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
由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
天府站项目北侧式站房建设
迎来里程碑式进展
一块重达359吨的钢结构屋盖
被顺利精准滑移到位
这一重要节点的实现
标志着天府站钢结构工程
全面进入冲刺阶段
为项目的整体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天府站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
总建筑面积61.2万平米
站场规模12台22线
整体以“筑巢引凤”为设计理念
鸟瞰之下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寓意着成都的蓬勃发展与美好未来
作为成都市在建最大高铁站
其建设将极大提升成都市的交通承载能力
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
天府站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其建设也将有力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两地之间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
交流与合作
▲项目效果图
天府站的建设
还将加速形成“137”高铁交通网
从天府站出发
1小时可轻松抵达重庆
3小时可到达西安、武汉、昆明
7小时可到达北京、上海、广州、拉萨
对进一步打通出川大通道
为西南地区的旅游业、物流业等
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对推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枢纽总布置示意图
天府站建设过程中技术亮点纷呈
钢结构屋盖采用了
“四角锥混合弧形网架”与
“双曲面单层网格”结构组成的羽毛造型
独特且精致,彰显了建造之美
“凤凰之眼”部分采用了
非向心椭圆球、双曲面玻璃结构
由钢网壳和2500多块幕墙玻璃构成
施工中采用“犀牛+GH”软件及测量机器人等
确保拼接安装的精度
此次顺利滑移的四角锥网架具有重量大
安装高度高、纵横向跨度大的特点
项目团队攻坚克难如期完成节点目标
展现出了较高的建造实力和技术水平
▲项目合影
天府站钢结构屋盖建设规模较大
此次滑移部分的总重量为359吨
滑移距离长达27米
滑移区下方结构复杂、楼层众多
且与“凤凰之眼”这一标志性建筑垂直交叉
无疑给项目团队带来极大的挑战
如何在复杂的穿插施工过程中
确保滑移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并与之前已提升起来的钢结构屋盖完美衔接
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建设现场
面对这一挑战
建设者们科学分析、精心规划
采用“分块滑移+累计提升”方案
这一方案的核心在于
通过将整个屋盖结构划分为若干个小块
项目团队可以在地面或较低楼层进行拼装
不仅可以避免高空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
还可以大大提高拼装效率和质量
随着各个小块钢结构的拼装完成
它们会被逐一提升至预定位置
并通过精确的对接和固定形成完整的屋盖结构
这一过程中
项目团队利用先进的吊装设备和精确的定位技术
确保了每个小块钢结构的精准对接和稳定提升
▲焊缝检测
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
项目团队严把质量关
他们对完工焊缝进行全数超声波探伤检测
这种检测方法能够利用超声波
在焊缝中的传播特性
准确判断焊缝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为了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项目团队配备了先进的超声波探伤设备和
专业的技术人员
他们严格按照检测标准和流程进行操作
不仅关注焊缝的整体质量
还特别关注焊缝的细节部分
如焊缝的坡度、宽度、高度等
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设计要求
经过严格检测
此次滑移区域的714条焊缝全部一次检测合格
展现了建设者在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面对大跨度钢结构屋盖安装
大型钢结构整体滑移等
一系列复杂且关键的施工难题
项目部高度重视
成立了专业的钢结构施工团队
该团队由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
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
他们肩负着确保钢结构工程顺利进行的
重要使命
▲BIM演示
为攻克这些施工难题
专业团队精心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不仅详细规划了施工步骤和流程
还充分考虑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如滑移计算机同步控制措施
提升过程应急措施预案等
此外,为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组织开展2次专家论证
邀请多位行业内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评审指导
通过专家意见和建议
团队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完善
为钢结构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荣誉证书
施工中项目团队积极整合
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
致力于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
应用钢结构BIM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技术
这一技术实现钢结构
从深化设计、预制加工、物流运输
到现场安装、结构交验的全过程监控
通过BIM技术
项目团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钢结构的
整体结构和细节
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施工
同时该技术还实现了钢结构构件和
焊缝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
确保了每一个构件和焊缝的质量都符合设计要求
目前天府站项目已荣获
中国信息协会BIM技术应用赛团体一等奖
茅以升数字交通及智能建造技术应用金奖
“联盟杯”铁路工程BIM应用大赛一等奖等
多项国家级、省部级BIM大赛奖项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