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歌乐年华,钟灵毓秀。
70余载栉风沐雨,一代代西政之师,处江湖之远,得学问之先,穷学术之浩瀚,育时代之英才。一代代西政之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为“国之大者”挺膺担当,奠定了西政在中国法学教育科研领域的根基;一代代西政之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30余万人,书写了中国法学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汇聚成一部与法治中国同向同行的西政史,可称之为“西政大先生”。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1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教师代表提出“教育家精神”1周年,我们以“西政大先生”为主题,特别策划系列人物故事,向那些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西政大先生”们致敬!
本期让我们跟随体育部王方教授,走进西南政法学院体育教研室的奠基人及首任主任刘博森先生的故事,一同追溯这位体育界“大先生”的辉煌历程,感受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情怀。
刘博森
当代体育界的杰出先驱
与教育家
刘博森,男,(1910—1995),河北省正定县人,西南政法学院体育教研室教授、第一任主任。
刘博森先生1935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南革大体育教师,西南革大体育组长,西南大区男排教练,四川省女排教练,西南一级机关男女篮球、排球集训队总教练,带队参加全国比赛。1957 年调入西南政法学院体育教研室工作,任教研室主任,1982年被评为教授。
曾任重庆市排球协会主席、四川省排球协会副主席,被选为区、市人大代表,被四川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从事科技工作五十年以上”荣誉证书。刘博森教授于 1995 年逝世,享年 85 岁。
生平:绿茵映风华,勤勉育群英。
1929 年,刘博森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从此与体育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学业出众,体魄强健,喜爱运动;又品性高洁,性格刚毅,尽显才德兼备之风范。毕业后,他踏上了体育教育的道路,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北平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以及西南革大任教,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957 年,刘博森先生调任至西南政法学院体育教研室(现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工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尽管他历经迁徙,但却从未动摇过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坚信体育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能在锤炼意志、塑造品格方面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视自己为教书育人的使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和现代体育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体育教育的真谛与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处于转型过渡期,要完成复杂、艰巨的教育改革任务,离不开一大批具有独特人格与精神品质的““大先生”的引领。当时学校体育发展几乎处于“冬眠”期,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简陋的炭渣地体育场地、匮乏的体育教学设施以及相对庞大的学生群体,使体育师资力量显得尤为薄弱。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刘博森先生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遇水架桥、逢山开路”。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四处奔波,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体育设施;他广纳贤才,邀请有真才实学的体育教师加入团队,壮大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在他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在他的带领下,西南政法学院体育教研室荣获“重庆市高校体育系统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他为西政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誉为西政体育的奠基者。
一生奉献,点亮教育与体育的璀璨星辰
刘博森先生对排球运动也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深厚的造诣,被誉为学校排球的传奇人物。他不仅在教学中倾囊相授排球技战术,还亲自培养学校的排球运动队。即便退休后,他依然心系学生,只要学校有排球训练和比赛,他都会不顾腿脚不便,坐着轮椅亲临现场,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技战术,指出问题所在。体育部王方老师回忆道:“刘老先生对我们学校的排球事业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即使是坐着轮椅都要来看我们训练和比赛,那份关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在那个训练条件简陋的年代,学校男女排球队成绩不佳,队员们情绪低落,但刘老先生始终不离不弃,鼓励我们、陪伴我们、指导我们。”正是他的关怀与激励,让学生们重拾信心,排球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球队的成绩也稳步提升。王方老师感慨道:“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在我们身边,我们的队伍怎能不奋力向前?学生们的成绩就是这样一步步攀升,最终打进了重庆市大学生排球运动会前三。”
当年学校排球运动队与校领导合影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学与训练之余,刘博森先生还积极打造构建学术团队,积极培养青年教师科研梯队,指导引领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与科研素养。为了搞好科研团队发展,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即使学校有补助,他也坚决推辞,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他说:“我给他们批论文,那是我该做的事情,我应该培养这些青年,但坚决不要补助。”在工资待遇上,他也表现出无私奉献的品格。一次,学校要给他加薪,他却主动将名额让给了两位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他认为,年轻人更需要支持,自己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成长。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敬佩,成为了学校师德的典范。
从教学课堂和训练场上的辛勤耕耘到学术殿堂的深邃探索,刘博森先生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一位教育者的使命。他不仅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教育者,更以一生的奉献,为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不朽的标杆。他的博爱、无私、坚韧,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师。他的精神将如同明灯,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激励他们不断前行,为教育和体育的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他的故事,是西南政法大学辉煌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一座丰碑。
“大先生”塑魂铸人,师道传承不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任教西南政法大学数十载,刘博森先生积极践行以体育心、以体铸魂、以体育人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体育的育人功能与其迁移价值。先生以其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师生们的深深敬仰。他平易近人,从不以资历自居,总是以朋友般的姿态与学生亲切交流,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课余时间,他常为学生们传授太极拳的精髓,不仅强健了学生们的体魄,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的后人回忆道:“父亲的太极拳技艺精湛,总是耐心地教学生,因此他在学生中极受欢迎。”刘博森先生还常常与学生深入交流人生理想,为他们的人生道路点亮明灯,提供宝贵的指引。他以身作则,将个人的品德与风范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博森先生女儿与体育部教师王方讲述先生经历
“大”,指始终葆有赤子般的纯真、热爱、坚守,对世界、社会、教育事业永远有责任心与新鲜感,因而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与坚韧性。这就是沈从文笔下所谓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落实到刘博森先生的个人教育实践中,乃是个人与社会、师者与学生、体育与教育、运动与健康的双向奔赴,为学生成长成才倾注无限热情的““大先生”。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刘博森先生的教育初心与默默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成为我们勇攀体育事业发展高峰的新质生产力。
王方,西南政法大学体育部副教授
曾担任西南政法大学女子排球队主教练,男子排球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多次带队获得重庆市大学生排球比赛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排球比赛前六名。
推荐阅读
素材来源:体育部
编辑:危禹瑾
责编:安鑫 魏渝健
素材审核:杨靖
审核:张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