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者都知道,毛爸以前写了很多关于育儿安全类的文章,这几年不怎么写了。一是,大家的孩子都长大了,已经过了那个特别需要重视安全的阶段了。二是,做自媒体这么久,我发现,世界上的家长,其实分两种。为了养好娃,大家会主动看书系统学习,还会主动关注一些优质自媒体,汲取碎片化知识。无论系统还是碎片,看书和关注自媒体都是主动学习。除此之外,大家日常还会关注社会热点新闻。而不断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就会潜移默化,被动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一般而言,这类家长,无论你怎么提醒,都没啥用,所以我慢慢也写得少了。比如去年上海失踪女童事件中,那个父亲,他如果经常看一些安全提醒类的文章,还会把4岁女儿单独留在沙滩上自己回去拿手机吗:再比如前段时间,组织骑行团带着11岁儿子一起骑行的河北网红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之前就已经有网友提醒过安全问题了,他不仅当耳旁风,还主动怼人家:郭德纲经常引述的那句话,我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前半句今天就不合适说了:但刚刚说的上海失踪女童和河北骑行网红这两个事件,我相信,第一种家长,肯定都知道,并且到现在都记得。只是大家记忆深度有差别,即使已经忘记,毛爸一说,肯定也会想起来,哪怕只有一丁点模糊的印象。但是,第二种家长,在当时新闻铺天盖地的时候,可能、也许、压根就根本不知道这两个事件的发生,因为他们平时的网络冲浪中,根本就不会主动关注这一类新闻。比如,有骑电瓶风驰电掣却不给自己和孩子戴头盔的有。
比如,有骑共享单车把孩子放在前车篓的有。
比如,有打死都觉得没必要给孩子买安全座椅的有。
比如,有高速开着车让孩子打开车窗把头探出窗外的有。
比如,有高温天把孩子单独留在车上的有。
比如,有拉着孩子快速闯红绿灯的有。
比如,有不听劝非要把电瓶车挪到楼上的有。
比如,有带着孩子去野外游野泳的有。
比如,有把几岁的孩子单独一个人放在家里的有。
比如。有在校园里开车把学生撞死的有。当然一般都是双重身份,既是XX家长,也是XX老师。
还有,让这么小的孩子骑着摩托像柯受良一样飞驰的,也有:看到这个视频,我的第一反应:这个家长的脑回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些就是单纯的天生对安全隐患不敏感,自小没养成主动或被动的学习习惯。有些则是傻逼式自负,觉得自己特别屌,觉得就算违反规则,自己也能把控一切。有些就是一个字,傻,你越说不能这样,他(她)越要这样——凭什么我要听你的?还有一些则是头铁——你们非得小题大做,那么小的小概率事件,怎么可能会发生在我们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结局就引起舒适了。聊起XX家长中的头铁型,毛爸今天一定一定要聊这个安全细节▽▽▽侯车的时候,无论大人孩子,都是不能越过这条安全线的。车没来的时候,越过安全线,可能会掉进轨道。车来了以后,越过安全线,不小心还可能会掉进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缝隙:所以,高铁到站的上下车广播,都会着重提醒大家小心掉进这个缝隙。列车到了之后,妈妈让孩子到车窗旁看座号大小排布。爸爸不乐意,说危险,跟着人流上就是。妈妈直接一顿输出,大致内容是,车都已经到了,有啥危险的,还能掉进缝隙不成?所以,不要用自己的头铁和自认为的概率做赌注,去赌孩子的生命安全。以及,带孩子乘坐高铁的时候,一定要死死抓住(不是牵住)孩子的手,不让孩子越过白线,并小心孩子掉进列车和站台的缝隙。如果是小宝宝,上下车的时候更要抱好。不过,就算毛爸再苦口婆心,我估计,第二种XX家长,也大概率还是看不到这篇文章的。这个提醒依然还不是今天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要聊这个问题:无论哪个机构,哪个媒体,给出的【应对无差别袭击】的建议,首先都是:赶紧逃跑。甚至看到新闻所报道的数字时,看客们还会说:这些人怎么这么蠢啊?怎么都不跑啊?跑不就完了么?绝大多数人,都不太了解,当危险来临的时候,自己会是什么反应。看客们只是觉得自己会跑,所以想不清楚受害者们当时为啥没跑,其实看客们根本就不知道,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到底会不会跑。这词非常贴切,事实上,有一大部分人在面临巨大的危险的冲击时,是会短暂懵逼的,会僵住不动,大脑会一片空白。这时候,就很容易错失逃跑的最佳时机。专业名词叫冻结反应(freeze response):当然,有些人懵逼的时间非常短暂,有些人则会很长。这之后,才会考虑逃跑的事情。所以,在无差别袭击的安全教育应对上,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很糟糕的那一天,孩子不会有任何的冻结反应,或者冻结反应的时间非常非常短暂。1级:根本就不会去这个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拍写真。
2级:会去,但会问清楚最近涨潮情况再决定去不去。
3级:问了涨潮情况,依然还会去,一发现有涨潮的苗头,立刻上岸。
4级:不问涨潮情况,直接去,一发现有涨潮的苗头,立刻上岸。
5级:看见潮水了,立刻上岸。
6级:看见潮水迫近了,立刻上岸。
7级:潮水到跟前了,才慌忙上岸。
8级:潮水都已经在脚后跟了,才慌忙上岸。
9级:潮水都已经在脚后跟了,还要把道具拿起来再往岸上跑。
那么,在遇到更大的危险,比如遇到无差别袭击的时候,哪个级别的人,不会产生冻结反应且能第一时间成功逃跑呢?很抱歉,不是1级2级,而是3级4级。因为,1级2级平时接触危险太少,面临巨大的危险时,相较3级4级,更容易产生冻结反应,这就跟战场道理一样——战场上,新兵的死亡率永远是最高的。5-9级,可能也不会产生冻结反应,但是逃跑反应比1234级都慢,因为他(她)们感知危险的速度太慢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当然应该培养孩子具备1级2级安全意识。可在安全教育上,我们还得外延。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陪孩子看一些灾难片、反恐片,让孩子近距离地感知这些危险,对这些危险有一定的认识。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一些相关的新闻,让孩子知道——其实,有些无差别袭击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儿子的幼儿园就在南京新街口,大家还记得新街口有一年发生过什么事吧?——以及,没错,我就是要告诉大家,珠海这次事件,大家可以告诉孩子,也需要告诉孩子。当然,得有技巧。
比如,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地让孩子看一些和安全有关的热度比较高、但是不恶心不血腥的短视频(血腥和恶心的长大了该看还是得给他看)。日常生活中,既要让孩子远离危险,同时又要让孩子知道并且看见那些特别特别大的危险。只有这样,万一发生的时候,孩子才能大概率跑过死神。但是,不过度曝光,不代表我们就不该重视。相反,越是不宜过度曝光的新闻,家长越应该私下里重视。
我这句话是告诉第一种学习型家长的么?不是,我是想说给第二种XX家长的。因为,安全意识和感知危险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家长的言传身教太重要了。以后如果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大家觉得,哪种家长教出来的孩子,跑赢死神的概率更高?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我希望大家都可以认认真真看完,并且,再顺手点个【赞】或【在看】,以让更多的家长看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