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广为流传的谣言,你不会还在信吧?

文摘   2024-10-30 17:02   北京  
三星堆是外星文明武大郎真实身高180+cm中国的木构古建一根钉子都不用……

除了这些,小编一搜又发现竟然还有几个谣言热度颇高,那就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辟谣之旅,一起找寻历史真相吧~



01 素纱襌衣被盗毁?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了两件震惊世人的素纱襌衣,一件是直裾式的,另一件是曲裾式的。它们薄如蝉翼,轻如烟雾,体现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或许有人会对它们的名字感到疑惑,纱衣很好理解,“襌”是什么意思?“襌,衣不重也。”那么这两件衣服究竟有多轻呢?前者49g,后者48g,相当于一枚小鸡蛋的重量。

左:直裾式素纱襌衣 右:曲裾式素纱襌衣

湖南省博物院藏

在今年7月以前,观众们在湖南省博物院见到的都是那件直裾式的素纱襌衣。为了纪念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湖南博物院推出了“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展出了总计200余件/套文物,其中就包括传说“已经被毁”的曲裾式素纱襌衣。

展览预告一出,很多网友都开始“质疑”:

“这件衣服不是说被盗、被毁了吗?”“是真品吗?还是复制品?‍‍‍”

网传谣言十分“细节”


关于素纱襌衣被盗的传闻小编也是从小听到大的,据说是在追缴过程中,嫌疑人为了销赃/掩罪还把衣服烧毁冲进了下水道。另外也有说是曲裾式素纱襌衣在追缴过程中被毁,直裾式素纱襌衣也是受到损坏追回后重新修复的。



对此,湖南博物院趁着本次展览进行了辟谣回应:



真相只有一个——1983年,一名青年潜入湖南博物院,盗走了一批文物,其中就包括直裾式素纱襌衣。被盗文物后来被人发现送回了博物馆,直裾式素纱襌衣保存情况较好,所以修复后便重新展出了,大家经常看到的就是它。

而曲裾式素纱襌衣因出土时就略有残破,故而一直收存在库房里被精心保管着。也就是说,辛追夫人的这件曲裾式素纱襌衣从未被盗。此次展览是曲裾式素纱襌衣自出土以来的首次亮相

曲裾式素纱襌衣展出现场图源:湖南博物院

正如@动脉影老师所形容的那样,亲眼看见才明白说它“轻若烟雾”丝毫没有夸张:“千年前蚕丝的光泽星星点点,如穿透云烟的点点阳光被千年后的我们有幸一窥……太不可思议了...…”


西汉 曲裾素纱襌衣 湖南省博物院藏

图源:动脉影



02 三星堆文明来自外太空?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大都“骨骼清奇”,如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太阳形器等不仅造型奇特、宏伟壮观,而且工艺精湛、令人惊叹,因此有不少网友怀疑三星堆是伪造的,或者与外星文明有关。


还有下图中所谓的三星堆发掘现场惊现形似“飞碟”的青铜器,更是让很多外行人认为“实锤了”,但其实这只是一张AI生成的网络梗图。


三星堆,只听名字都觉得很神秘。堆,在四川话中有人工垒建的意思,三星堆就可以理解为人工垒建的三座土台。它们位于东经104.2度,北纬31度上。其东北方向有一道形似弯月的台地,当地人就给这个景观起了“三星伴月”的雅称。

自其考古发掘以来,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但至今仍未发现文字的记载,大家只能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找到一些零星且充满神话色彩的信息,所以坊间就流传着诸多猜测与怀疑。

三星堆文物 图源:三星堆博物馆

尽管谜团重重,但大量考古实证都在告诉世人:以三星堆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悠久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文物的造型和风格也是古蜀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和外星文明没有半点关系。


03 中国古建不用钉子?



当你在参观国内的古建筑时,可能会常看到/听到类似这样的介绍:“这座建筑全部采用木结构/榫卯结构,没有使用一颗钉子”但其实稍微了解一些古建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图源:知乎@张博宏

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并非像谣传的那样一根钉子都不用,反而有很多要用钉子的地方。比如固定椽子需要用到椽钉,固定瓦片需要用到瓦钉……窗户、隔断、花罩等各种小木作装修构件也要用到很多钉子。

屋脊处的瓦片是泥巴粘连的,为了防止瓦片下滑,古代工匠会用钉子来固定。然而瓦钉外露一来不好看,二来容易生锈,于是就有了神兽造型的钉帽。屋檐前端(勾头)的圆形小帽也是钉帽,瓦钉就藏在这些钉帽里面。

故宫屋脊上的脊兽钉帽和屋檐上的圆形钉帽

除了实用功能以外,中国的古建中还有不少装饰性钉子,比如故宫宫门上的门钉,还有官式建筑里将博风板钉在檩条端头上、呈六边形分布的梅花钉。

故宫顺贞门门钉 图源:故宫博物院
图源:恭王府博物馆

《营造法式》第二十八卷《诸作用钉料例》中就有不同种类钉子的详细介绍,如角梁钉,飞子钉,大小连檐钉等等。


以后要是再遇到野生导游或营销号说什么“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大家可千万不要被忽悠了哦~


04 应县木塔不修是因为没钱?


我们都知道,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从1056年始建至今,历经了近一千年的风雨、地震、战争、不当维修,塔体早已扭曲变形倾斜亟待修缮。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应县木塔修缮就已经立项,但如何修缮却迟迟未定。难道真的像坊间传言所说是因为资金不够?No no no!

应县木塔正射影像 南立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2017年)



国家文物局曾在官方微信上刊发一篇长文《峻极神功,永镇金城——应县木塔保护回顾与前瞻》,文中详细介绍了应县木塔维修保护问题的背景,并透露这背后还有对于千年国宝修复的慎重与长远规划。

在2007年以前,应县木塔维修加固方案的反复,除开保护理念的差异外,主要原因还是应县木塔的结构和“病情”异常复杂,保护修缮难度极大,受限于学科发展水平,基础研究不足。

四层明层内槽内景(李鹰摄,2018年)图源:澎湃新闻

2014年,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又经过了图纸深化、试验性施工以及专家提议、现场暂停……从2017年以来,该方案的实施尚在不断优化调整。

应县木塔历史照片 图源:澎湃新闻

尽管应县木塔的修缮的确受地方财力的制约,但之所以仍未动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面对这样一个稀世珍宝、全国孤例,应县木塔的修缮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修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项目组的报告,当前应县木塔修缮的中期目标及主要工作(2030年前)是通过持续开展结构监测、残损构件现状修缮,优化防灾预案等,消除一定时期内木塔局部或整体坍塌风险,为达到远期目标(即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全面修缮)争取时间。

应县木塔一层正北面 “永镇金城”匾

图源:国家文物局


那就让我们为应县木塔祈祷吧,希望应县木塔益寿延年,永镇金城


05 武大郎是一米八九大高个?



提起武大郎,大家是会想起《水浒传》里那个卖烧饼的小个子?还是会想起《金瓶梅》里潘金莲的前夫呢?

在施耐庵的笔下,武大郎相貌丑陋,懦弱可欺,《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称其“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书中说到武家兄弟是清河县人,现实中的清河县也流传着许多与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等人物相关的故事。

坐落在清河县城武家那村的武植墓图源:中国网

1992年,位于清河县武松东街武家那村南的武植墓被人们挖开发现。墓中碑文写道:武公名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卒后归葬于清河县城东八里孔宋庄……。

这位明朝永乐年间的阳谷县县令不仅本人就叫武大郎,其妻子也和潘金莲同姓。这样的巧合让许多人开始认定:他就是《水浒传》里武大郎的原型!根据墓中的骨殖可知,这位武大郎身高足足有一米八九,于是“武大郎其实是个身高180+cm大帅哥”的谣言就这么传开了。

清 佚名 金瓶梅插图 局部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真相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且不说《水浒传》成书时间是在元末,施耐庵更是在洪武三年就已去世,书中也从未提及武大郎名为“植”。而且有研究表示,武松杀嫂的故事可能取材于元代杂剧家李文蔚的《燕青博鱼》。

尽管当地也流传着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但《清河县志》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首次修志以来,先后经历了7次重修,都没有关于武潘的任何记载。直到新编《清河县志》时,他们二人的故事才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被收录。



这些谣言流传的太久、太广,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和不甚严谨的古装剧也会给我们留下错误的“印象”。这就需要我们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去辨别和认识真正的历史,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拒绝断章取义,拒绝以讹传讹。

你还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谣言?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参考资料:国家文物局《峻极神工,永镇金城——应县木塔保护回顾与前瞻》新华社《别让“病歪歪”的应县木塔在议而不决中倒掉》艺旅文化《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谣言!清河县人民政府《武松文化与金瓶梅文化》


东方出版社
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时代新知。一起读书,看更广阔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