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我讲述!

时事   2024-12-12 20:23   江苏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每一位走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年轻人

都有自己的答案

是声声不息的接力讲述

是日复一日的志愿服务

是寒来暑往的排队等候……

把民族的苦难铭刻于心,

把和平的愿望付诸于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策划:

《走进纪念馆的年轻人》


“在我身后,是登记在册的部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00后”美国女孩阿曼达的解说温柔坚定、汉语标准,她目前在南京大学攻读中文专业。

紫金草国际志愿者阿曼达(左)获颁活动纪念牌,右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的女儿阮红燕

担任紫金草国际志愿者期间,阿曼达还参加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徒步活动”,用脚步感知历史。“回到家乡后,我将把在南京的所见所闻、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传播给更多人。”

“大家好,我是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志愿者姜哈娜。这里是南京利济巷慰安所的旧址,前面看到的雕像是根据怀孕的‘慰安妇’图片来制作的……”

紫金草国际志愿者姜哈娜

纪念馆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95后”韩国女孩姜哈娜曾在这里担任讲解员,现在就读于复旦大学的她,正以“国际博物馆志愿者管理的难点与解决路径”为题,探寻如何以国际之声更好讲述历史记忆。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雕像

姜哈娜回忆,曾有一位韩国老师在听了她的讲解后哭了,抱着她说“谢谢”。“我觉得她不应该谢我,我只是历史的讲述者,这样大家才能知道,多年前在他们所站立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身边的同学也受到我的影响,成为了志愿者。”

还有来自东帝汶的艾萨克、伊朗的尼雅、埃及的法易……生活中,他们是从遥远国度来到南京学习、生活的年轻人;穿上紫色马甲,他们是紫金草国际志愿者。

2008年,纪念馆有了第一位日本志愿者黑田薰。而现在,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位紫金草国际志愿者,用自己的特长和语言,通过志愿讲解、翻译史料、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固这段人类共同的记忆。

今年清明前后,东南大学东帝汶留学生艾萨克发挥自己建筑设计专业优势,与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专业的同学们合力创作雕版画。一笔一划间,一座座代表性的建筑沉淀着一代代人关于这段悲痛历史的记忆。

紫金草国际志愿者艾萨克

“他们是非遗专业的学生,而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艺术上的共鸣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相约春暖花开之时,播种下寓意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紫金草。”艾萨克说。

凝望历史,幸存者夏淑琴、约翰·马吉、魏特琳……一个个写满历史的名字向这群年轻人走来。

2021年12月13号,东南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董戴维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日志《1937-2021,夏淑琴与马吉两个家族的命运与共》。在他看来,走进一段历史最好的方式,便是走近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人。

董戴维:“Hello, my little teacher.”
李玉瀚:“Hello.”
董戴维:“你还记得上次你跟我讲过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吗?”
李玉瀚:“是的,我是从太婆那里了解到的,1937年太婆的家人惨遭迫害,这成为我们整个家族的惨痛记忆。”

与夏淑琴曾外孙李玉瀚的对话,始终盘旋于董戴维心头。董戴维说,1937年,约翰·马吉拍下夏淑琴多名家人遇害后的影像,由此勾连起两个家族的故事;2017年,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追寻祖父足迹拍摄现在的南京,马吉家族与夏淑琴家族的故事开启新的篇章。

紫金草国际志愿者董戴维的社交账号背景曾设置为纪念馆和平广场

“马吉家族与夏淑琴家族一起经历了动荡的1937年,同时正在共享南京当下的美好与安宁。他们家族中更年轻的一辈将共同传承这段记忆,携手建设国际和平大家庭。”

今年9月21号,第24个国际和平日,董戴维再次穿上紫色马甲,走进纪念馆,和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共同演绎歌曲《Mercy(感同身受)》,希望通过歌声,让世界各地的青年一代都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感同身受”。

从一馆到一城,从一城到世界,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加入,构筑起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世界记忆。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刘正则
部分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江苏新闻广播
FM93.7江苏新闻广播:传播资讯,传承文明,传扬正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