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984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我们为什么不提供电话咨询?
02、为何咨询助理“不爱理人”?
03、“高调”是为了把颠覆性的知识传得更广
我们为什么不提供电话咨询?
对我们有所了解的患者、家属会发现:
我们机构没有公开的联系电话,也不提供电话咨询。
此图为AI生成
如果想了解信息,目前只能通过微信,比如添加微信咨询助理。每篇公众号文章末尾,都有咨询助理的微信二维码。
很多患者、家属觉得太奇怪了,现在哪家医疗机构没有公开的电话号码?
只能通过微信询问,这也太强人所难了吧!何况有很多患者父母年龄较大,他们不习惯使用微信。
其实,我们早已经意识到,不设电话咨询是会给大众带来一些不便。但这背后是有很多原因的。
电话咨询有利有弊,利处是,如果电话能接通,双方直接口头沟通,有很多信息的传递会比较快。
有时文字信息冷冰冰的,但电话沟通有语气、语调,可能更容易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但对于我们机构来说,电话咨询的弊端显得更大。
我们虽然对常见精神心理障碍有颠覆性的发现,能深入而高效地帮助患者实现停药,真正康复,超越了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和心理机构;
但在实体规模上,我们还是一家小型医疗机构,场地面积和人员数量都很有限,跟大众平时去的忙碌、嘈杂的医院有很大区别。
比如,我们在高档写字楼里,每次只接待一个患者家庭,并会确保就诊环境的私密和安静。
尤其是进行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时,整个机构的环境必须是幽静的,患者才能更加顺利地进入内隐记忆层面。
那如果我们开通了电话咨询,电话随时响起,接听人员也要持续说话,这对环境的安静性是个很大的破坏,临床心理干预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电话咨询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没法完全屏蔽一些“骚扰电话”。
这些电话会消耗我们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与精力,还会让那些真正想咨询的人打不进来,实在令人烦恼。
所以,经过考虑后,我们决定不设置公开的机构电话,只通过微信接受咨询。
而且,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积极拥抱主流社交媒体。
如今社交媒体非常发达,微信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常用通讯工具。如果父母连微信都用不习惯,说明很可能与孩子缺乏共同话题,甚至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这部分父母很难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与孩子进行良性、深入的沟通。这种亲子关系往往是不良的。
而且,如果这些父母不适应社交媒体,说明他们的信息来源可能少得可怜,对外界的变化严重不了解,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维度上。
他们容易自以为是,偏执固执,对精神心理障碍的认知也比较陈旧、落后,难以深入理解孩子患病的真正根源。
通常来说,这部分父母往往难以对我们建立高度的认同和信任,对我们的颠覆性发现表示质疑。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并不在意。但更关键的是,如果这部分父母继续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希望这部分父母为了孩子,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认知的维度,与时俱进,学会跟上时代和孩子成长的步伐。
为何咨询助理“不爱理人”?
有些患者、家属还认为我们有另一个问题——咨询助理不爱理人,显得特别“高冷”。
最常见的反映是:
我发送了好几遍好友申请了,怎么咨询助理还不通过?
我都加了咨询助理好几天了,怎么她一句话都不说?
有的网友还善意地建议:何医生,你们多招几个人吧,咨询助理回复太慢了。
感谢这部分网友对我们的督促,但其实,咨询助理真的不背这个“锅”,要背也是我背。
我们机构人员精练,每个人都身兼多职,咨询助理目前没有办法24小时在线。所以,我们设置了固定的回复时间:
在这些时段,咨询助理会统一处理好友申请、留言和疑问。
如果有时实在处理不过来,别的重要工作又来了,那么部分信息会延迟到下一时间点再处理。恳请大家谅解!
而且,对于仅添加了微信好友,以及仅进行面诊的患者、家属,我特别要求咨询助理只能解答疑问,不能主动发送信息。
比如,不能主动询问对方是否有意愿预约面诊,不能主动发送登记表格;
患者家庭进行面诊后,也绝不能主动询问他们是否要接受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
因为我们发现,孩子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后,不仅亲子关系僵化,很多父母是非常焦虑、甚至是恐惧的。
他们往往带孩子去过很多医疗机构或心理咨询机构,甚至一度“病急乱投医”,被人忽悠,不仅没有治好孩子的病,还花了不少钱。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父母也形成了一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对这方面比较敏感。
如果我们的咨询助理主动发信息了,这部分父母很容易从负面的角度解读为“他们是为了赚钱,才这么热情的吧。”
我们不希望引起这样的误解。
我们更愿意让患者、父母掌握主动权,等到他们对我们有深入的了解和信任了,有较理性的决定时,再联系我们。
而且,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病情还不太紧急,我们在精神心理障碍诊疗领域中又显得很独特。他们还想继续观望一下,这完全能够理解。
如果这时候我们贸然主动联系,患者和家属顺水推舟地预约了面诊,但因为信任度和认可度不足,导致面诊效果不好,那对于双方来说都没有好处。
所以,我们决定只回应主动发信息给我们的患者和家属,世界上没有忽悠人的机构会这样做。
相对来说,主动询问的患者、家属对我们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更高,无论是进行面诊,还是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都能够深入、高效很多。
说得简单一些,我们更愿意把宝贵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信任和认可我们的患者家庭上。
用网络语言来说,这叫“双向奔赴”。
还有一点,我们的咨询助理使用的是企业微信,能够添加的微信好友数量有限。
有些微信好友长时间不说话、不发问,咨询助理就会定期删除该好友。
这只是咨询助理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是为了腾出空间,保证能及时添加新的好友。
所以,如果患者、家属发现自己被删掉了,那么有需要时重新添加,并及时提出疑问或诉求即可。这一点也恳请大家谅解。
当然,工作质量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咨询助理的服务,欢迎大家提出来更多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改正。
“高调”是为了把颠覆性的知识传得更广
在以前,我认为“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就可以了。
所以我一直务实、低调,专注地在精神心理障碍领域的“无人区”探索着。
但现在,我决定不再低调了!我已经官宣,我是全球首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
相关文章:全球首个!我不是一名普通精神科医生,而是精准精神心理医生
我们旗帜鲜明地说,我们所提供的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能够取得颠覆性的治疗效果,攀上了精神心理障碍诊疗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我发现,社会上很多人包括精神心理的专业人士缺乏破“框”而出的意识。
他们受限于固有的思维方式,不愿意相信我们在精神心理障碍病因方面所取得的颠覆性发现。
不仅仅是普通大众,就连我那些学医的本科同学、复旦研究生的同学,还有很多精神心理从业同行们都不愿意相信。
他们为何不相信?我们曾经分析过:抑郁症、双相、精神分裂症的真正病因已被破解,可为啥很多人不愿相信?
我逐渐发现,如果我一味低调地做人,他们对我们的颠覆性发现只会更加不相信。
而如果我高调起来,表达得更直接、强势,反而会令人刮目相看,至少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即使很多人一开始还是嗤之以鼻,“瞧不起”,但如果他们观察久了,慢慢就会发现我们的颠覆性发现其实是真相,只是有点“搞不懂”。
也就是说,这样反而能让更多人打破固有认知,提高认知维度,意识到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
当然,我们机构现在的影响力还很小,精准精神心理学目前还是一门“隐学”,大众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受它。
我们也会继续努力,争取早日令它变成“显学”,传播得更加广阔、更加深远!
我们希望有朝一日,社会大众谈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时,能脱口而出“患者有哪些病理性记忆?”,而不是归因为“基因遗传”。
我们希望有朝一日,父母得知孩子患病时,内心重视但不恐惧,及时行动但不盲目,清晰地知道如何解决患病根源,帮助孩子快速康复。
我们更希望有朝一日,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就像很多常见的躯体疾病一样,能实现真正的病因学诊断、病因学治疗,不再是国内外的临床难题!
“晴日精准心理”是我们的第6次创业,经过前面几次创业的积累,我们已经站稳脚跟,进入发展阶段。
有绝对的临床实力作为基础,我们已经进入了“向内求”的阶段,不会在意外界的评价及看法。帮助更多患者家庭“渡过磨难、晴日归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好文推荐
本文版权为【晴日精准心理】 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自晴日精准心理公众号、作者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