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票退出看国家发展

文摘   2023-05-22 09:46   加拿大  

从粮票退出看国家发展

岩波

        一位外地的战友到天津来小聚,我问他:“你喜欢收藏票证吗?”他说:“喜欢,而且非常喜欢。”我问:“为什么?”他说:“票证里面有历史。”我说巧了,你跟我想的一样。我把包里携带的一本天津粮票送给了他,事先还生怕他不喜欢哩。结果他爱不释手。我因为曾经在粮食部门工作过,对粮票这种走入历史的小小载体十分钟情,家里保存了好几套,对非常好的朋友最尊贵的馈赠,不是请他吃顿饭喝次酒,而是送他一套天津的地区粮票。因为,这里面记载了中国粮食行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和艰难曲折,映衬着当今社会商业繁荣,供需两旺的情景。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粮食工作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一直处于紧张平衡状态,粮食部门的工作也显得十分重要。尤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每月25日为“借粮日”,也就是家家户户可以开始购买一个月的粮食的日子。这一天往往会从早晨就有人到粮店门口排队。粮店是“国营”性质,在粮店工作的干部职工自己感觉自豪,很有身份感,外人对他们也十分尊重。粮食关系国计民生,多年来国家一直将粮食工作列入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那时有“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之说,在粮店工作的职工,在政治上要求很高。粮店职工队伍也比较整齐。后来二商系统发放副食补贴,也由粮店执行,其实这是二商系统的任务,由此可见国家对粮食部门的放心和倚重。

    粮票作为一种粮食供应的凭证,可以和粮本同时使用,是从粮本里取出来做零花时用,譬如到早点铺买烧饼果子,到糕点店买饼干点心,到饭馆吃顿包子等等。如果有外地亲戚到天津来,则需携带“全国粮票”,先到天津的派出所上“临时户口”,然后拿着“临时户口”到粮店把全国粮票换成天津粮票,才可以使用。天津人到外地去,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家庭,“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作为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也莫不如此。而使有着数量控制的居民口粮得以有序流动,粮票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繁琐,累赘,耗神……种种弊端在所难免。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虽还未改革开放,但全国粮票与地方粮票的使用已经有了松动和变通,譬如,早点铺卖的烧饼不再要粮票了,但价格略有提高,属于“议价”了。有的家庭口粮吃不完,就到粮店把余粮取成粮票,存在家里,有了机会会换成鸡蛋,或粮店很少供应的高质量好大米。在这个阶段,已经在深街小巷出现了用自行车推着好大米或鸡蛋的小商小贩,与有剩余粮票的居民交换。能不能“等价交换”,并无一定标准,全看时下的约定俗成。早先,这些小商小贩被看做“投机倒把”之人,会被抓和被处理的,是根本不允许的。

    改革开放,完全是国家和人民实际需要的结果。尤其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坚持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搞活经济,在世界上没有可供参考的范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往前走。粮票问题先是出现松动,然后就走向取消。而取消的过程不是生硬废止,而是伴随着一个粮食市场逐步放开的过程。以往粮食经营是国家粮食部门“统购统销”,粮食行业以外的商家不允许介入。粮食是作为“战备物资”看待的。而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连年大丰收,粮食已经用不着“紧张平衡”和“统购统销”了,于是,先是允许粮食脱离粮本、粮票“议价销售”,粮食部门以外的其他商家可以介入粮食经营,于是,水到渠成,粮本和粮票就渐渐隐退,以致在某一天终于宣布“废止”了。

    现在,国营粮店基本都改做他用,绝少专营粮食的了。因为粮食的价格较低,国营粮店专营粮食不赚钱,不能生存。于是,纷纷改弦更张,做什么的都有。租出去交给别人经营的也不少。而在一些农贸市场、菜市场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门脸或小摊位,在卖粮食,譬如大米、面粉、豆类、半成品挂面、切面,成品馒头、花卷、大饼等等,都干得有声有色。经营者既有来自农村的农民,也有来自市区的居民。他们之所以能够生存的原因是成本低,没有历史包袱。过去的国营粮店不仅承担着在职职工的工资,还要承担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等等事项,背着这么沉重的包袱,在市场竞争中显然没法生存。而后来国家的总体配套改革也紧紧跟上,国企职工的退休金由社会保险承担起来,即使是仍然存在的国营粮店,也不再承担离退休老职工的退休金问题,而且,国营粮店还可以采取“个人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把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完全释放出来,使经营面貌大为改观。“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是国家的上选,也是百姓的福音。而百姓手里积存的粮票,因为不可能再印,都应该属于绝版,所以,一定会慢慢升值。


海内外文学
该公众号侧重大众新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以文学为载体,立足海内外华人,突出民族特色,秉持家国情怀,信奉理想主义,兼顾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