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优秀者的墓志铭
有忧郁症的人,通常会有一个心智模式:他觉得自己不是俗人。
所以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有忧郁症的人都极其优秀。像张国荣、李玟,他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领域都有极其高的要求。
这样的心智模式一方面造就了他们的优秀,另一方面也令到他们在“获得快乐的能力”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大概在我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年组第一名的同学居然因为数学没有拿到满分而抱头痛哭,我当时觉得他很矫情。
后来我理解了,本质上他们就是那么优秀,对于自己普通的优秀都不能接受。于是,自然而然的到某一个阶段就会出现抑郁症。
庸俗是庸俗者的通行证
刨除生理因素以外,这种心智模式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大的启发——优秀是优秀者的墓志铭,庸俗是庸俗者的通行证。
有些时候我们要学会某种程度上的「俗」,与这个世界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接受自己不完美,抱残守缺,这可能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心法,尤其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
当今社会,世界格局动荡,在自媒体发展之下,人们在自媒体平台上一会儿看到搞笑视频,一会儿又看到很多大V来告诉你通缩怎么样了,中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的博弈如何了,经济将来又会如何了,老龄化又会如何,搞得甚是焦虑。
有一次我去华为碰到任老板,向他请教一些问题,都是当前宏观的大问题。任老板看着我说:“梁冬,你就是一个吃盒饭的人,你操什么国务院的心?”瞬间给我浇了一盆冷水。
待我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够在这个世界自处呢?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话题直接对应了另外一个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用得好草药,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那些伟大医生的体质
小梁不是一个好医生,花了很多年学医,因为天资愚钝,加上不专注、不努力,始终不成大器。但由于工作的原因,认识很多伟大的医生。我发现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我们称之为「修道型中医人格」的体质。
这种体质其实是一种心智模式,可以帮助一个人全身藏身,化身物外,并且能够用药如神。
在我们讲草药之前,请允许小梁来讲讲我对这件事情的观察。
小梁的启蒙中医老师是邓铁涛邓老。说起来惭愧,我连做他徒孙的资格都不足,但种种命运的机缘得以拜邓老为师。
邓老在活到一百多岁的时候,仍然有一种很奇怪的好奇感。
每次逢年过节我们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就像小孩子一样,去听我们讲世界上发生的故事。但当身边的人建议他去做点什么的时候,他他又嘿嘿一笑,好像这些事情与他无关。
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智模式呢?有一次我读到了陶弘景的故事,让我明白原来这些是一脉相承的。
△邓铁涛邓老
在中国,文人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像庄子、陶渊明、陶弘景、孙思邈等等,这一些老神仙一样的活着。
这是一种什么生命状态呢?第一,活得很长;第二,不能很胖;第三,门生众多;第四,与这个世界非常紧密的拥抱,但又保持着一种远远的距离。
陶弘景的三重境界
陶弘景是梁武帝时期的一个大V,梁武帝邀请他做官,他就不做。而且历史上记载他被邀请很多次,每次他都拒绝。
梁武帝经常送礼品给他,听说他眼睛不太好,就专门送他一种特制的不伤眼睛的蜡烛。每一次陶弘景回信的时候,梁武帝都很高兴的认真阅读,甚至要洗澡净身之后才拆开信封来读信。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投身于职场的人物。曾经帮当时的军阀写战斗檄文,写得非常好。只可惜年轻的时候跟错了人,他所跟随的这个人被砍了。
他写檄文,骂敌人骂得非常狠,按道理说也应该被砍。但因为写得太好,以至于后来上位的国君认为陶弘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希望他继续做官,甚至让他做太子师(皇帝的老师)。
他做了二十年之后,觉得没什么前途,有一天就挂身而去。
陶弘景曾经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这首诗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和大家分享过,我曾以为是钱穆先生写的,后来才知道是陶弘景原创。
这首诗有四句: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大概的意思是说:我现在退守于山林之间,什么都没有,只有山岭上的白云,白云在蓝天之上,画面极其的透亮、干净。这个云和天可以愉悦我,这就是我所有拥有的财富了。但是我却无法把这个财富送给你。
境界一
退身江湖庙堂之外
这首诗背后代表了三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
一个真正的生命达人,学医学道的人,他必须要有一种退身于江湖庙堂之外的勇气与能力,这是一种自保。
现在很多人都想更紧密地与他人链接,与时代链接,但这个时代过度的信息化了,信息鸿沟已经变成了信息噪音。当我们在上网的时候,当我们在和他人攀比生活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在伤害我们内在生命的资粮。
与人的过度链接,会导致我们产生过多的贪、嗔、痴。无论在中医,还是在现代科学看来,「贪嗔痴」都是一种毒素。因为当我们在内心撑起了「贪嗔痴」的时候,相关的荷尔蒙、激素就在进行分泌,但又无法得到释放。
这些分泌出来的东西去了哪呢?它们又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身体以及意识里留存呢?
尽管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于我所见,这一些都是在伤害我们的生命资粮。
境界二
多与天沟通,少与人纠缠
第一层含义是退开半步,我们称之为叫「格局之外」。第二个能力则是“岭上多白云”,这是一种和自然的连接力。
吴伯凡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做人,要多与天沟通,少与人纠缠。其实说的也是一样的事情,表面上看是一种怡情怡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风骨和趣味。
但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经常与大自然的事物联系,你自然而然心里面是和自然在一起。
自然是长久伟大的,所以你就可以与这些自然更长久、更伟大的在一起。
自然相对稳定,尤其是美好的自然事物,蓝天、白云、青山,所以你的内在是没有亏欠感的。白云和青山并不觉得给了你什么,所以你也无需还它什么。
人世间最大的苦莫过于「人情之债」,有些时候人家不给你,你又很伤心,又很想要;人家给了你又觉得自己不配,思考要怎么还,甚至自己还想着要不要还上利息。
这还不一定是指物质,它有时候有感情,于是就产生了“配不配”“应不应该得”的纠结之心,这叫「患得患失」。
既担心得不到又担心失去——本质上来说,这又是一种毒素。
境界三
我不欠谁的,谁也不欠我的
第三个层面:不堪持赠君。
这些快乐我有,但是我却无法给你,所以我也就释然了,我也不需要给你什么。
这三个东西表面上看好像和本草梁品无关,但又却实实在在的勾勒出了一种人格。
这种人格就是:我不欠谁的,谁也不欠我的。我和这个世界更多的关系是:我与大自然的连接。
而这种连接力,其实代表了一种不会被污浊恶世伤害的退守力或旁观力。
从《庄子》里讲,中国人一直有一种这样的理想人格在。
曾经有人问过小梁:“你有没有想过最美好的老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想来想去,想到我认识的种种老人家。
一些商人,如果他不再能够去赚钱了,或者因为赚钱之后害怕对自己的财富所牵累,其实是过得很辛苦,除非你能超然世外。
还有一些官员,如果不能够从官场适时退出,也是很伤心的。
还有各种职业的人士,其实到了老年的时候,都活得不像年轻的时候眼里有光。
只有老中医、老道士,他们越活得老越值钱、越珍贵,也越有自尊,越来越多的人不请自来会来拜访他,他还要拒绝。
一个人,如果当他开始立下了这样一个老年景象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会倒推,现在我应该做什么。
为什么小梁会讲这样一种修道人的心智模式与人格呢?
因为当你真正开始拥有这样的格局和气象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发现自己能读得懂草木。
这个能力很有意思,它是一种人本来与生俱来有的,但是后来忘记的能力。
升维身心、智慧生命,关注 👇
关注生命通识,免费领
价值299元《梁冬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