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2024年第5期目录
学术
2024-09-30 10:38
甘肃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
小编语:
《中原文化研究》2024年第5期新鲜出炉啦!现将目录奉上,若您有感兴趣的文章,欢迎您
文末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
,
小编会第一时间将文章发送给您,愿对您的研究有所助益。
目 录
·文明探源·
论文字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冯 时/5
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互动
徐 峰/15
·思想文化·
陈荣捷、萧萐父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
杨国荣/23
中国恩德文化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
杨春时/30
·中国早期书写·
《春秋》的“早期书写”特征与中国史学精神
赵敏俐/39
青铜器铭文所见“自我书写”现象论析
姚苏杰/51
·中原论坛·
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
王子今/63
天圆地方时空观及其“取象”逻辑
李 川/72
·宋文化研究·
试论北宋熙宁年间东南诸路的增设新县现象
陈晓珊/79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围城效应”的文学书写
蔡 燕/88
·文献研究·
论清华简《畏天用身》中的墨学精神
刘成群 段乐千/98
再论孔子的“述而不作”与“温故而知新”
李 凯/105
·当代文化·
品牌短视频传播中的情绪驱动与文化认同感构建
魏宝涛/115
微短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探析
姬亚楠/123
文章摘要及关键词如下
论文字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冯 时
摘 要:原始文字的宗教性质是由文字起源于人神沟通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一事实意味着文字不仅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更是文明的产物。人类的交流并不足以使古人必须创造文字,况且由象形方法所创造的文字多属名词,而由名词堆砌的书面语形式极为混乱,是不可能用于记录语言的。这种原始文字的书面语特征,至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仍见其孑遗。当然,服务于人神交流的文字只能源于象形,这体现了宗教文字的普遍特征。文献中古人的文字起源观、象形文字的创制目的、眼目通神的意义、朱书文字的性质以及敬字传统等,都显示出早期文字的宗教性特点。当文字逐渐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功能之后,文字走向
世俗化
的进程就开始了,从服务于人神的沟通,转而逐渐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传统六书造字法之下的指事字与会意字逐渐注重表音,以及在这种重视语音倾向影响下最终出现的形声文字,都体现了文字从宗教性向世俗性的转变。
关键词:文字;宗教;象形;朱书;敬字传统
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互动——以玉人头像为中心
徐 峰
摘 要: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传统很可能有着北方影响,玉人头像中的若干细节,包括“尖顶帽”、纹面、发型等特征辅证着这种北方影响。后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的族属不是华夏族,而是北方早期游牧人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现有的不少考古资料表明石峁文化受到了游牧文化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有石峁遗址这一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最大的城址,也是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作为中介,后石家河文化传统中间接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渗入是完全可能的。后石家河文化中外来文化因素应该是多元的,来自北方草原的文化因素值得重视。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峁文化的诸多相似,一方面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远距离文化互动,另一方面也为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寻找到了北方来源。
关键词:后石家河文化;玉人头像;石峁文化;文化互动
陈荣捷、萧萐父与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
杨国荣
摘 要:陈荣捷与萧萐父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不同的学术背景,但又有相近的学术旨趣。陈荣捷不仅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的传播与介绍方面有不可忽视的贡献,而且对中国哲学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如形而上学、认识论、宗教信仰,以及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家哲学,且在以上问题的考察中,都作出了引人瞩目的建树。萧萐父既在宏观层面主编了《中国哲学史》,对儒释道三家以及中国哲学的整体领域,都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又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些具体论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王夫之等历史人物作了独到的研究,由此取得的成果,在中国哲学的研究和教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在晚明思想以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研究方面,萧萐父也作了创造性的研究。他指出,从晚明开始,中国思想界已出现具有启蒙意义的观点,这种现象表明,中国现代化有一种内生性的动力。以“照着说”和“接着说”的交融为进路,中国哲学研究需要统一历史的视野与理论的思维,加强中西哲学之间的沟通和比较,以及关注社会之源与思想之流的关系。
关键词:陈荣捷;萧萐父;中国哲学
中国恩德文化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
杨春时
摘 要:中国文化是恩德文化,就是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后宗法皇权士绅社会形成的早期阶段,也是恩德文化的发生、建构阶段。在这个阶段,宗法封建贵族社会向后宗法皇权士绅社会转化,君主、士阶层与家族三种势力的关系,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君主的主导性还不突出,士有相对独立性,家族也有相对独立性,而君主要依靠士阶层,国家也要依靠家族,因此恩德文化的建构就强调施恩与报恩的平衡、爱与控制的平衡,以及私恩与公义的平衡等。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传统社会的中期阶段,也是恩德文化的确立、稳固阶段。这个阶段的君主、家族、士之间基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恩德文化也相对稳固,施恩方对报恩方的控制虽然有所增强,但也受到了限制;同时私恩与公义的矛盾已经显现,但没有发生明显对抗。宋、元、明、清是后期的后宗法皇权士绅社会,其恩德文化的平衡被打破,施恩与报恩关系偏向报恩责任,控制性得到强化。此时的恩德文化也发生了私恩与公义的冲突,私恩被限制,公义压倒了私恩,从而在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和家国关系中向公、义、理和国倾斜。
关键词:中国文化;恩德;历史趋势
《春秋》的“早期书写”特征与中国史学精神
赵敏俐
摘 要:作为中国现存传世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虽然仅有2万余字,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辑录了春秋时期242年的历史大事,但是因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内容,被列入儒家“六经”。它以“元年,春,王正月”为开头的大纲式书写,包含了自三代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意识。《春秋》简明扼要的书写形式,包含着中华民族从早期书写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写作经验,在长久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高度的思想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它那“笔则笔,削则削”的书写原则和文字技巧,蕴含了丰富的《春秋》大义,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史学精神。
关键词:《春秋》;编年体;大一统;早期书写;史学精神
青铜器铭文所见“自我书写”现象论析——兼谈“对扬”“埶”“施”等词之义
姚苏杰
摘 要:“自我书写”是指文本对自身及其创作过程进行叙述的现象,在铭文中可分为“自我指称”与“自书作铭”两类。通过铭文“自我指称”之例,可知当时观念中存在三种不同的“铭”,分别指向全篇铭文、祈祝单元、部分警句。通过“自书作铭”之例,可见时人对铭文功能的认知,并可辨析与作铭相关的一系列词语,有“对”“ ”“由”“扬”“光”“埶(设)”“施”等,而常见的“对扬”一语亦是制作铭文以显扬功勋之意,并非对答、称扬等礼仪动作。青铜器铭文中的“自我书写”对研究铭文观念、叙事手段的发展以及后世铭体的演化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青铜器铭文;自我书写;自我指称;自书作铭;对扬
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
王子今
摘 要:蜀道在中国古代交通格局中有重要的地位。蜀道的开通对于克服秦岭、巴山阻障,实现南北早期文明的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文明生成的初期,蜀道成为交通开发史中的特例。上古时期关中与巴蜀这两个“天府”由蜀道连通,也为统一的秦帝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而秦帝国出现于世界东方,改变了全球史的格局。蜀道成为战国、秦及西汉“大关中”出现的基础,而“大关中”即所谓“山西”“关西”,曾经是世界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蜀道联系秦汉行政中枢咸阳-长安与西南地方,继续延伸,则有“西夷西”国际道路的开拓,形成“西南丝绸之路”以及通过“枸酱”之路与南海丝路起点番禺、徐闻、合浦的连通。而汉简所见敦煌“之蜀”道路,也可以理解为西北丝绸之路的支线。由此也实现了丝绸之路河西路段与蜀道交通系统的曲折关联。蜀道研究因而也应当被作为对世界文明进程显示出重要意义的丝绸之路史考察的主题之一。
关键词:蜀道;关中;巴蜀;丝绸之路
天圆地方时空观及其“取象”逻辑
李 川
摘 要:立象为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词语之一。“象”是天人相参、王道政治的核心观念,六经皆可包括于象之中。不惟如此,我国战国时期的文学深于比兴,盖因其深于取象之故。由此说来,取象观实乃华夏文化的根本思维方式。“天圆地方”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宇宙观之一,是我国古代关于天地形状的一种认识,是中国古人宇宙论的基本观念。天圆地方观念以及其附属的四象二十八宿、分野观等乃是其取象观选择的必然结果。基于取象观发展出来的,是华夏先民独特的时空观,这套时空观又影响了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看待万物的眼光与现代科学时空观有所不同。
关键词:天圆地方;取象;时空
试论北宋熙宁年间东南诸路的增设新县现象
陈晓珊
摘 要:王安石变法期间,北方的河北、河东、永兴军等路为节省地方行政成本,裁撤了大量县,而东南各路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后来陈瓘指称王安石对北方和南方采取双重标准,即主张在北方大量撤县的同时,却在南方析置新县。经过考察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东南各路的新设县数量很少。而自五代宋初以来,东南各路却多有新设县。北宋在东南各路增设新县,一方面是平定南方各政权后,在新纳土地上调整行政区;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地方事务增多所致。王安石的判断实际反映了当时东南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和地方事务急剧增加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历史政区地理;王安石变法;东南地区;析置新县;县域经济
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围城效应”的文学书写
蔡 燕
摘 要:唐宋城市转型进程中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分化促使生活于两大空间的人们在生存发展的价值判断、取舍基础上,出现了城乡“围城效应”,促成了城乡空间双向奔赴的文学书写。由乡向城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学而优入城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流动、富而入城与入城而富的商业性流动、村民入城的生活性空间位移,由城向乡奔赴的文学书写包括文人归田梦的精神性奔赴、衣锦还乡的炫耀性奔赴、归园田居的生活性和精神性双重奔赴。唐宋城市转型释放了城市发展的活力,使得城市在物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乡村的优越性渐趋加强。城乡关系逐渐失衡也带来城乡“围城效应”的失衡,文学书写中相应地隐含了对城乡文化差异的认同。所以,城乡“围城效应”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双向奔赴,更是城乡在政治地位、经济方式、文化功能等深层次博弈的反映。
关键词:唐宋城市转型;城乡关系;“围城效应”;文学书写
论清华简《畏天用身》中的墨学精神
刘成群 段乐千
摘 要:学界一般认为清华简《畏天用身》与荀学、黄老之学相关联,但深入研究,可发现《畏天用身》中的天人关系具有“命由身定”的特点。与儒家天命观的宿命意味不同,墨学的天人关系表现出人义统天的倾向,《畏天用身》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倾向应该源出于墨学。宋钘、尹文之学作为墨学与黄老之学的混合,具有尊“心”的特点;《畏天用身》同样尊“心”,并混合黄老,上达墨,下启荀,作为典型案例展示了墨学精神向战国时代各家学派的渗透与融会。
关键词:清华简;墨学;黄老之学;荀学
再论孔子的“述而不作”与“温故而知新”——以中国早期文明中的文本与口传为视角
李 凯
摘 要:后人对孔子形成了创新与守旧的不同认识,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维世界:“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分别针对文献整理和口头诠释展开。“述而不作”是孔子向老子学习史官“主书主法”的专业技能,其中不需要太多个人意志。孔子按照教化旨趣,把王官之学的单篇文本填充到“六艺”的框架中。孔子“温故而知新”获得的“新得”,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口头层面,其评论中有大量“论、议、辩”的成分,促进了“语”类文献的繁荣。孔子时代的典章制度文本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口头表达的“新得”是补充。汉代文本系统产生的古文经和口传系统产生的今文经的争端,可归因于孔子“述而不作”和“温故而知新”的命题,以及周代“文”与“献”之间的辩证矛盾。
关键词:孔子;述而不作;温故而知新;文本;口传
品牌短视频传播中的情绪驱动与文化认同感构建
魏宝涛
摘 要:品牌短视频传播中的情绪驱动与文化认同感构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新媒体文化现象。其中情绪化视频片段和颗粒化情节的处理方法成为品牌短视频渲染情绪和情绪驱动的主要手段之一。情绪驱动主要诉诸情感共鸣强化、故事叙述方式创新、视觉与听觉协同、情感表达多样、用户互动性增强、内容传播广泛等层面。在详细梳理情绪驱动和文化认同感概念属性的基础上,能够看到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感的多维生成元素,主要包含视觉和听觉元素、故事情节、音乐、色彩、文化融合元素等。消费者情感关联与文化认同感强化关联密切,其中情绪驱动的内容创作源自情感关联,也同时推进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与强化。情绪驱动与文化认同感构建的内在理路主要体现在:情绪驱动的连锁反应、文化认同感的说服效应、情绪驱动对文化认同感的激发与影响、情绪驱动促进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感对情绪的反作用、情绪驱动与文化认同感的互动循环。
关键词:品牌短视频;情绪驱动;文化认同感;新媒体文化传播
微短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探析
姬亚楠
摘 要:微短剧是网络影视与短视频深度融合的产物,微短剧市场的繁荣,为“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微短剧在时长短、节奏快、爆点密的影视化表达中,基于空间转喻的方式,将现实场景延伸至故事空间,使现实与虚拟交织在一起,营建情感氛围,通过“视觉空间”“情感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多效联动唤醒受众的文化记忆,在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中,激发受众打卡微短剧中所呈现的旅游地的欲望。“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处于探索阶段,要多方参与共建实现价值叠加:要不断加强微短剧创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与文旅产业跨界深度融合;要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要不断拓宽文旅类微短剧传播渠道,深化微短剧赋能文旅的能力;要结合地域文化优势,科技赋能提升文旅品牌价值。
关键词:“微短剧+文旅”;文化记忆;融合发展;文旅品牌;价值叠加
历史学研究通讯
历史学研究通讯:第一时间分享历史学资讯,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主要致力于推送关于中国史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资讯、研究动态、人文地理、逸闻趣事等。
最新文章
前所未见!清华简,又有重大发现!
毕业论文终于有救了/毕业论文辅导/硕士毕业论文辅导/博士毕业论文辅导/课题发表论文
新四军百岁老战士、著名指挥家曹鹏档案资料入藏上海市档案馆
2025年历史学考研真题汇总发布!
《历史评论》2024年第5期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任天水市副市长
新书 | 《典籍中的河南》(赓续华夏文脉,耀启豫地之光)
预告|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4年第12期目录
“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第四届山东大学中国史研究生学术论坛征稿启事
预告 | “早期經學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學術工作坊
会议议程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创办五周年研讨会
征稿函 | 地方社会的现代转型:第六届华北区域史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李良玉:写了几十年文章,C刊论文只有55篇上下,比较那些每年发30来篇C刊的“江”中大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黄道炫 | 近代中国人的洗浴史
座谈预告丨明史研究的轨迹和展望
讲座 | 陈伟:书于竹木:简牍文化及其载述的国家信史
会议预告 | 1949年以前的中美跨国史:援助、合作、渗透、纠缠与扩张
黄道炫 | 近代中国人的洗浴史
收稿148篇,70篇入选 | 纪念古田会议95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公告
征文启事丨文明互鉴与东西会通:第二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校友会成立
李良玉:“《博士论文札记》座谈会”答谢词
阎步克老师退休前的最后一课:“你们的到场让我感到非常快乐”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届春季中共党史党建学青年博士(后)论坛征文启事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稿约
方志远:历史研究的六把钥匙
赵世瑜主编《北大史学》第27辑目录
孙中山与《实业计划》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
「学人」专访王奇生 | “打入”国民党内部3
预告丨 秦汉时代的地方行政与基层治理
预告 |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清代荒政与财政研究再出发 ——《清代田赋积欠与国家财政治理》新书研讨会
《苏区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近代史研究》发表论文
新书|《诞生1949——共和国孕育的十个月》(一部有温度 有深度 有力度的共和国创建史)
预告 | 盛差偲:国民党情报机构的史料价值与研究
CSSCI《中国经济史评论》(总第25辑)目录
预告| 北外历史学院博士论文答辩通知
重磅新书: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增订本)》
史学博三,毕业论文写不出来,焦虑中,怕延毕!
新书 | 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再版
金冲及先生图书资料捐赠暨“20世纪中国史资料专藏室”成立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
马敏:中国近代史研究所40年传承与创新
预告丨李伯重:明清商業信息傳播方式的創新
重磅发布 | 第一届澄海历史政治学研究奖评选结果公告
预告|《李伯重文集》(四卷)新书首发式
张生:革命要钱:皖南事变前后新四军供给的转型与实践
第二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暨“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史学视野的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纪要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