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被撵后,她的衣服首饰真的是袭人让人送来的吗?
不是哦!
原文是这样的:宝玉听他方才的话,忙陪笑抚慰一时。晚间果密遣宋妈送去。
原文的主语根本不是袭人,而是贾宝玉。
贾宝玉害怕袭人再次去王夫人处告状,还要对怒火中的袭人陪笑抚慰。然后看着她们打点晴雯的衣物,再派人送过去。
很只不过袭人说,我已经把晴雯的衣物都打点好了,就等晚上没人送去。所以很多读者都被迷惑了而已。
但袭人说等于袭人做吗?
不等于吧!
真正上心,把晴雯衣物送过去的那个人,实际上是贾宝玉。
贾宝玉所谓将一切人稳住,要稳住的人里面就有袭人。
晴雯被撵走后,那个在怡红院里可以坦诚做自己的贾宝玉不见了。
他成了真正的假宝玉。
他也终于学会了对着身边人玩心眼,说假话。
所谓的“全当他们三个死了”也是说给袭人听的假话。
他对着袭人说,“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
以前死的那个,是金钏儿。
金钏儿死后,他偷偷跑出去祭奠,并且听林黛玉的话,在家置办了一个香炉,想起来就祭奠。
只不过袭人都不知道而已。
但黛玉知道。
黛玉知道他祭奠过金钏儿,所以这次祭奠晴雯,也是她陪伴。
很多人不理解林黛玉,觉得晴雯死了,你怎么还笑呢。
这就是看书没有看全乎,看得不细致了。
林黛玉的思想里,她认为,祭奠在乎心意。心诚,则天上的灵魂就能知道。不在乎行动上表现如何伤心。
更何况,林黛玉的思想更接近庄子。周庄周,蒙人,一称蒙庄。妻死,惠子吊之,周箕踞鼓盆而歌曰:堪叹浮世事,犹如开花谢。
不同于薛宝钗坚定儒家思想不问鬼神,宝、黛二人都认为人死后有灵知,可以感知到人世中亲人友人对她们的思念。
生,就一定是好事吗?
如果夫妻反目、母子离心、众叛亲离,虽然短暂得到过名利荣华却又瞬间成空,反而落得旁人笑话呢?
死,就一定是坏事吗?
如果仰不负于天俯不作于地,行事但求无愧于心。傲骨铮铮虽死犹荣。
若是如此,死便不是一件伤心事。
晴雯,她做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做到了任何事都无愧于心。
何况于宝玉黛玉来说,今日晴雯死,尚且有他二人亲身祭奠,默默追思。
它日林黛玉死,又有谁记得又有谁为她洒泪呢?
苟且偷生,是一种价值观。
取义成仁,是另一种价值观。
而林黛玉宁愿取后者弃前者。
晴雯如是,林黛玉亦如是。
贾宝玉说晴雯和杨贵妃、王昭君、孔子、岳飞、诸葛丞相类似,都可以因品格影响花之荣枯。引得袭人勃然而怒。
袭人认为晴雯不过一个丫鬟,算什么东西,算什么正经人,在怡红院的次序都不如我,她也配和这些大人物比?要比也得是我才配比。
袭人始终以地位以身份所谓世俗势利眼去评判他人。讽刺的是她最后却落入最卑贱的社会地位中,任由世人嘲笑玩弄,何尝不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