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手记】她和母亲都没想到,长达10年的贪食、暴食竟源于这个成长经历

文摘   健康医疗   2024-08-02 16:54   广东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25号、公众号“晴日精准心理”,我们会重新发布过往【面诊手记】专栏文章,以便读者浏览。





下文的患者宋玲有轻中度的神经性贪食症,但并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总体社会功能也算正常。

 

宋玲从小便遭受了不少创伤性的事件。在她的原生家庭中,父亲酗酒,酒后失控,对宋玲的妈妈时有打骂。而宋玲的妈妈虽然很爱孩子,但有认知上的错误,经常会贬低孩子。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按理说宋玲大概率会罹患严重的情绪障碍,但她却没有。宋玲称自己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对很多事情都不在意,很可能是这种性格使然令其幸免于情绪障碍。

 

不过,由于宋玲是其妈妈在丈夫酒后怀上的,她和妈妈都怀疑这个贪食症背后的成瘾性人格是否与遗传有关。在这里我必须强调,就算是遗传的可能,也是通过表观遗传学即通过基因表达的改变而非基因的变异实现的,而且后天是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来改善甚至形成优秀的人格。

 

基因表达的改变非常常见,甚至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机体适应外界环境所必需的“技能”。心理压力、饮食、体育锻炼、成长环境、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都可能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而且,基因表达产生变化后,也可通过改变以上的因素令其再次变化。

 

因此,宋玲所谓的成瘾性人格就算是遗传,也不必过于恐惧,是可以治愈的,甚至重塑优秀的人格,如她现在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面诊中发现,宋玲之所以罹患贪食症,这与她儿童时期的不健康饮食结构有关。父母疏于管教,初中阶段给的零花钱又多,她就经常买零食吃,没有人对她的饮食给予正确教育。

 

所以,希望父母们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培养科学、健康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尤其是当孩子带着开心、兴奋的情绪吃美食时,最好给予引导,不能毫无节制地狼吞虎咽,尽量避免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当然,宋玲对自己的中学经历已经记忆模糊,而那段时间又是她罹患贪食症的重要阶段。不排除有其它根源性的事件导致其患病,在面诊中,我只能基于她与妈妈记得的事作出判断。

 

宋玲是个聪明、悟性高的女孩,自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懂得自我疗愈,在生活中也经常引导妈妈,帮助妈妈排解压力,充当了妈妈的“心理医生”。

 

因此,在面诊最后我为她提诊疗方案的时候,并没有建议她到我们机构接受治疗。我认为她按照我提供的办法先进行自我调整,凭她的悟性和能力,是完全有可能自救成功的。

 


——何日辉




(下文作者:何日辉的学生Lily)


今天来面诊的患者不是青少年,是一名27岁的成熟女性。

 

宋玲和她的妈妈是浙江人,她们打扮时髦,神采奕奕,脸上总挂着笑容,甚至还有点压抑不住的兴奋,完全不像患者和家属。一开始,我真的把她们错当成来拜访何主任的客人。


在面诊信息表中,宋玲称其父亲有酒精依赖,酒后常失控,母亲备受伤害。但父母都很爱自己,尤其是母亲,勤劳、乐观、坚强,这种品行感染了她。


再加上,宋玲自称天生“乐天派”,神经大条,不拘小节,“我觉得我的童年其实挺幸福的”。


但上初中之后,宋玲逐渐发胖,巅峰时接近200斤,受到同学嘲笑,父母也很担心。后来,尝试了多种方法减重,过程反反复复,现在终于找到了合适自己的、比较科学的方法。


确实,现在的宋玲看起来苗条高挑、自信满满,丝毫看不出来以前胖过。但就在减肥过程中,宋玲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病史长达10年,这是她目前最大的困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在面诊表中写下了最迫切想了解的问题:神经性贪食症到底能否彻底治愈?还是像感冒、发烧一样,在一定条件下随时可能复发?


面诊开始了,何主任很热情地向母女俩打招呼,看起来对她们很熟悉。我后来得知,原来宋玲与何主任曾在网络问诊中沟通过病情。


宋玲说,她和妈妈之间没有秘密,母女之间什么话都可以说,并不需要回避。何主任因此也开门见山,直指问题:“看了你的资料,你上初中之后,是怎么胖起来的呢?”


宋玲的妈妈说:“我跟她爸婚后一直吵架,我不喜欢他,他也瞧不起我。她爸总是喝酒,孩子就是一次酒后怀上的”。


“你怀疑宋玲的病与酒后怀孕有关?”


“对”,宋玲的妈妈停顿了一下,“我在家基本没有说话的权利,她爸专横跋扈,我一切行动都得听他的。她爸喝了酒就拿我出气,我经常晚上偷偷溜出去躲起来,早上才敢回家”


“对,我爸一喝酒就打我妈,我每次把妈妈藏在柜子里,但都能被我爸找到”,宋玲说。


“宋玲,你看了很多我们机构的文章,对创伤有一定了解。你觉得爸爸酗酒,妈妈被打,这对你造成创伤了吗”,何主任紧接着问。


宋玲摇摇头,“当时只是很心疼妈妈,但似乎对我的情绪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宋玲的妈妈接着往下讲,“孩子胖起来是小学高年级了。那时,她爸坚持要把她送到亲戚家住,我不同意。但她爸说那个亲戚会教育孩子,我也拦不住。孩子在亲戚家住了2年,饭量变大,活动变少,就是从那时候慢慢胖起来的 。”


“一开始我还不在意,觉得小孩子胖点挺好。但后来真的太夸张了,都快愁死人了,我担心她身体不好,担心她被别人瞧不起,担心她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后来她终于减肥成功了,但我心里还是慌。我有一次梦见她又胖起来了,吓得我好几天没缓过来。”


“看来妈妈没对你造成创伤,但你长胖这件事倒是给妈妈造成创伤了”,何主任打趣。


“不不,何主任,我也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她初中寄宿之后,她每周离开家里我都会给她写信,我边哭边写,写得很伤感。我经常跟她说,女儿,你是妈妈的唯一的希望,是妈妈在世界上唯一的意义和支柱,你一定要争气啊。您说,这是不是造成创伤了?”宋玲的妈妈问。


主任还没开口,宋玲就马上说:“不是,妈妈,你给我的这些是动力”,她转过头来对何主任说,“我的一切动力都来自妈妈,我希望给她争光,而且她给了我乐观向上的态度,这是我最大的财富”。


“虽然我现在有贪食症,但非常幸运的是我没有抑郁。我知道很多有进食障碍的人都伴随有抑郁症,但我真的没有,我从不失眠,一沾枕头就睡着。


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没病,非常开朗。医生也觉得我很健康,病人们也觉得我那么快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我甚至还给病友们疏导心理!”


“但我知道我自己的问题,每隔两个礼拜左右我就忍不住暴食,特别爱吃面包,糕点,那种冲动非常强烈。为了不暴食,我不敢跟客户吃饭,从不参加晚餐的聚会和应酬,只敢自己在家煮健康食谱。”


“而且,别人暴食过一次,催吐完就结束了。但我不一样,我吃完就吐,吐完了我还要吃第二轮,然后再吐,像停不下来一样,我甚至试过从深夜一直这样循环到天亮!这非常影响工作和生活。我还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受不了,有时候我会手抖。”


何主任点点头,“我明白了。也就是说,你目前情绪基本没什么问题,主要就是要找到你暴食的原因,这个行为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个人觉得与酒后怀孕的关系不大,可能更多是后天环境。”


"刚才妈妈说,你在亲戚家住了两年后开始发胖,你还能想起这是为什么吗?”何主任开始寻找线索。


“亲戚家住在高层,我们吃完晚饭就呆在家里,很少下楼,睡得也早。虽然是寄人篱下,我会想爸妈,但总体上还是挺开心的,亲戚一家对我很好,我也傻乎乎的,从不会拘束,吃和睡都挺正常的”,


“所以我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的时候,我长得圆了一些,只是稍胖。我真正胖起来其实是初中。短短1年多,我胖了几十斤!”


“那时候的饮食习惯怎么样?”何主任问。


“她饭量大,吃起来狼吞虎咽。那时我找了一份饭堂的工作,她放学回来基本就是饭堂员工吃什么,她就跟着吃什么。除了吃得多,吃得快,好像也没啥特别的”,妈妈回答。


“那就奇怪了。我是农村出来的,家里穷,大三之前我都没吃过饱饭。后来经济条件好一些,有饱饭吃了,我吃饭也狼吞虎咽,速度非常快,而且碗里有多少我都能吃完。所以我研究生的时候胖起来了,总感觉很累。”


“当然,我现在也减肥成功了。但我的意思是,纯粹的狼吞虎咽,正餐饭量大一些,一般来说也不足以让人在短时间内胖了那么多啊。还有没有别的原因?饮食结构有没有问题?高热量、高碳水的吃得多吗?”何主任问。


“我爱吃零食,吃很多,当时流行的零食我吃了个遍。我爸妈对我吃零食一点都不管控的,那时妈妈工作忙,照顾我的时间少,但她给我零花钱多,我放学后经常从校门口开始买零食吃,一直吃到妈妈的单位,”宋玲回忆道。


“妈妈是觉得自己忙,亏欠了闺女,所以对她吃零食不在意?”何主任问。


“也不是亏欠,我想,能吃是福,想吃就吃,她吃够了自然就不吃了,我就这么想的。她那时候总是吃零食,油炸食品,麦当劳,肯德基。我也确实没有时间管她,有时候饭堂饭菜不够了,我让她去外面买点零食吃,含糊一顿,这是常有的事”,妈妈无奈地笑笑。


“总之我迅速胖起来后,穿衣服都只能穿特制的了,同学笑话我。他们可能没有恶意,我脸上也笑嘻嘻的,但内心其实挺受伤害的,我跟妈妈讲,但妈妈没有当回事。”


“那你说你尤其爱吃面包,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面包的呢?”何主任继续刨根问底。


“大概小学1、2年级吧,我们当地有一种包装小面包,很好吃,奶油香味。我非常爱吃!”


“小学1、2年级,那时候爸妈还没离婚吧?爸爸还是对妈妈不好,你情绪怎么样?会压抑吗?”


“没有压抑,我从小到大都傻乐傻乐的,别人的唠叨、家长里短的话我都不怎么在意,整天就知道玩!那时我的回忆里都是高兴的,除了心疼妈妈被爸爸打,还有发胖后被取笑,其它方面我都挺快乐的,没有什么不开心的记忆。”


“不过,就是因为没心没肺的,就知道玩,我的成绩一直都不好,也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妈妈和老师都觉得我傻。但我不是坏孩子,只是没人管教。我中考成绩很差,老师都劝我别读高中了,但我爸开始急了,他说我的女儿的智商肯定没有问题,然后把我送到另一个学校重读初三”。


“在那个学校,我知道要努力了,也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她对我很好,一对一辅导我,还把我带到家里吃饭。我每个月的名次都有提高,第三个月就当上了班长!”


“不过,那时我还没想要减肥,是当时的级长老师点醒了我 。她经常鼓励我,说我优秀。有一次她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宋玲,有时候,女人的身材会把你的一些优点掩盖了。这一句话,让我下定决心要减肥。”


“我一开始把晚餐戒掉了,后来觉得还不够快,把早餐也戒掉了,一天就吃一顿午餐。老师发现,把我骂了一顿,我才多吃了一些。所以我有时候想,人是有补偿心理的,是不是节食得太过度了,我的内心想要补回来?”


“这是错误理解”,何主任轻轻的摇摇头,但没有做过多解释。


“总之,从那时起,我就反反复复地节食、变瘦、暴食、发胖。我曾经一个月瘦了30斤,但很快又长回去了,我试过拼命运动,按摩,吃减肥药,直到很久以后,我才认识到要科学运动加健康饮食”,宋玲说。


“那时我很支持她减肥,但只要她一胖起来我就很烦她,说她怎么控制不了呢,怎么那么笨呢?我以前对她说话挺狠的”,妈妈接过话茬。


“对,我妈年轻时固执,不听劝,说话狠,有时我做得不够好,她就说我啥都不是,干啥啥不行,说我笨,说我以后生出来的孩子肯定也很笨!她是真的觉得我笨,因为我是酒后的孩子。以前我听了这些话挺难过的,会哭,但很快心情又好了,好像也没留下什么阴影。我想我的心真是太宽了,哈哈!”


“现在我性格健全了,她再跟我说这些话也伤不到我了。我会很认真地跟她说,妈,你不能这样说我,我一点都不笨,我觉得我挺好的。她现在也意识到了,性格变得温和,能听我劝了”,宋玲亲切地搂着妈妈。


“女儿现在还给我排解心理,我们之间没有秘密,什么都能谈”,妈妈脸上有掩盖不住的自豪和甜蜜。


“这是初中,到了高中以后呢?”何主任又问。


“唉,真的很奇怪,你问的初中、高中阶段就是我贪食形成的关键阶段,但我偏偏就不记得那时发生过什么事了。我现在只记得,我学会催吐就是在高中,当时觉得我找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既能放开了吃,又能不胖。但当时催吐的频率不高,到大学才越来越严重”。


“在大学,人际关系复杂多了,我一下子没适应过来,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优秀,这个社会也没有以前老师说的那么积极。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没了人生的方向,很迷茫,”


“为了减轻我妈妈的经济负担,那段时间我派传单的兼职,一天能挣80块!我一开始想攒起来,但总在第二天就花光了,我忍不住拿去买吃的,从宿舍楼一路吃到教学楼,吃的时候心里高兴得不得了!然后再偷偷摸摸地吐掉。这个病越来越严重了。”


“何主任,我现在也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会得这个病。我明明很乐观积极,也想不到什么很明显的创伤,小时候的经历也没啥特别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基因是不是真的有些影响?”


“如果是的话,那我估计要单身一辈子了,不然生个孩子出来会坑孩子一辈子啊!而且,这个病再治不好,我可能真的会抑郁,这样对生育和教育也不好啊!”


“我最多、最长时间只能控制一个月。我每次暴食,吃完吐、吐完吃,发病时完全控制不了,我很希望克服这个心瘾,但就不知道心瘾的问题出在哪里。”


宋玲一连串说了很多,表达了自己的重重忧虑。虽然她现在看上去还是自信的、美丽的,但宋玲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很有追求,如果进食障碍这个问题再得不到缓解,她真的有可能继发情绪障碍。


听母女俩说完,何主任开始分析总结。


“宋玲,你的很多经历都想不起来了,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阶段。你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胖的,期间很可能发生过导致你罹患贪食症的核心事件,比如一系列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不过,你现在想不起来了,可能通过深度催眠可以找回来。”


“但我根据你和妈妈刚才说的,也就是你外显记忆里记得的事,我有一个关于你的病因的想法。当然了,我强调一下,这只是初步的猜测。


宋玲和妈妈点点头,表示能够理解。


“从症状上看,诊断为神经性贪食症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认为是轻度的。而且,这暂时没有引起严重的情绪障碍。”


“如果从疾病的根源去看,我觉得你肯定有些心理创伤,被同学取笑啊,妈妈被爸爸打啊,妈妈说的狠话啊。虽然你说你神经大条,难过的情绪来得快、去得快,还把妈妈说的话当成动力,但我觉得这里面肯定给你带来了压力。”


“可是,从你现在的心态和与妈妈的和谐关系来看,这些创伤应该只是次要的因素。更主要的应该是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一般人吃面包、糕点等甜食,也会有愉悦感,因为糖类能让人快乐。但你那种快乐是超乎寻常的,是非常开心的,这可能与你小时候经常吃零食、反复强化有关。”


“什么意思呢?这得从你原生家庭说起。你爸爸有酒依赖,酒后令妈妈怀孕,这是事实。即使这个因素在遗传上对你造成了影响,我认为这也是基因表达上的遗传,这是后天可以改变的,你可以看我们微信公众号上的相关文章,说得很清楚了。”


“而且,话说回来,宋玲你真的非常心宽、神经大条,爸爸酗酒、酒后家暴,妈妈总是说你笨,说狠话,这一连串打击居然没有对你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实在很罕见!换了别的孩子,可能早就抑郁了,甚至割腕了、跳楼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也说不清,可能是爸妈、亲戚和老师给你的爱、给你很好的安全感?但也可能是你天生的气质?说不定与酒后怀孕有关,让你变成一个不敏感的、所谓的傻乎乎孩子?”


宋玲和妈妈都大笑起来,“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说不定真的是那样!”


何主任也忍不住笑了,“所以,我这么讲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事情祸福相依,对于这种不确定的所谓遗传因素,妈妈不要太自责,宋玲也不要总是想着自己基因有缺陷。你现在自信、乐观,情商高,智商也肯定没问题,你后代的基因也肯定没问题。”


“可是,你这样的原生家庭,加上你天生的这个性格,确实给你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你刚才说,在小学、初中阶段,父母不懂得管教你,你没有动力和方向,缺乏充实的成就感。你说你快乐,这是真的,但你那只是很纯粹的快乐,疯玩,怎么开心怎么来。”


宋玲忍不住笑了,频频点头,“是的,就是怎么开心怎么来”。


“对啊,你不知道学习,没有压力,当然快乐了。又没什么兴趣爱好,你当时虽然是初中,但心智上就是个小孩。那么除了玩,那就是吃了,喜欢吃美食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爸妈不管制你的零食,你也没想那么多,没有节制的意识,这就很容易吃上瘾”。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宋玲“食物成瘾”的来由,何主任举了一个我们机构治疗过的病例。


“我们曾经治疗过的一个女孩,也是进食障碍,她暴食,也特别喜欢吃甜点、高热量的食物,她和家里人也搞不懂为什么。”


“后来,在深度催眠下,我们发现了几个主要的根源。她的妈妈对她的学习非常重视,经常催促她、逼迫她。这个患者很聪明,对妈妈设立的成绩要求都能达到,但其实她不爱学习,非常不情愿。”


“每天放学一到家,她就必须在饭桌上埋头做作业。妈妈把饭菜烧好了,大叫一声,好了,收一下东西,开饭了!每当这个时候,哇,这个患者的内心高兴到了极点!为什么呢?因为终于可以停止学习了,还有好吃的饭菜!她妈妈做的菜又确实好吃,她吃得多,妈妈也在一边夸她。”


“还有一个情景,她放学是奶奶去接她,老人怕她饿,就给她带糕点,或者路上给她买吃的。这也让患者非常兴奋,放学本来就是很开心的事,不用学习了啊,而且还能吃到奶奶给的美食,简直太开心了!”


“久而久之,这个患者对美食就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就真的像成瘾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


宋玲听得非常专注,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小学和初中时吃零食的感受我不记得,但是大学那会儿,我用做兼职赚来的钱一路买好吃的,那种高兴、满足、兴奋的劲儿,确实跟您说的这个患者很像!”


“对,我现在猜测你的贪食症的主要根源就在于这里。那你长胖了,身形太夸张,同学对你有异样的眼光,那是自然的了!再加上老师一语点破,你就变得非常害怕长胖,极度渴求减重。这对你来说也是个创伤”


“大学时的情况就比较好理解了,你本来就学会了催吐,吃得更加没有心理负担。再加上遇到人际压力,内心有困惑,情绪上有过波动,减肥的过程自然就容易反复了。而且那时你还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何主任像破案一样,一口气道出了宋玲的心理过程和患病原因。不过,他觉得宋玲的病情不算很严重,有较成熟、独立的人格,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又有妈妈、朋友等坚实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利用一些方法先自我调整。


他结合宋玲的暴食习惯,提供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他还纠正了宋玲在心理上、认知上的一些错误认知,比如宋玲提到的“暴食是不是出于补偿心理”“长达了10年的暴食,会不会让大脑形成改变不了的记忆通路”,何主任都给出了他的见解。

写在最后:

这场面诊给我留下两个最深刻的回忆。


一是宋玲与妈妈的亲密无间,两人相互关爱、无话不谈,这是多少家长和孩子都渴望的亲子关系。


虽然宋玲的妈妈曾有过言语暴力,但幸好未对女儿造成很大伤害。宋玲感受到的更多是妈妈无限的爱和支持,妈妈的乐观、坚忍等优良品质。


我想,宋玲的暴食之所以没有继发情绪障碍,除了因为她天性快乐,跟母亲的支持和理解也分不开。


二是宋玲对食物成瘾的形成过程,可能会颠覆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


有一些家长对零食、电子游戏、玩具这一类事物完全放任的态度,他们觉得给孩子设立限制是多余,他们秉承的理念就如宋玲妈妈的那样:“孩子吃够了,玩够了,腻了,自然就会停下来”。


不能说这完全是错的,但有非常大的风险。自制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更多地来自后天,比如大人们的潜移默化、榜样作用;比如父母引导孩子去发现还有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建立更高的追求;又比如孩子懂得了过度行为的不良后果等等。


换言之,如果孩子非常年幼时就让其过多地接触零食、电子游戏,其大脑里感受的兴奋和快乐是非常强烈的,很容易形成病理性的正性情绪体验,这时就不存在“腻了”这一说了。宋玲就是这样,“吃零食一时爽,一直吃一直爽”,以后再想矫正,就要花很大力气了。


希望这则面诊手记能带给家长们深思。




↑↑↑点击关注“晴日精准心理”
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



晴日精准心理
精神心理障碍高效康复的医疗目的地,精准精神心理学引领者。本机构利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进行深度心理干预,让抑郁、双相等疾病患者快速康复、实现停药,青少年患者还能顺利复学,甚至高效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