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地,工艺员是设计和制造的桥梁,将设计要求落实到型号生产中,他们的地在工艺室,在生产现场。这块地里,有他们的责任,有他们的事业,也有他们的荣誉。
夜幕降临,一盏盏金黄的路灯点亮街道,与勾勒金边的红色灯笼交相辉映,空气中还飘散着晚饭的烟火气。“叮铃铃——”铃声一响,复合材料车间工艺三组组长看见手机屏幕上的联系人,拿着筷子的手一顿,“现场有问题要解决?我马上就来。”他转身撂下筷子,拿上外套便出了门,看见家人的目光,他歉然一笑。型号生产中,大家一边要应对新零件研制带来的挑战,一边又要保证其他型号零件按时交付,现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刻都耽误不得。到达铆接现场,操作者正拿着蒙皮演示,工艺员也围在一起对着机身热烈讨论着。原来是机翼蒙皮卡在梁上,无法到达理想位置,难以正常装配。机翼前缘蒙皮是C形结构的蜂窝夹层件,由于结构的特殊性,蜂窝可能变形产生应力使开口向内回收,导致梁的外表面与蒙皮内表面无法贴合。分析出原因后,组长立刻组织制定工装返修方案和工艺改进方案。为保证进度,工艺员全力跟进解决问题,跟踪供应商返修进展,问题从发现到解决仅用了不到两周时间。新制零件满足装配条件,但并不代表问题完全解决。工艺员以点及面,
对几批机翼蒙皮外形进行扫描,积累C型蜂窝夹层结构固化变形仿真数据,为解决C形结构夹层件变形问题提出可鉴方案。这样的情景时常发生,型号研制就是要爬坡过坎。大家心知,推动型号研制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也是航空人的荣誉。他们步履匆匆,他们也脚踏实地,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用心浇灌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车间工艺室而言,型号生产难的不只是要面对一份新的图纸、一批新的文件,更是从无到有的工艺准备过程。从审图到协调机身结构的合理性,再到制造交付,“变”往往是最大的“不变”。工艺准备过程中,工艺员要随时准备应对零件结构的设计更改。不管是零件理论外形的更改,还是复合材料预浸料铺层的更改,又或是装配嵌入件安装方式的更改,更改指令一旦下达,不分大小,工艺员都要进行一系列重新核对、计算、校验,前期筹备、持续优化的工作量着实不小。为此,他们设置专员监控贯彻情况,各司其职协同落实,力争不放过任何小问题,不留下任何小隐患。型号生产,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自首个零件生产后,工艺员便紧盯各个生产环节,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在摸索中解决问题,为控制工艺参数、尽快固化工艺方案打下坚实基础。零件交付部总装车间后,大家也不敢有一点儿松懈。为应对装配过程中相关工艺可能带来的零件变形,机身结构装配方案也需要不断优化,工艺员与部总装车间联合,一次次积累数据,确认零件状态,在理论位置与实际装配的缝隙里找到最佳答案,按时交出满意的答卷。日夜轮转,车间工艺员始终在型号生产第一线耕耘不辍,努力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让航空报国的种子在这块地上发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