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民健康福祉,奋力建设健康英德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政务   2024-10-07 18:49   广东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英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系列报道,展现英德各行各业、各领域的巨大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英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领域的讲话精神和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健康英德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谋发展:健康英德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

2012年,英德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有关医改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求生存”、“谋发展”、“促提升”三个阶段,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站完成标准化建设、“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本医疗服务更加优质便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015年,英德市在全省58个县级市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中排在第5位。


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


2017年,英德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位列第6名,英德市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城市。


2019年被评为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19年度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先进县”。


2019和2020年连续两年收到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的感谢信肯定英德医改工作,荣获“2019年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提名奖”,


2021年,英德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22年,英德市被正式确认为“广东省健康县(市、区)”,医共体建设达到国家要求的紧密标准。


2023年,英德市确定为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英德市作为国家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地区,探索建立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英德经验”,并荣获广东卫生监督“工作创新奖”。




自2015年省卫健委开始公布县域内住院率后,英德市就从2015年的83.8%跃升到2023年的90.7%,全省排名第6(2024年上半年县域内住院率91%,全省排名第6),并且2019—2023年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在全省57个县(市)中稳居前10名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创建国家中医药先进单位、医养结合服务建设、计生协会等工作多次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英德市医改典型做法被省卫健委编入《广东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的创新举措》,同时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英德:做好“共”字文章》、《凝心聚力  实干笃行  构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共建、共管、共享”!广东英德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达国标》等英德经验文章多次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刊发


强弱项: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日益提升

十八大以来,英德市致力于提高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医院等级创建2011年以前,英德市仅有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浛洸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标准。经过12年的努力,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甲综合医院,市中医院创建为三级中医医院(正在创建三甲中医医院),英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东华镇中心卫生院)和浛洸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为二甲综合医院,英德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甲妇幼保健院。强化重点专科建设市中医院椎间盘病科达到全国农村特色专科水平,市中医院椎间盘病科、脑病科、治未病科、肛肠科、骨伤科达到省重点(特色)专科水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骨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市中医院妇科、肺病科、针灸科、心病科,东华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科达到市级重点(特色)专科水平。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市人民医院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东华镇中心卫生院、浛洸镇中心卫生院、九龙镇卫生院、英城街道卫生院、大湾镇卫生院、英红镇卫生院、黄花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另有12家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广东省三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市中医院通过省级专家评审的防治卒中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产前诊断中心。市中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广东基层版胸痛中心。九龙镇卫生院、大湾镇卫生院、连江口镇卫生院通过省级胸痛救治单元验收。黎溪镇卫生院、水边镇卫生院、沙口镇卫生院、英城街道卫生院4家卫生院通过省级胸痛救治单元现场评审。强化龙头带动市人民医院在医共体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凸显。目前,市人民医院是清远首家县级三甲综合医院,DRG能力指数及18个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在全省57个县级人民医院中排第6名,在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为B+级;在全国参与排名的1414家三级综合医院中位列564名,排名跃升了263名。


补短板: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

十八大以来,英德市积极主动争取中央、省级和市级资金支持,加大政府性债券资金争取力度,先后投入20亿元用于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医疗业务用房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其中,市人民医院完成了外科大楼、内儿科大楼、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和肿瘤防治中心大楼建设,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东华镇中心卫生院)和沙口镇卫生院完成异地新建,横石水镇卫生院完成原地新建,另外19间乡镇卫生院完成综合业务楼、门诊楼、住院楼等项目。2016年英德市率先完成256个行政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另外投入3676万元完成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ICU升级改造,全市医疗救治能力提质扩容;投入2229万元完成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检测能力;投入3441万元推进医养结合项目硬件设施。县域医疗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不断提升。


筑网底: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60间,其中三甲综合医院1间、三级中医医院1间、二甲妇幼保健院1间、慢性病防治医院1间、监狱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乡镇卫生院25间(其中东华和浛洸中心卫生院为二甲综合医院,九龙卫生院为二级综合医院),急救站14间,民营医院5间,村(居)卫生站 460间,门诊部、诊所(医务室)150余间,每个乡镇都有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都有标准化卫生站,基本形成“15分钟就医圈”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完善医疗体系。将全市医疗服务划分为英中、英东、英西3个片区,每个片区有1家二甲以上医院作为次中心医院。通过做大做强牵头医院、做实次中心医院、做活一般卫生院、做稳村卫生站,成功构建起“县—片区—镇—村”四级医共体运行体系,形成了当地群众30分钟可享受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医疗服务圈。



联合共建,提升基层诊疗水平。推进医共体牵头医院市人民医院、次中心医院与一般卫生院共建联合门诊、联合病房,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进一步提高基层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高标准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同时依托信息平台,在市人民医院建立医学检验、消毒供应、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等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并在英中、英东、英西片区次中心医院设立分中心,采取“基层开单、基层收费、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和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薄弱的问题,促进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建队伍: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十八大以来,英德市卫健局多措并举加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采用“县招县管镇用”“镇聘村用”、医疗机构自主招聘和简化紧缺人才引进程序、放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落地英德。通过实行“编制池”管理,统筹安排基层医务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合理流动,编制和岗位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调剂使用。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岗位津贴。根据分类分档的原则发放,有效破解边远山区“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



目前,英德市卫生技术人员占比超90%,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0%,中级职称人员占30%,形成了以高级人才为引领,中级人才为骨干,初级人才为基础的卫生人才梯队。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占49%,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公立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25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从业人员6066人,比2011年3408人增加了2387人,增幅达78%。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655人(93.22%),硕士研究生41人,大学本科3361人,大专及以下1839人,本科及以上占60.2%;卫生专业系列高级职称587人,正高级职称88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6%),副高级职称499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8.8%),中级职称1673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29.6%)。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6.53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31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3.09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4.28人。


填空白:“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日渐成型

大力推进医养服务体系建设每年政府出资131万元为全市60岁以上老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保障老年人健康安全。投入3441万元推进白沙、英红、黎溪、西牛,浛洸、横石塘、东华、英城、望埠、黄花等镇街卫生院医养结合项目,建设650张医养结合床位,有效填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空白。经过多年探索,逐渐探索出“医养同办”、“医养协办”、“医养合办”三种模式。“医养同办”模式白沙、英红、黎溪镇等9间卫生院均按照医养建设要求,改造医院内富余场所,调配相对独立区域设置医养床位,改造建设医养结合床位580张,升级改造为集医疗护理、老年康复、养老护理、长者康体、临终关怀等为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医养协办”模式英德市大站镇卫生院与大站福利中心(“公建民营”型,约有514张床位规模)签订协议联合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为入住大站福利中心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急转诊等医疗卫生服务。“医养合办”模式。一为公建公营西牛镇卫生院托管镇敬老院改造为医养结合中心,打造“一院两区医养融合发展”服务样板。整合优化属地医疗卫生机构与敬老院资源,形成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借助养老院独立的环境空间优势,依托医疗技术力量,促进“一院两区医养融合发展”。二为公建民营在英西敬老院内设置英德建臻医院,为敬老院460张床位老年人提供“医+养”服务。


加快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家庭负担,实现幼有所托,推动全市人口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开展托育服务共有47家,已备案21家,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2229个托位,每千人口拥有2.40个托位。2024年新增托位500多个,新增备案7家;为已备案托育办理“托育无忧”赠险工作,已办理11家,待出险单4家,其余3家机构正在办理中。


促提升:中医药传承稳步推进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英德市中医院治未病服务评级为AAAA;重点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不断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在25家卫生院设置了中医馆,全市357间村卫生站均能提供中医服务,覆盖率为100%


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已完成“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即:针灸科、治未病科两个中医特色专科和一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加强治未病、康复、骨伤、脑病、急诊科、呼吸科建设,推动学科间交叉融合,确保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市中医院的治未病科、肛肠科建设成为“十三五”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心病科、妇科及护理学科申报广东省“十四五”中医重点专科


推进医共体中药制剂中心建设。以市中医院为依托,筹建英德医共体中药制剂中心。市中医院获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的中药制剂(院内使用)共18个,其中注册品种15个,备案品种3个,覆盖了骨外科系统、内科系统、妇科系统等临床专科用药,在保障临床用药、提升医疗质量及科研、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有10个品种已恢复生产,其中丹丽心脉胶囊、元丹通脉胶囊、杏桑咳嗽合剂、银菊痔疮洗剂、术蓉益康合剂等在临床长期使用、疗效确切,深得广大患者群众的认可。


栉风沐雨秉初心,砥砺奋进续华章。英德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各项要求,不断提升全市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



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英德市卫健局

编辑:刘灏

审:侯灵


英德发布
英德市人民政府最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