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王维勤被活别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面向人群,一脸的绝望!

文摘   2024-11-06 08:48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一脸的绝望!





王维勤是庚子事变期间的一位举人,那么他之所以会被凌迟三千多刀,成为封建帝制之下最后一个遭受如此之残酷的刑法的人


01
王维勤被活别凌迟时一张罕见留影
1905年,在北京菜市口,一名叫王维勤的犯人被凌迟处死。当洋人记者拍下几张照片时,王维勤已经四十多岁了。在几分钟前,他被带到执行地点,镜头中可以看出,他表情比较平静,几名差役好像在和他交谈,可能是让他脱掉外衣,并检查他的身体情况和真身。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身后有一个木架子,即将把他绑上去。之后,王维勤被脱去外衣,赤裸着上身,被绑在木架上。此时,刽子手拿着短刀,准备割下他的皮肉。
从照片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维勤的表情——他已经过度恐惧,
嘴巴张大,面容扭曲。
众所周知,凌迟处死与斩首和腰斩等酷刑不同,其目的是逐渐折磨犯人致死。在这个过程中,受刑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肢解,经受着肉体上的最大程度折磨。京城菜市口一向少不了各种神神鬼鬼的传说,谁知道这地方在满清时期是用来处死犯人的呢?
“午时三刻菜市口问斩”早就是中国影视剧中屡见不鲜的桥段了,可是你知道吗?“午门问斩”已经算得上是相当温柔的处决方式了。光绪三十年五月的寻常一天,菜市口附近聚集的群众,见证了满清王朝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的犯人他究竟犯了什么罪呢?
王维勤,身陷囚服,双手反绑,在群众围观之下,他的命运如同被审判的罪人,面临着未知的未来。一位外国摄影师捕捉了王维勤即将遭受凌迟之刑的瞬间,
以黑白照片的形式凝固了这段残酷的历史,
成为了一部无声的历史纪录片。
相片中王维勤的面容,虽因岁月侵蚀而模糊不清,但那双深陷的眼眸中流露出的无尽绝望与无助,却穿越时空,直抵观者内心,使人无法忽视其背后所承载的深重苦难。
寒风凛冽,刽子手旁放着一只箩筐,静待不祥之物。王维勤的身体在寒风中微微颤抖,他无力地靠在刑架上,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酷刑——凌迟。这种将人残忍肢解的极端刑罚,不仅是对罪犯的肉体折磨,更是对旁人的心理震慑。
王维勤之所以会遭受凌迟酷刑,是因为他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特殊时期和背景下,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尽管受凌迟者并不多见,但王维勤的命运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
身为清朝末年官员,他的具体职务众说纷纭,或为县令,或为大挑知县。他来自河北省抚宁县,这段历史虽年代久远,但仍值得被探寻。王维勤的命运因触发慈禧太后的愤怒而急转直下,最终迎来了凌迟之刑。他在任时,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尽管初衷是抵抗西方侵略,但过程中失控的暴力行为导致无辜平民伤亡,这让他深陷困境,最终难逃一死。
这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一个既可以保住自己的官位又可以让自己的仇人顺理成章消失的理由。王维勤行动果断,某日,他化身为义和团成员,冷酷地终结了仇人李际昌全家十一条人命。然而,在死亡的阴霾中,李家的儿媳妇奇迹般地逃脱了。自那一刻起,王维勤的生命开始步入终结的倒计时。
家破人亡的她必须要报仇雪恨,否则难以入眠。遂只身一人前往京师,向朝廷告了御状。这御状就传到了慈禧太后跟前,得知此事后,慈禧震怒不已。王维勤之举,公然挑衅朝廷之威严,慈禧太后岂能坐视不理?最终,为维护法制,彰显正义,决定对王维勤处以极刑,以警世人。
这个极刑就是凌迟,又称“千刀万剐”,是一种极为残忍的死刑方式,行刑者会用利刃逐步割下受刑者的肉片,直至其痛苦死去。1904年,王维勤被执行凌迟,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据称,现场有大量围观群众,而王维勤在受刑过程中,面露极度的绝望与恐惧。
尽管凌迟在清朝末年已经较为罕见,但这次处决却因为慈禧太后的直接介入和对王维勤的极度痛恨而得以执行。它要求刽子手以极其精细的手法,将犯人身上的肌肉、皮肤一片片割下,直至犯人因失血过多或疼痛难忍而死亡。实施过程繁琐且漫长,行刑者依循既定刀数,运用锐利小刀精心切割犯人身体,每一刀都需精准无误。
首先从非致命部位开始,如手臂、大腿等,每一刀都力求使犯人感到最大程度的疼痛,但又不至于立即致死。在凌迟酷刑的折磨下,犯人时而陷入半昏迷,时而又因剧痛而惊醒,如此反复,身心备受摧残。在清醒与昏迷间徘徊,痛苦与解脱交替,这种无尽的循环让人倍感煎熬。这种刑罚不仅在肉体上造成深重痛苦,更在精神上施加残酷的折磨,是人性最冷酷的摧残。
最后,当犯人全身的肌肉几乎被切割殆尽,只剩下主要器官和骨骼相连时,行刑者才会对其心脏或其他要害部位进行致命一击,结束其生命。
恐怕王维勤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变成历史书中的一部分。这种人不配青史留名,也算不上是遗臭万年的大罪人,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中留下痕迹,只是因为他死在了好时候。
王维勤是个举人,还是一个出身望族的举人。他的长子王者瑞在北京阿奇八旗中学担任司事,官算不上大,但好歹也算是个京官,接触的也都是所谓的八旗子弟,不出意外,路子会越走越宽。王维勤的族弟王奇在当地县衙担任捕役,说出去也是吃的公家饭。
他的哥哥王维恂虽然没有从政,但在当地的声望一点也不小,是当地青苗会的会首。青苗会又是什么东西呢?某个山头占山为王的土匪吗?当然不是,华北平原地区想当年有不少粮食窃贼,当地农户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开始寻求集体力量从而成立了青苗会,早期的时候青苗会只是简单的民间组织,清末开始向地方权力机构转变。王家虽然算不上出身显赫,这也绝对算得上是衣食无忧,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什么要杀人呢?
王维勤一家在当地权势极盛,却也并非只手遮天,被害人李际昌的家族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背景,但是人丁兴旺、财产不足,也算得上是一方大户。两方的梁子究竟是怎么结下的呢?王维勤这个举人老爷在家候补的时候,整日无所事事。做人是不能太闲的,特别是当你手握权柄之时。
他仗着自己的关系网在当地横行霸道,一般人惹不起他也就忍气吞声了,谁想到李际昌是块硬骨头,直接与他结下了梁子。
王维勤不是什么良善之辈,立刻打起了李家家产的主意,只不过人家不卖,他套了个读书人的壳子,总不能干出明强的事,只好静静等待着反击的机会。光绪二十五年七月,暴雨冲垮了李家猪圈的围栏,跑出来的猪在田间横冲直撞,同村人家的地也就遭了殃。
这一下直接撞到了王维勤哥哥的枪口上,王家带着族人抓捕了这头猪,并且将之“就地正法”,族人们更是一人一大碗将炖好的猪肉分食了。吃了人家的猪还不够,王维勤拉着青苗会众人就找上了李际昌,说得好听是为了同村人的收成讨公道,
实际上就是想要借职务之便,好好坑李家一把。哪曾想李际昌也是个脾气大的,直接将这群道貌岸然的人全部轰走。王维勤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拉着青苗会的一群人将李际昌诬告为青苗会匪。
李际昌被收押入狱,两个儿子在风声不对第一时间外出避难,这才没有落得个全家入狱的下场。人命官司李际昌他大儿子李超跑了,他的妻子的大李马氏却拿出了当家主母的派头,开始想方设法为自家男人谋出路,一个女人家又能做什么呢?只好先去王维勤家低个头。
哪曾想王维勤着实不是个好人,不给李家留活路也就算了,见到年轻貌美的大李马氏嘴上也没有个把门的,说荤话还不够,甚至还要动手调戏人家。大李马氏也是个性情刚烈的女子,眼见公公落狱,丈夫有家不能回,她不愿意给这个地痞无赖半分好脸色,王维勤敢对她说那些下三滥的话,
她便以死明志,让整个县都知道王家究竟是什么德行。大李马氏用剪刀自戕,让王维勤一下子处于被动之中,无奈之下他只得向李家低头,除了释放李际昌外,还要为大李马氏立碑赞扬其贞烈。当时答应得好,等到了实施阶段,王维勤又开始找不痛快,如果给大李马氏立碑,他那些荒唐事不就公之于众了吗?索性最后只立了一尊无字碑李家人还没有发作,王维勤先把仇记住了,到处找不痛快。
1901年义和团起义,王维勤仗着举人身份被县委政府予以重任,配合国外的英国士兵对山匪进行围剿,这下可让他得到了机会。李家人平日里老实本分,做生意也规矩,一直让王家人挑不出来错处。然而剿匪这种事儿可没那么讲理了,晚清时期清政府组织混乱,自然少不了这群趁权生事的人。
李家12口被打成了匪徒,包括家中6位孩童也没有留下活口,唯一的一位生还者是李际昌二儿子的老婆,难道说这位罄竹难书的恶人也有恻隐之心吗?并不是,小李马氏容貌姣好,他想要把她卖给人牙子。
李家确实娶了两个好媳妇,小李马氏逃出生天后一路上访,历经三年岁月,从当地县府直接找到直隶总督,后来一路北上甚至告到了刑部。
最终在工巡局事务大臣那桐为这个奇女子主持了公道,李家的冤屈终于得以洗刷,王维勤一行人也得到了应有的处罚。那桐行刑前,王维勤面如死灰,
不知道是不是也曾有过后悔呢?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