崩溃的成因中,我最喜欢作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


本书读得极慢,喜欢社会史、人类学、考古学的小伙伴,如果你们碰巧想要从经济学角度了解一个复杂社会的演变,那么,读这本书没毛病。阅读的过程虽然艰辛,收获一定是不小的。


2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

【中国台湾】刘维开、蒋永敬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是汉唐阳光·民国史研究经典丛书16本中,本人阅读的最后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由台湾学者撰写的著作。

何以在抗战胜利后仅4年,国民党就失了江山败走台湾?读后总结:1.对日抗战8年,国力消耗巨大,人民流离失所,各界渴望和平,普遍厌战。中共掌握了此种心理,倡导和平,但以和备战,国民党则以战逼和,从一开始就在舆论上占了下风;2.国军经历了抗战正面战场的8年苦日子,再陷内战,士气消沉,每战皆北,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惨败之后,精锐尽失,不堪再战;3.国内金融崩溃,物价飞涨,蒋介石成为众矢之的,中共很好地利用了国民党内的分裂,做好了统战和宣传工作,国军纷纷倒戈;4.美苏两国的介入加剧了国共内战的不可调和性。马歇尔居中调和,完全不是周恩来的外交对手。周的高超外交能力为中共赢得了宝贵的内战准备时间;5.蒋介石在战略能力上远不及毛泽东;6.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兄弟阋墙,政治腐败,政令不达;7.中共的谍报工作出色,为赢得前方战事奠定了基础;8.国民党的指挥权事实上在于蒋介石一人,蒋的远程指挥常常令阵地将领不知所措,微观管理至此,让下级失去了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灵活处理的机动性。


1950年5月,国民党撤出大陆最后一片阵地—舟山,自此开启延续至今的两岸局面。蒋介石在退守台湾之后公开讲话反思丢失大陆的教训多达30多次。难能可贵处在于他首先将责任归咎于自身,其次是军事制度的不完善,再次是政治宣传和教育的不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蒋看来,是不应该听从美国马歇尔建议,放弃“先关内后关外”的最初的战略规划。


整体而言,本书客观、可读。尤其是三大战役,从国民党的视角,写得极好。有些章节显得絮叨,学术规范性逊于沈志华和杨奎松的著作。大陆读者能读读台湾学者的作品,多面性看待这一段历史,还是值得的。


3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纪录片在多年前完整看过了,因为太喜欢,入手了摄制组出版的这本同名书,趁着假日再次仔仔细细将这二千多年历史的河西走廊读了一遍。向往,向往,还是向往……


两千年前,张骞载着汉武帝刘彻的期许,出扁都口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开启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走廊东西两端走来的学人和僧侣,携带着古籍和经书,让思想和信念在此碰撞、交融;马帮和驼队满载着西域特产和中原的丝绸、茶叶,让财富与憧憬在此梦想成真。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留下了辉煌的历史和文明,也留下了岁月的风霜和伤痕。


我到过三海关,必有一日定要携着这本书进武威、过张掖、宿酒泉、抵敦煌,达到嘉峪关,将这么些年在书本上读到过的遗迹、城楼、古墓、孤墙……全部还原在我的现实里。


一边读书,一边循环播放雅妮为《河西走廊》作曲的“河西走廊之梦”,非常穿越,非常有感……


4

《论可能生活》

赵汀阳



赵汀阳的《论可能生活》是我系统性阅读的第一本伦理学哲学专业书,观点深刻颇有启发性,思辨犀利颇为霸气。但是,作者为了逻辑的严密性,显而易见地牺牲了文本的流畅度与可读性。实话说,阅读过程是艰辛的。


首先,作者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规范伦理学,将规范明确归于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范畴,同时清晰地厘清了伦理学的立足点在于生活,根本研究问题在于幸福和正义。作者显然无意停留在“幸福是什么”,而是“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如果把生活看成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作品,那么幸福就是这个作品的最高成就。通过创造性的行动来获得幸福,还有更深一层的理由,就是人的自由。在赵汀阳看来,只有在创造性的行动中,人才实实在在地享有自由。我们通常理解的自由,是作为权利的自由,免受约束的自由。但是,作者认为这样的自由如果不落实到创造性的行动中,就被闲置了、浪费了,只是一种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自由。自由只有被用来进行创造时,才真正生效。在赵汀阳的幸福公理中,自由=创造性=幸福。幸福来自于“付出即获得”,而不是用代价去换的,即所做的事情本来就是乐意做的事情,在做乐意做的事情时,这个行为本身就直接产生着幸福,比如,父母对子女无私的付出过程产生了直接的幸福。


按照赵的理论,幸福实在是非常稀缺的东西。他否认了个体自认的幸福裁量权。对此,读者我有些不同看法:每个人自己感受到的幸福与否与别人觉得你是否幸福,应是伦理学中两个独立的议题。作者完全撇除了双向奔赴的“小爱”带给人的幸福,而将幸福全然归于单方面付出的“大爱”。作者应该和加缪辩一辩,以反复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那无甚创造性之匮乏,可否通过幸福公理而被认为是幸福的?


作者眼里的伦理学的根本原则其实是一个美学的原则,或者说是一个关于生活和生命之美的原则。这本书读后,我最认可之处在于,作者将伦理学还原给了生活、生命、人性本身,为此,他对“孟儒”(孟子的儒家学说)的批判着实是自成一体自圆其说而令读者一时语塞到无可辩驳的。书中还有少量对佛教和基督教的评述,也值得读读。


本书有些朴实而生动的金句,比如:无论有多大的财富和权力,人必须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中才获得幸福;生存为了生活,但生活却不是为了生存;生活就是去工作、去晒太阳、去爱、去吃饭……


总结:这是一本不推荐的好书。


10月



1


《坏世界研究》

赵汀阳



赵汀阳作为李厚泽的学生,著述风格向来野心勃勃。他是唯一一个令我在文字里读出了写作者的自负的学者。上一本书里,赵汀阳说到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幸福;此本,他讲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和利益。


本书的key take-away:1.柏拉图和孔子开创了一般视为正宗的政治分析框架:统治制度。核心问题是制度的治理能力和制度的正当性。2.毛泽东和卡尔·施密特也发现了一种政治分析框架:敌人意识。关于敌人的问题意识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特别是基督教的异教徒意识,甚至到柏拉图。敌人意识似乎应该弱化为异己意识。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治—乱”概念似乎提供了一个总揽式分析框架,它大致相当于当代的博弈论提供的分析框架:冲突与合作。4.无立场分析方法(1)反对任何一种立场的无条件权威和批评豁免权;(2)任何一个立场在特定条件下都可以有某种正确之处,游移地从每个立场去看问题。5.从中国周朝改进的“天下思想”由于具备化敌为友和兼容各种文化的能力,将成为未来的世界政治的可能路径。6.要改变人类的冲突状况而创造一个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世界,必须改变世界观:以“关系”而不是“实体”为准,才能确立普世价值。


在第一哲学的取向上,能清楚地看出赵汀阳和其老师李泽厚的不同:李先生以美学为第一哲学,而赵先生以政治哲学为第一哲学。皆既异于西方以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的传统,又异于中国以伦理学为第一哲学的传统。李先生倾向反身而诚,追求独立精神的创造以及“天地境界”,而赵汀阳的理论关怀则是向外的、扩张的,有旧时儒生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关怀,学者救世的野心更大。赵先生饱读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学,著述有理论创造性,这一点确实不是一般学者可以相比的。但是,他的民族主义是显而易见的,他对洛克等保守主义和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批评,很大程度建立在他的民族主义认知上,有些批评犀利得令读者我无法完全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他最终关于世界的未来政治的解决方案和许倬云老先生的结论一样。(不要脸地大胆提一句:也和我多年阅读之后自发自觉的认知一致。)比较好的是,许老只提到可能的方案,赵汀阳甚至指出了路径。难怪他自负地评价自己的这本书:“比马基雅维利的书更有用,因为马只教人坏,我试图揭示如何对付坏世界。”


最后,这是一本好书,但是我谨慎推荐,除非大家对政治哲学感兴趣,且已经有了中西方哲学理论的一定阅读量。



2


自愈力饮食法

张彩山




3


《免疫力》

何银萍



以上两本书算是营养学的科普读物,很快翻完,倒也纠正了一些平日里的错误认识。另外,再强调一下,碳水和脂肪的重要性,减肥要靠科学的锻炼而不是单纯节食!



4


《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德】哈拉尔德.耶纳



理想国译丛基本都是经典,这又是一本好书。《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 - 1955》,讲述了战后十年德国人重建心灵废墟的历程。残垣断壁的家园,基本生活物资匮乏,东部国境线变迁引发的人口西迁,百废待兴的产业,支离破碎的家庭等等,物质层面的重建工程固然浩大,但战败和极权制度覆灭对民众心灵的冲击更是巨大:德国人如何找回失落的文化精神,又如何将自己与战后的新世界、新体制调适,从幸存到开始新生活?


本书如同一部黑白纪录片,通过真实记述百姓的故事,全面而生动地描绘了德国复兴神话前夜真实而混乱的百态。镜头里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慷慨激昂,甚至没有守望相助,只有无尽的废墟和冷雨,还有一群仿佛尘埃般灰色的人。没有抵抗,没有游击队,没有“一亿玉碎”的疯狂,这个数量极为庞大的群体麻木而激烈地活着。哈拉尔德忠实记录了他们为了一小条黑面包、一小桶煤或是半块黄油而相互撕咬,毫无感情地去偷去抢甚至去杀,也记录了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轰毁的情况下,这群人冷静地去忍去抗去拼,似乎毫无痛感。柏林铅色的铁幕下,整部书用黑与白勾勒出生命的幻灭与无常,但无论如何,他们依然像狼一般活了下来,并完成了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拷问和回答。


作者摆出许多可视化的量度,个人的苦难被民族心理取代,精神文明的重建难度(告别文明之后的文明)更为直观且无比强烈。全书的细化程度令人惊叹。战争绝对是一场傲慢、平庸和残暴的惨剧,普罗众生皆为受害者,也极可能同时正是加害者。


5

《炙热的你》

【德】希拉.德利兹



虽然这是一本女性医生写给中年女性读者的书,但我觉得所有女孩子和做丈夫的男人们都应该读一读。当然,最该好好读它的肯定是中年女性自己。读完了,请好好抱一抱自己,请好好地爱自己,也请对中年以后的岁月抱以美好的期待。


6

《黄帝内经》



中医实在太难了(当然,西医也难),哪怕已经改成漫画版的了,还是不甚了了。


饮食、起居、情志和自然篇,大体知道了一些。然鹅,除非立马退休,隐居田园,执行起来难难难。照此看,外企不胜寒的打工狗(以本人为例)过得那简直就是拆身体的生活。


11月



1


《素食者》

【韩国】韩江



这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国作家韩江的代表作。三个独立而又平行交错的故事拼成了一盘完整的棋。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牵动着另一个人的生息,可在每一次的棋子落下以前,没有人知道自我的选择,时刻关乎着他人的命运。小姨子、大姨子是白子,两人的丈夫是黑子,一黑一白交错着改变站位。在站位的挪动中,“意淫”和“性幻想”趋动着他们走到白子的阵营中去,在皮囊的掩盖之下,一切的行为有了合理性。“不吃肉”和“我做了一个梦”像是一种荒谬的无声反抗,可这种反抗的悲剧性就在于它的沉默。在集体之中,没有人在意反抗本身,他们在意的仅仅是行为的不合理性导致的离群,不吃肉的原罪可以是“因为她是素食者”,却不能因为“一个梦”。原罪可以存在,但必须裹着人世间合理的皮囊,这才是最大的悲剧。本书中的姐妹互为参照,妹妹的崩溃是向内的精神坍塌,再到肉体的崩毁,从不愿意做人做动物到想做植物再到想要放弃生命,是绝望的觉醒。姐姐的崩溃则更为隐秘,貌似正常生活的外表下,被孩子像一根细绳勉强拴着、支撑着,让她得以维持人形,但最终是清醒的绝望。两个男人则各自凭借女人实现自我,妹夫把妻子当工具;姐夫的生活通过压迫姐姐得以维持,精神则通过利用妹妹得以实现。男权社会对女人的压迫在本书中隐喻得透彻。


写女性,还是得靠女性作者。


12月



1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美】Daron Acemglu和James A.Robison



这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ron Acemglu与James A. Robinson合著的经典。此书论点清晰易懂,论证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的各国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与之贫富关系的阐述之细致,实在令人佩服不已!一路读下来,书页边角上的笔记不知不觉写满了。做这样的严肃阅读是费时费力的,但是绝对值得,因为提升智识。


Key take-away: 1.各国贫富差距的原因普遍归纳为:地理、文化、领导人无知,但其实都不能科学解释,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政治制度。2.汲取性经济制度vs.包容性经济制度:前者从一部分人摄取收入和财富让另一部分人受益;后者则促进经济活动、生产增长和经济繁荣,进而促进技术和教育,因为它的核心是保障了安全的私人财产权。3.汲取性政治制度vs包容性政治制度:前者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但无法持续也很难实现技术创新;后者是包容性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当足够集权(注意:不是专制)和多元化的政治制度同时存在时,才有可能实现包容性政治制度。4.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决定了包容性政治制度和汲取性政治制度的持续性,但在开明精英寻求改变时、社会广泛联盟形成并要求变革时、偶然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都可能使得汲取性制度向包容性制度转变。


另外,此书对法国大革命推动法国建立更包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给予了肯定,批评了伯克对法国大革命的部分论点。虽然作者没有提到托克维尔写法国大革命的论点,读过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者可以将两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的论述视角对比着来看,会发现更广阔维度上事物的多面性。不过,中文译本对于咱国家的论述部分有明显的删节,建议还是读英文原版。        


这本书,注定是我的2024年书单中最推荐的一本!



还想听更多法嘉金牌导师益老师的精华分享?想认识更多法律合规圈的朋友?


第十三期上海精英班益老师的课马上就要开始了!详情可咨询法嘉课程老师↓

 法嘉课程老师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


益晨旭精英班指导课程  



沟通共赢力 哈佛谈判理论法务合规应用》

核心:打造法务合规部结构化领导者工具包

  • 学习哈佛谈判理论要点

  • 掌握结构化领导者的技巧

  • 实战模拟跨部门冲突沟通场景

上课时间:2025年1月4日


卓越领导力 - 《法务合规人的年度计划战略》

核心:法务合规年度战略落地

  • 确立自我职业目标,定义工作重点

  • 学习制定四个季度可视化KPI,快速证明法务合规价值

  • 打造部门核心地位,建立公司内良性生态

上课时间:2025年1月11日


 大师班指导课程  



沟通共赢力大师班

  • 模块一 读书 沟通本质

  • 模块二 识人 360度全维度识人

  • 模块三 识人 冲突管理

  • 模块四 成事 关系网络和人际技巧

  • 模块五 成事 打造个人品牌

  • 模块六 交叉授课  法总的胆识和谋略

  • 模块七 游学

本期益老师大师班已开班,可咨询下一期大师班,席位有限,先报先得!


大半名额已被众多心急回购的老朋友们抢占了先机、被早早预定,诸多知名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的法务合规人下了拜师贴,只为得到导师真传!


如果你也期待与来自各大知名公司的精英们结伴学习,那就赶紧来抢订一个属于你的成长席位吧!


大师班详情可咨询法嘉课程老师↓

 法嘉课程老师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


往期书单





热门课程


【北京班招生简章】卓越法务与合规精英班·第15期

企业VIP法商内训定制服务

当法律人看不清前路时,我们还可以做的4件事情


热门文章


走进资生堂:大咖赋能,如何破局?

MBTI办公室标签,法律人速来领取!

我们一样,很想阅读



法嘉LAWPLUS
法嘉LAW+,一个用诚意正心打造的跨界实验场。这里荟聚全球卓越的高校、法务、律所和商界精英,通过学术共创、技能培养、人才联结等形式,与法同行,跨界赋能,构建法律、商业、教育结合的共同体。欢迎你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