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甘肃水利 关注我们
陇南市是甘肃省唯一全境属长江流域地区,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综合影响,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属全国四大泥石流多发区之一。近年来,陇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按照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总要求,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抓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变。
徽县梯田建设
陇南市全面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加强预防保护及生态修复,探索出了符合陇南特色的水土保持发展模式,为陇南人民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截止2023年12月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25.97万公顷,营造水保林41.23万公顷,发展经果林11.77万公顷,种草7.10万公顷,封禁治理31.26万公顷,其他措施12.69万公顷,修建塘坝1187座,水窖175个,涝池3153个,谷坊7017个,沟头防护1041座,水土保持率达到77.94%。
两当县田坝子生态清洁小流域
一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重塑陇南绿水青山。陇南市把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作为提升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甘肃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的一件大事来抓。“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了徽县稻坪、两当县大沟、礼县山青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对“三江一水”沿岸的水土流失重点区、泥石流多发区进行了系统治理。曾经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植物丰富、绿草成茵的花海鸟谷,陇南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27%,高于全省33.9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2.23个百分点,成功治愈了我市国土绿化中的“牛皮癣”,重塑了陇南的生态颜值。二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力保障粮食安全。在坡耕地治理工程实施中,强力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坡耕地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基本农田,为统筹解决山区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以来,共完成坡改梯0.68万公顷,我市坡耕地项目区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27.62万t,有效减少了下游河道、水库的泥沙淤积,同时也减轻了面源污染,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后,加上土壤培肥改良等农业技术措施的配套,由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如今的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粮食单产大幅提升。据测算,坡耕地项目区每年可增产粮食767.25万公斤,每亩平均增产75公斤。坡改梯加上配套田间道路、水窖、水保林等,大大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2013年,市委、市政府在降雨量相对充沛的康县、徽县、成县和两当县四县率先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科学布设防治措施,坚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水、田、林、路、村、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排放统一规划,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对村庄道路硬化、水源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使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36条集产业、景观、休闲、美丽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77.71平方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不仅美颜了陇南的生态环境,壮大了乡村旅游,更是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陇南市康县清洁型小流域
一是压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党委政府发挥领导统筹协调作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把水土保持放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放在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和建设文旅康养胜地上来推动。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水土保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全市水土保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加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二是因地制宜,打造亮点工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拓性地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了融生态良好、环境清洁、人居舒适、经济发展为一体的两当县马家沟、乔河、袁家沟,康县花桥沟、中节河、大堡河,徽县店子河、稻坪、三泉,成县浪沟门、梁河、野马河等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亮点工程,打造“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甘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先行市,创造了“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源洁净、环境优美的新型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陇南荣获“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称号,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和样板。三是创新机制,加大项目整合。坚持“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唱戏、群众参与”的协作机制,按照“项目整合,各投其资,各记其功,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的原则,以“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出发点,在县、乡、村三级河长的支持配合下,改变过去水利部门“单打一”的做法,强化大水保理念,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水源区生态保护,采取与生态建设相关部门联合打总体战的方式,合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形成高效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园、经济生态园等多种融治理、产业、开发、观光为一体的示范区,放大了工程建设效果。四是注重效益,大力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和开发特色产业为抓手,调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从农田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三方面治理入手,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及畜禽污染物处理工程。在乡村主干道硬化了道路,修建排水沟,栽植绿化景观植物,在小流域入口建设公共休闲绿化广场和景观蓄水池,使当地农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清洁能源”的美好生活愿望,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水保工作的实惠。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