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观看,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精准心理“
以下为视频的文案:
如果新的婚姻登记条例落地,曾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群体,结婚可能会更难!父母该怎么积极应对?视频后半段,会给出具体的建议。
近期,国家民政部公布了《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引起网友热议。
草案规定:双方结婚前不得隐瞒重大疾病,如果不如实告知,其中一方可以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有律师解读,所谓的“重大疾病”除了重大的躯体疾病外,还包括了6种重性精神疾病,其中就有精神科临床中很常见的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
这项规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有利的,这保护了他们婚前的知情权。但是对于那些曾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的群体,这意味着今后他们想结婚可能就更难了。
大部分的社会大众都带着有色眼光看待“重性精神病”,患者和康复者们不敢说,是因为不想被歧视,更不想把对象吓跑了。如果病情还“复发”了,那就更“社死”了。
对于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患者能不能结婚生子的话题,最需要弄清楚的,是疾病真正的病因。
01、深入了解病因,消除恐惧
我们多次分析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不是基因遗传。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科学家们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直到目前都没找到所谓的精神障碍致病基因。
而所谓的“表观遗传机制”,根本不是大众理解的遗传,因为它是后天导致的,也是后天可逆的。甚至可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遗传”,而是科研人员找不到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后,扯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还有的人说,精神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比如很多患者都有家族史,如果父母是患者,孩子很可能也是患者。在有几个孩子的家庭中,一个孩子得病了,其他孩子得病的风险也很高。
其实,这往往是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父母情绪不稳定,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而孩子组建家庭后,也通过同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影响了下一代。
这是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代代相传,而不是基因遗传。
而所谓的“精神疾病家族史”,其实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有。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7.5%,平均每5到6人中,就有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哪个人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等等加起来5、6个亲戚?
当几乎每个人都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时,这就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了,更不能因此说精神疾病会遗传。
希望大众要清晰地认识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不是遗传的问题,患者真正康复之后,不仅有谈恋爱、结婚生子的权利。如果TA们能够斩断原生家庭的恶性循环,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反而能坏事变好事,让另一半非常幸福,把下一代也教育得更优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大众还歧视这部分群体,那其实是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02、如何理性应对?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如果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三甲医院就会把患者的信息上报系统,这会影响到他们未来考公考编。如果婚姻登记条例的新法案落地,再加上大数据进一步同步的话,他们在婚恋中的处境会更加困难。
对于这样的局面,精神科医生下诊断时要更加谨慎,特别是接诊青少年和未婚群体的时候。即使怀疑他们有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可以对症治疗,但不要轻易下结论,避免给患者贴上终身难以摆脱的标签。
而对于父母来说,首先要突破一般大众对“精神病”的传统理解,要有破“框”的意识,知道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
第二步,采取预防行动,可以从3个层次展开:
对于年龄还小、或者还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父母要采取一级预防,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掌握成人成才的规律,避免孩子形成大量的病理性记忆,这能杜绝精神心理障碍的源头。
而当孩子刚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苗头时,父母要及时重视,采取二级预防,比如进行“自我家庭治疗”,又或者找适合孩子和家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必要时还可以找精神科大夫。总之,就是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那如果孩子已经被诊断为精神心理障碍了,父母就要采取三级预防,别让问题继续恶化。父母可以与医生沟通,尽量避免下“重性精神病”的诊断,保护孩子的未来。父母还要重视问题的根源,利用“自我家庭治疗+精神科治疗”,让孩子加快康复。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曾撰写文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感兴趣的可回看:婚前不得隐瞒重大疾病,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实现结婚生子?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