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养老既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意见》提出,要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作为主要养老方式之一,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和普遍愿望。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更好保障近3亿老年人老有所养?一起关注。
居家养老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叠加人口的高流动性和区域分布差异等特点,使我国养老服务具有复杂性。与此同时,我国经历了人口与家庭的双重变迁,人口现象与家庭密切相关,所有的家庭变动都会反映到人口动态上来。这些对居家养老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约束条件,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亟需厘清人口与家庭的变迁对居家养老发展的影响。
其一,人口变动增加了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压力。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人。据测算,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口自身的结构也在逐渐趋于老化。高龄、失能、失智、独居老年人数量正在持续增加,其养老、医疗、照护和福利等方面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凸显老龄社会治理压力。随着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和居住安排模式加速变动,当代家庭面对现实养老服务需求已独木难支,目前基本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仍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高端养老服务供需亦不匹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较大压力。
其二,家庭居住模式多元化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升级。代际关系是家庭机制的核心之一,家庭功能的形成发展源自于该机制的推演。例如,“多世同堂”是中国人传统居住理想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源于代际互动的易得性将直接决定传统养老质量。又如,子孙奉养老人和老人参与隔代抚养等代际互助行为,不仅有其天然的实用性,更在伦理和道德层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然而家庭规模小型化和结构简化使得多代同堂等传统居住模式不再是绝对主导,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空巢化”居住,当然其中也有一定比例的“空巢”老人与其子女毗邻而居。居家养老服务面向的已不仅仅是老年人,更多的是有老年人的家庭甚至家庭网络。这些趋势正在不断增加养老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养老服务亟需结构性调整及相应地扩容升级。
其三,家庭功能重构促使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提质扩优。家庭是养老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政府和市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养老功能和责任,一些传统家庭功能正在被各类专业化机构替代或部分替代。这不仅关乎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公共养老服务方案优化等,更涉及如何使专业人才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区、使专业服务通过社区更好地辐射家庭,提供满足老年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绝不是简单的生存发展,而是要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一。
我国老龄社会的形成背景和治理背景有其特殊性。庞大人口规模和广袤地理空间所形成的治理回旋,为我们在老龄化条件下“以质量换数量、以存量换增量、以效率换结构、以空间换时间”提供了可能性。政府的组织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也为养老服务发展和老龄社会治理提供了巨大灵活性和政策可能性。传承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文化和孝道伦理为养老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理资源和治理工具。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同,我国是在数字化时代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为我国养老以及居家社区养老提供了诸多创新契机。
一方面,数字交往正在改变代际关系及其配套生活方式。我国自古以来就秉持深厚的孝道文化传统,强调孝老、敬老、尊老等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养老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家庭沟通正迅速被数字技术所包裹及强化,家庭成员中最年轻和最年长的一代都可以通过智能化的信息通信设备实现沟通交流。有研究报告指出,数字技术的采用在最年长年龄组中增长最为迅速。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规模已达1.4亿,占整体网民的1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老年人群体也在逐渐成为数字技术使用的重要主体,并通过这一工具维系代际关系、实现养老功能。有学者认为“数字家庭”正在形成,这将塑造出一种新型代际关系。与传统“点对点”为主的线下家庭互动有所不同,数字化的代际联系不仅包括“点对点”的数字沟通,还能有效整合多个体、多代际间的即时性和共时性互动。数字技术及其创新应用正在扩大传统家庭网络的范畴和建构模式,并在充实老年人生活、优化代际关系和扩大社会联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老年人通过数字网络还能简化与服务提供者的联系,例如在线预约医疗服务、购买健康保险、参与社交活动等,这促使老年群体享受更便捷养老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替代部分家庭功能或为其家庭成员提供帮助,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水平和家庭整体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正在推动更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已成为对接多元化养老需求的新趋势,并涵盖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领域。“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等项目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得以不断优化,通过信息平台将传统的邻里互助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老年人能更便捷地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在线社交平台、数字娱乐等应用场景还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娱和社交机会。在适老化建设领域,除了住房建筑、公共设施、通行道路等“硬件”上的数字化改造之外,计算机软件和移动端APP也进行了“适老化”优化。此外,这些数字化创新还推动了我国养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了《“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尝试将工业互联网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产业相结合,旨在初步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数字技术为辅助的现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不难看出,技术更迭给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数字红利”,不仅重塑了养老服务的理念,而且改变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生活方式,并为养老产业发展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为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创新契机和治理空间。然而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在新发展阶段,传统养老应用形式和治理手段的适用空间亟需改革创新。
信息来源:
人民论坛网
免责声明:此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或其他异议,我们将尽快处理。
和伊康养-和君康养事业部
和伊康养专注于康养产业的专业研究与运营实践,携手各级政府机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链接和君平台化资源,定期发布行业白皮书、蓝皮书等报告,深入一线为各类企业、机构、社会团体、从业人员,提供康养产业政策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战略规划与落地执行、商业模式创新设计与优化提升、品牌提升与营销推广、运营管理服务、投融资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一站式解决方案。
点击下方,关注“养老BAR”
获取更多干货
扫描二维码购买报告
报名二维码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和伊康养”视频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和君康养事业部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