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我院2023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员蔡畅霞、王韬,凭借作品《为什么你每天都那么累?》(指导老师:基础部军事心理学教研室周喻、韩雨森)荣获“2024年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大赛”心理科普作品二等奖。本期推文将分享团队成员蔡畅霞的创作心得及心路历程。
首先,人们意识到情绪劳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觉醒。很多人可能并未察觉,自己在家庭、社交场合甚至是面对陌生人时所展现的笑容、耐心和理解背后,是一系列精心控制情绪的结果。情绪劳动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很少得到应有的认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们才能够更加珍视这些看似寻常实则重要的情感投入,同时更加理解和支持那些在服务行业中努力工作的人员,促使社会对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开放地交流情感经历和个人感受,减少因误解和忽视而导致的心理隔阂。
那么,什么场景会存在情绪劳动?这个主题能抓住大众需求吗?
在工作场景中,航空公司乘务员在面对乘客的各种要求甚至不当行为时,必须保持微笑和耐心,即使内心感到疲惫或受挫,也要持续表现出专业的态度和服务热情。这种持续的情感管理即是典型的情绪劳动,再如医护、教师、心理行业工作者等。
在社交场合中,即便内心并不想参加,但为了避免让朋友失望,仍出席并表现得感兴趣、有活力,这也是一种情绪劳动。
在家庭中,孩子哭闹不止时,父母即使自身已经极度疲惫,仍需保持冷静和耐心,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给予孩子安慰和支持。情侣或夫妻间,一方需要在另一方遭遇困难或情绪低落时扮演倾听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尽管自己也可能有烦恼,但选择设身处地理解和关心对方,这体现了情绪劳动的重要性和挑战。
作者:蔡畅霞
总 编:董丁丁
主 编:李明亮
责任编辑:王旭东
执行编辑:陈佳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