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化债“10万亿”

财富   2024-11-09 19:00   北京  

来源:Wind万得


据央视、新华社报道,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8日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财政部拟定了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调整方案(草案)。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指出,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税收收入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各地隐性债务化解的难度加大。 

针对上述情况,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上述三项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大大减轻。我们估算了一下,地方依靠自身努力化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些地方是比较轻松的。

总的看,我们推出的是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作用直接、力度大。

蓝佛安还表示,债务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他强调,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持续加强预算管理,督促地方依法合规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对未纳入预算安排的政府支出事项和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坚决堵住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的途径。

6万亿?10万亿?还是12万亿?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形债务从14.3万亿大幅下降至2.3万亿.

14.3-2.3=12。所以应该是12万亿!

10万亿化债+2万亿棚户区改造隐形债务!

在这10万亿中,地方政府规定用途的专项债规模有6万亿,其余4万亿,地方政府自行处理。

这个化债规模,比小作文传言的6万亿翻倍了!小作文传言是化债+房地产+消费总共12万亿,现在是直接化债12万亿,属于超预期。只是没有提消费,没有提消费就不利好消费了吗?政府欠企业很多钱,现在还给企业了,企业有钱了干嘛?要么投入再生产,要么还别人的债,比如欠员工的工资等等,这个钱肯定要流入市场的,流入市场就能刺激消费刺激经济。

另外,蓝部长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讲话:

我国政府还有较大举债空间

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

结合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

我们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和资源 能够保障今年全国财政收支实现平衡

一言以蔽之,10万亿的直接资金加上2万亿债务自然到期,五年内将化解12万亿隐性债务。债务置换的意义既要看到近年来“力度最大”的规模效应,更要看到财政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以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其一,直接资金规模高达10万亿,化解债务12万亿,为历次最大,体现出中央推动防范化解风险、规范债务管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有利于提振信心与预期;其二,这反映了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调整,从防风险为主转向更好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从“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其三,既降低了当期地方政府化债和利息支出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精力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更好落实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效应也要引起重视。

“化债”指的是什么?

中国的化债问题主要涉及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问题

隐性债务通常指的是那些不在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内,但可能需要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这些债务往往与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如城投公司)相关,用于资助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益性项目的建设。

根据搜索结果,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和化解债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1.  合理确定国债规模:中央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补充财政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例如,2020年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023年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用于灾后恢复重建,2024年发行了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2.  加强国债发行管理:财政部制定年度、季度国债发行计划,合理设计国债发行节奏及发行方式、期限、品种等要素,提高国债发行管理水平。
3.  强化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每年提请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依法设置举债规模上限,并指导地方将地方政府法定债务收支、还本付息、发行费用全面纳入预算管理。
4.  完善专项债券项目管理: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强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严禁将专项债券用于非公益性资本支出项目。
5.  加强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建立专项债券资金支出进度预警通报制度,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专项债券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
6.  建立信息公开和常态化监督机制:搭建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平台,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常态化监督。
7.  积极主动向全国人大报告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在中央预算、决算报告和草案中报告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情况,政府债务发行和偿还情况,政府债务余额、限额、结构、期限等情况。
此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如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实现隐性债务显性化、通过增收节支筹措化债资金、协调金融机构进行债务重组和置换、设立应急周转基金等,以优化债务结构、拉长期限、压降成本,从而缓释地方债务风险。
近几年来,财政部主导完成了三次大规模化债行动,主要情况如下:
第一轮(2015-2018 年)化债发行共约 12.2 万亿置换债置换存量政府债务;
第二轮(2019 年)发行 1579 亿置换债置换隐性债务;
第三轮(2020 年 12 月-2022 年 6 月)累计发行 1.13 万亿特殊再融资债。
为什么会有债务问题?
中国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缺口,尤其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事权大于财权,导致地方政府必须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或通过举债来实现盈亏平衡 。
2.  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金作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这种依赖关系推高了土地价格,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机场等,这些项目通常需要巨额资金且回报周期长,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举债来筹集资金。
4.  债务融资方式: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贷款,而这些贷款通常期限短、利率高,与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低回报特性不匹配,导致债务不断累积。
5.  隐性债务问题: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如政府引导基金、PPP项目等隐性举债,这些债务往往不易监管和控制,增加了债务风险。
6.  经济增速放缓: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也会受到影响,而债务的还本付息压力不变,这会加剧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7.  债务利率上升: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成本会增加,这会加大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8.  风险管理不足: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上可能存在不足,例如对债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不够严格,导致债务规模过度膨胀。
9.  中西部地区债务压力更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政收入有限,但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导致债务负担较重,自身恐难以还本付息 。
10.  财政和金融风险相互溢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甚至系统性金融危机,因为银行体系大量持有地方政府债券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增加债务限额、发行特别国债、优化债务结构、加强债务管理等。同时,财政部也强调了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这为进一步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提供了可能 。

◆  ◆  ◆  ◆  ◆  

 

 喜欢就“点赞”、“在看” 

商会通讯
专属于商会人的社群媒体平台,旨在追踪商会热点问题,聚焦商会发展动态,传播商会管理经验,为商会社群的事业发展提供专业且具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