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不能喝酒吃肉,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事实上,这种“天经地义”也不是那么绝对,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还是可以吃肉的。
佛陀制定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饮酒会迷乱人的心智,不利于保持澄澈的心灵修行,所以,佛教一直是禁止饮酒的。
吃肉却没有那么绝对。
最初的僧人都是托钵乞食,施主施舍什么,僧人就吃什么,不可挑剔食物种类,得随缘就食,因此并不能杜绝食肉。
但佛教又讲究因果轮回,避免杀生,因此,佛教又允许吃“三净肉”:未亲眼看见动物被杀;为亲耳听到动物被杀;动物不是因为自己而被杀。
早期的僧人没有硬性规定不能吃肉,而是不能吃“五荤”。这个“荤”字是草字头,所以指的是五种有刺激性的植物: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这个时期,“荤”还专指植物,与“腥”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佛教在未传入中国之前,饮食上禁忌大抵如此,传入中国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能吃肉了。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最为兴盛。
南朝中梁国的开创者,梁武帝萧衍就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徒,自己还多次出家为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萧衍出身于世家大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沉迷于佛教之后,他就精研佛教理论。萧衍依照《涅槃经》中“断一切肉”的教义,颁布《断酒肉文》,强制汉地僧人禁食酒肉,违者严惩。。该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反复阐述一个道理:吃肉者为自己的修行制造了诸多障碍,不能修得正果。“迦叶我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鱼肉酒是魔浆,凡食鱼肉嗜饮酒者,善神远离内无正气。”
自此,汉地的僧人不再吃肉了。
自梁武帝明令禁止僧人食肉以后,辛辣植物的"荤"和动物的“腥”,开始并称为"荤腥",后来直接简称为"荤"。把吃肉食称为“开荤”,就是这么来的。“荤”也从代表植物的名词,多了一层含义,开始代表肉食。
自南北朝起,僧人不能吃肉就成了汉地佛教的教规。不仅僧人要这么要求自己,社会其他界别,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同这一点:和尚不吃肉是天经地义的。
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时候,元朝的统治者信仰的是藏传佛教,因此允许汉人僧侣吃肉。不料,此举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反对,普通老百姓也纷纷鄙夷吃肉的僧人。眼见香火不继,僧人们也自觉恢复了吃素食的传统。
应该说明的是,不吃肉只是汉人僧侣的传统。
藏传佛教因为高原寒冷,蔬菜匮乏,传统允许吃牛羊肉,只是不能自己杀生。
东南亚一带的佛教,因为僧人还是托钵接受信众供养,可食符合“三净”条件的肉,但不可主动索取肉食。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