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文化   2025-02-01 00:00   广东  

熟悉历史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关于粮食产量,历史曾先后出现了两个词:“苏湖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

那么,“苏湖熟天下足”为什么会转换成“湖广熟天下足”,期间的历史缘由和具体数据又是怎么样的,本文来探讨一下。

“苏湖熟天下足”一词的最先出处是哪?《宋诗纪事.卷一百》里有一条目“宋世谚”:苏湖熟天下足。宋朝的时候,这已经是一则广泛流传的谚语了。元代的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里也提到了“苏湖熟天下足”一词。因此,这说法所指的年代应该是宋朝时期。

我们再来明确一下,“苏湖”这个词指的是哪里?指的是今江苏的苏州和浙江的湖州。

今天的苏州和湖州,在宋朝时期都属于两浙路管辖。宋天圣元年(1023年),苏州升格为平江府,为望郡,下辖吴,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六县。湖州在宋朝时辖乌程,归安,安吉,长兴,德清,武康六县。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在宋徽宗崇宁年间,平江府人口为44万8千余人,湖州府为36万1千余人,均超过当时两浙路中心城市临安府的29万多人,系两浙路数一数二的大府。

为什么宋朝会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大约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北方人口南移,特别是靖康之耻后,大量北方人涌入太湖周边,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大量劳动力。南宋把杭州当做临时都城,粮食的需求很大,也促使太湖周边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

其二、人口压力导致苏湖地区大量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尤其是南宋初期的高宗和孝宗时期,为了养活南下的人口,守住半壁江山,朝廷在太湖地区下力气兴修水利,减少水灾,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宋史.河渠志七》里,关于朝廷整顿围湖造田,疏浚河渠,设立水闸防止海水入侵的记载非常多,苏湖地区是全国兴修水利最密集的地区。在水利建设有成效的同时,朝廷鼓励开垦洼地,垦殖山地,增加土地面积,“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

其三、生产方式有了很大进步。唐朝时候引进的占城稻在宋朝时期已经大规模推广。由于大批北方人南下,当地农人投其喜欢吃面食的所好,大力种麦,苏湖地区实现了麦稻轮作,一年两熟。当时苏湖地区非常重视精耕细作,耕田、晒田、农家肥使用等农耕技术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比较肥沃土地(上田)的亩产已经达到了五六石。宋朝的一石,折算现在为59.2公斤,土地每年的亩产量能达到300多公斤,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大突破了。

我们来看看数据,北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年到1038年),范仲淹上奏称,平江府(苏州)的上税农田为340万亩。到了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平江府的上税农田增长到1200万亩。两百年时间,农田数量增长4倍,这是极其罕见的。

我们再来看看人口的变化,还是以平江府为例。

年代户数(每户以五口计)史料出处
太平兴国五年(980)35195《太平寰宇记》
元丰三年(1080)19989《吴郡国经续记》卷上
宣和年间(1119—1125)270000《鸿庆居士集》卷二
德祜元年(1275)329603《姑苏志》卷一四


不到三百年时间,平江府的户数增长了9倍,这也说明了当地农业发展之迅速。

苏湖地区的粮食不仅可以自足,还可以大量供应全国。北宋初年,平江府的税粮为18万石,到了南宋的嘉定年间(1208年至1224年),平江府每年上交税粮达到100万石以上。太湖周边的其他府县也不遑多让。

因此,在宋朝,尤其是南宋,“苏湖熟天下足”是实至名归的。

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苏湖熟天下足”是怎么变成“湖广熟天下足”的。

这个转变开始于明朝,在清朝时期达到了最高峰。

首先要说明一下,“湖广”的范围并不包括广东,明朝的时候湖南湖北同为一省,即湖广布政使司,直到清雍正年间,湖南和湖北才正式分省而治。

我曾经写过多篇文章,阐述了在元朝以前,两湖地区一直落后于江浙和江西,具体见《江西,吊打湖南湖北两省近千年,现在怎么不行了?》、《湖南和江西两省的发展是怎么逆转的?等文章。

“湖广熟,天下足”这个词首见于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李釜源时明末的进士,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到了明朝晚期,湖广地区的粮食产量非常大,连苏湖地区都要从湖广地区买粮了。三百年时间,粮食生产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这是什么原因?

这里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此消,指的是苏湖地区的粮食产量下降了。下降的原因并不是这里人们变懒了或者不会种田了,而是他们不愿意种粮食了。

元朝开始,棉花种植得以大量推广,松江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产棉区,号称“衣被天下“。江南的丝织业一直比较发达,元明两朝,海外贸易发达,丝绸大量出口,导致民间的”改稻为桑“也很普遍。虽然《大明王朝》里的严嵩主导”改稻为桑“不是史实,但民间确实有这样的行为,因为种田利润要低于种桑。再加上苏湖地区在明朝手工业发达,人们确实也不热衷于种粮,也没有宋朝时期那么迫切的粮食需求,粮食产量自然就下来了。明朝中后期,这一带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最终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程度。

自明朝起,两湖地区的经济发展来了一次大飞跃。

首先是明朝初年的“江西填湖广”,给两湖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熟练农业人口。

其次,自明朝开始,两湖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修筑江堤造田,和围湖造田活动。

我们先来说说湖北。湖北原来有一个天然大湖云梦泽,汉朝以后,云梦泽慢慢消失,但还留下众多的小湖和大片沼泽地。靖康之耻后,南下的汉人开始大规模填湖造田,沼泽地渐渐缩小。长江原来并没有江堤,经常洪水泛滥,人们在长江的北岸开始修江堤,把原来的洪水泛滥时淹没的地区又变成了良田。尤其是明朝时期,江陵人张居正当首辅,利用职权大规模修江堤造田,最后把长江水挤压到了湖南,让洞庭湖面积进一步扩大。到了清朝,湖北的长江沿线、江汉平原一带已经成为了大粮仓了。

湖南在宋朝时期还发展缓慢,整个西部和南部地区还是“蛮夷众多”的状况,农业生产并不先进,农业区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周边和湘江流域。据《宋史》记载,宋朝时,江西还经常有人跑到湖南郴州和永州一带来开荒种地,地方官也不管,反正都是“无主之地”,可见当时这些地方有多落后。

“江西填湖广”之后,湖南迅速掀起了围垦造田的高潮。

明政府大力鼓励在湖南开荒种地。1368年(洪武元年),明政府诏令“许民垦辟为己业,免徭役三年”;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又诏令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宣宗(1426-1435)时更规定“垦荒田永不起科”。

在洞庭湖地区,湖南人也修起了江堤,同时还出现了围湖造田的高潮。湖南的南县原来在洞庭湖水下,清朝的时候,硬是被人们围垦出一大片陆地,最后设立了一个县。

长沙、衡阳和宝庆等府,明清时期,土地也有大规模增长,如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湖南田地共13.8万顷,至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增为31.2万顷。

湖广地区比起苏湖地区,还有一个后发优势。苏湖地区开发比较早,土地兼并严重,而湖广地区为新开垦地区,自耕农占大多数,因此人们开荒的积极性非常高。

“湖广熟,天下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明清两朝,两湖地区时最重要的粮食输出区域。

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全国运往京师的粮食共400万石,其中湖广、江西等地“南粮”324万多石,占绝大部分。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上谕: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丰收之年,亦即仰食于湖广”。

明清时期,两湖粮食的外运是一项重要任务。明清两朝的《实录》,共记载湖南和湖北有86年次的外运粮食,粮食共运往14个省区,计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江西及京城,这是真正的“湖广熟天下足”

这就是“苏湖熟天下足”是怎么变成“湖广熟天下足”的简略过程。

(2023年,全国各省粮食自给率)

我们再来看看今天的数据。

2023年,湖南、湖北两省产量分居全国第十、第十一,但湖南的水稻产量仍为全国第一,两省的粮食自给率分别为115.7%和119.7%。虽然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产粮大省的架子还在。

相关文章,点击可阅读:

瓦屑坝大移民,明初“江西填湖广”的始末

史上最大的移民工程——明初大移民简述,全国四分之一人口被迁徙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东江学习社
学习文史,乐于分享,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