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本订阅号推送信息仅面向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在未经授权前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东吴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本订阅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推送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评级:
增持(维持)
投资要点
7月以来,低空经济领域持续升温,成为市场焦点。政策层面频现利好,三中全会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到“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同时,多地政府也在推进各自的低空经济的建设方案/行动计划,对起降点、航线、空域、飞行架次等都提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此外,国内头部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场景/运营牌照的落地。
期待一:更多的低空经济示范区/城市。自2017年以来,四川、海南、湖南、江西、安徽5省成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自2022年开始,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深圳作为城市级试点率先发力。2023年12月,深圳市正式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创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2024年3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明确支持深圳市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支持深圳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同意开展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研究试点,丰富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构建低空规章标准体系,加强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和低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预计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有望继续采取“多个试点—推广”的模式进行开展。国家有望通过开展试点城市的模式,来鼓励各地开展低空经济商业模式的探索。
期待二:设立低空经济职能部门。2024年7月10日,民航局成立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组,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统筹民航局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研究确定局内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工作安排,督导各部门(单位)落实工作,听取关于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研究民航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中涉及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按程序提请党组会、局务会审议;与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协调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低空经济发展中跨部门、跨央地问题。为了更好地规划与管理低空经济这一蓝海市场,我们预计国家后续有望成立专门的低空经济职能部门。该部门应承担制定行业标准、规划空域使用、促进技术创新、加强安全监管等多重职责,为无人机物流、空中出行、低空旅游等新兴业态提供有力支撑。该部门不仅能够更好协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还能有效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主导产业协同。
期待三:更为全面的低空产业规划政策。近年来,多个部委提出了低空经济的发展规划,如2022年8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 V1.0》;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四部委提出《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2024年3月27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未来,我们期待更为全面、详尽的低空产业规划政策出台。这些政策应不仅聚焦于空域管理的优化开放,还应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激励、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产业链融合发展、技术标准定等多个维度。通过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给出详实的实现路径,针对不同区域的重点实施产业布置。
相关标的:随着低空经济“政策+产业”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有望带来规模较大的新基建机遇。关注两类方向:(1)产业落地上有望迎来订单释放方向:莱斯信息、纳睿雷达;(2)各地的总牵头单位:深城交(深圳)、四川九洲(成都)、宗申动力(重庆)、苏交科(苏州)、万丰奥威(浙江)、大名城(福建)、四创电子(合肥)。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技术推进不及预期、竞争加剧影响
1.低空经济后续可以期待什么?
7 月以来,低空经济领域持续升温,成为市场焦点。政策层面频现利好,三中全会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到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民航局成立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同时,多地政府也在推进各自的低空经济的建设方案/行动计划,对起降点、航线、空域、飞行架次等都提出了明确的量化目标。此外,国内头部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场景/运营牌照的落地。
1.1.期待一:更多的低空经济示范区/城市
深圳低空经济示范区一获批,期待更多城市试点落地。自 2017 年以来,四川、海南、湖南、江西、安徽 5 省成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自 2022 年开始,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实施,深圳作为城市级试点率先发力。2023 年 12 月,深圳市正式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创建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2024 年 3 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明确支持深圳市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支持深圳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同意开展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研究试点,丰富拓展低空应用场景,构建低空规章标准体系,加强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和低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预计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有望继续采取“多个试点—推广”的模式进行开展。国家有望通过开展试点城市的模式,来鼓励各地开展低空经济商业模式的探索。
1.2.期待二:设立低空经济职能部门
2024 年 7 月 10 日,民航局成立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组,领导小组由民航局局长宋志勇担任组长,副局长胡振江、韩钧、马兵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民航局各司局、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具体需要做什么?
据介绍,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统筹民航局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研究确定局内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工作安排,督导各部门(单位)落实工作,听取关于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研究民航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中涉及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按程序提请党组会、局务会审议;与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协调关系,完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低空经济发展中跨部门、跨央地问题。促进低空经济发展工作组办公室设在空管办。按照低空经济涉及的领域,在工作组下成立项目组,包括综合安全监管、法规、市场管理、飞行标准、适航审定、机场、空管空域、安保和规划等。为了更好地规划与管理低空经济这一蓝海市场,我们预计国家后续有望成立专门的低空经济职能部门。该部门应承担制定行业标准、规划空域使用、促进技术创新、加强安全监管等多重职责,为无人机物流、空中出行、低空旅游等新兴业态提供有力支撑。该部门不仅能够更好协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还能有效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主导产业协同。
1.3.期待三:更为全面的低空产业规划政策
近年来,多个部委提出了低空经济的发展规划:
1) 2022 年 8 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 V1.0》(下简称“《路线图》”),提出 2025 年、2030 年及 2035 年将分别实现短、中、中长距离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探索应用的时间表。《路线图》指出,到 2025 年,以城市通勤运输为代表的短距离载人飞行将开展应用示范。到 2030 年和 2035年,城郊、城市间的中距离载人运输,以及城市间载人运输则将分别开启探索应用。
2) 2023 年 10 月,工信部等四部委提出《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提出力争到 2025 年电动通航飞机投入商业应用,到 2035 年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其中还特别提到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实现试点运行。
3) 2024 年 3 月 27 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方案提出 2027 年实现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完整体系初步建立和多领域商业应用,以及 2030 年形成万亿市场规模。
未来,我们期待更为全面、详尽的低空产业规划政策出台。这些政策应不仅聚焦于空域管理的优化开放,还应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激励、安全监管体系构建、产业链融合发展、技术标准定等多个维度。通过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给出详实的实现路径,针对不同区域的重点实施产业布置。
2.相关标的
随着低空经济“政策+产业”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有望带来规模较大的
新基建机遇。关注两类方向:(1)产业落地上有望迎来订单释放方向:莱斯信息、纳睿雷达;(2)各地的牵头单位:深城交(深圳)、四川九洲(成都)、宗申动力(重庆)、 苏交科(苏州)、万丰奥威(浙江)、大名城(福建)、四创电子(合肥)。
3. 风险提示
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中央和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低空经济领域政策,如果后续 现有政策和配套政策推进力度不及预期,可能会对低空经济行业的发展和落地不及预期。
2、技术推进不及预期:未来无人机有望成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技术推进不及 预期可能会使得主导产业落地不及预期。
3、竞争加剧影响:目前国内产业相关企业众多,如果后续优质企业增加,可能会 带来竞争加剧影响
免责声明
联系人
首席证券分析师:
王紫敬 wangzj@dwzq.com.cn
执业资格证书号码:S0600521080005
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吴声计事)由东吴证券研究所计算机团队设立,系本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发布的唯一订阅号。
本公众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
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计算机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已发布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如需了解详细的报告内容或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已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及本研究团队不对任何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或可能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对所载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东吴证券投资评级标准
投资评级基于分析师对报告发布日后6至12个月内行业或公司回报潜力相对基准表现的预期(A 股市场基准为沪深 300 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 500 指数,新三板基准指数为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北交所基准指数为北证50指数),具体如下:
公司投资评级:
买入: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在15%以上;
增持:预期未来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5%与15%之间;
中性:预期未来 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5%与5%之间;
减持:预期未来 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15%与-5%之间;
卖出:预期未来 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在-15%以下。
行业投资评级:
增持: 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强于基准5%以上;
中性: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基准-5%与5%;
减持: 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弱于基准5%以上。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如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等,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
东吴证券研究所
苏州工业园区星阳街5号
邮政编码:215021
传真:(0512)62938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