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道德的背后,面向道德教育的未来——读闫旭蕾教授的《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

文化   2024-11-22 16:28   江苏  

来源:原文刊载于《中国德育》2024年第3期。

作者:章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向道德的背后,面向道德教育的未来

——读闫旭蕾教授的《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

▣  章乐


道德,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通常给人一种从天而降、从来如此的印象。事实上,只要我们回头眺望,就能够发现,从古至今关于“道德是什么”的回答已然几经转圜,甚至全然颠倒;只要我们转头四顾,就能够察觉中西南北关于“道德是什么”的回答从来不一而足,甚至冲突剧烈。


闫旭蕾教授在《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中创新性地转换了思考方式,暂时按下追问“道德是什么”,转向道德的背后,追问“道德为什么是”。该书贯彻以融通“社会脉络”与“思想脉络”的方式思考道德,将道德还原至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文化语境中,考察道德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内核。该书揭示了道德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充分阐释道德既是特定社会境遇建构的“产物”,也是社会境遇特征的构成因素这一基本观点,为研究者系统地了解和论证道德的社会建构提供一个思考抓手,为教育者充分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历史承担和社会责任、想象道德教育的未来路向提供一个支持性文本。


在人类生存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面对价值多元、文化多元以及中西方意识形态博弈的背景,如何祛除道德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和霸权主义,如何突破文化帝国主义,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道德秩序,需要明确道德建构之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需要厘清中西方道德传统形成的不同社会境遇,需要理解道德要求的正当性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需要以人类可持续发展来观照道德主张的合理性。


面对这些时代的要求,闫旭蕾教授的《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一书积极给予回应,将道德建构及其实践置于时代—社会发展的境遇中,以社会变革为节点,呈现道德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在阐述“个体”与“社会”、“实然”与“应然”、“理论”与“实践”、“内在”与“外在”的多重互应中,转向道德形成的背后,追索道德的起源,诠释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念及其实践的形成,剖析现代道德思想的来源及其存在的问题,论述我国当下主流价值观遭遇的挑战以及德育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与张力,探讨重构道德秩序与道德教育路向的可能。


《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一书充分发挥了多视角研究的优势,深化了我们对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理解。


其一,一个绵长而连续的历史视角:揭示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演化。该书客观、理性地铺叙道德是如何在人类漫长的文明演化、宏大的社会实践中从一个共同的原点萌芽、成长、最终分异为中西两大各具鲜明特色的社会系统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伦理思想,条分缕析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实践样态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国家地域中的形成与呈现。


其二,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社会视:分析现代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该书详实地阐释了在率先由西方开启的社会现代化变革中,自然科学、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传统道德的解构和对现代道德的建构,社会伦理范式由德性伦理转向规范伦理。


其三,一个富有现实关怀的实践视角:探索当代中国德育的困境与出路。在全球化、消费社会、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伦理型社会在西方价值思想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席卷下,面临萎缩、失序乃至崩塌的危机,既有的追求高尚的伦理道德传统无力应对市场经济的自利取向、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冲击,而新的伦理取向和道德共识尚未建立,致使社会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表现为盲从大众文化和道德平庸化。


面对中国德育实践的时代挑战,该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应对之策需要反思既有德育伦理基础的合理性,奠定处理德育张力的立足点;需要确立“后高尚”的道德旨向,回应重建社会秩序和心灵秩序的要求;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能力,包括“关系理性”和“道德想象力”两个方面,超越理性和情感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消解道德实践中的冲突。


《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道德教育论著,该书体现了四个“新”。


其一,视角新。突破伦理学、道德哲学、德育学与教育学等学科视野,将道德与德育置于社会发展的境遇中进行探讨,为转向道德与德育解构与建构的背后,诠释其与生产方式、社会治理、人心安置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探讨其面向未来的新可能提供社会学基础。


其二,方法新。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人类学、文化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汇通与融通起来,全方位、系统性考察政治、经济、文化与道德、德育之间的关系,勾勒道德与德育的谱系。


其三,内容新。通过聚合、汇通与融通相关研究,以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形态变迁为竖轴,以社会转型中价值序列的颠覆或重构为横轴,系统探讨了中西古今的道德建构历程以及现代道德与德育存在的问题。


其四,观念新。将道德视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将道德建构置于人的复数性与社会变迁的境遇中进行动态化与过程化探讨。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体现文化的厚重又富有思想的张力,既具有理论创见又具有实践价值的著作。



推荐阅读

《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

闫旭蕾  著
(点击图片选购本书)

《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依法治国与公共道德教育研究”(15JJD880010)资助。


道德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内核,是教育塑造个体心灵的核心、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取向与重构的表征。理解与践行道德,既关乎个体的生命状态与幸福指数,亦关乎社会安定与世界和平。


本书基于我国转型期德育所存在的困境与当今世界失序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针对时代发展所需道德素养,将道德建构及其实践置于时代—社会发展的境遇中,呈现道德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密切关联,突破道德即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思路框架,转向道德的背后,探讨道德的社会境遇、建构过程及其发展前景。


本书以道德建构为主题,以社会变革为节点,汲取道德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文化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个体”与“社会”、“实然”与“应然”、“理论”与“实践”、“内在”与“外在”的多重互应中,追索道德的起源,诠释我国古代与古希腊道德观念及其实践的形成,剖析现代道德思想的来源及其存在的问题,论述市场经济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德育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与张力,探讨激发道德自觉、再造传统伦理、重构道德秩序与德育的可能路径。




点击图片看精彩回顾
BREAK AWAY

理论与实践的深层联结——《社会境遇中的道德建构》读后感(张玲玲)



📚
本期图文
书评转载自《中国德育》2024年第3期
制作:袁坤
初审:晏娟 | 复审:徐晓 | 终审:张鹏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寓教于书,做书以忱,观书为乐,南师大出版社欢迎您来此遨游书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