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雪丨与家人一起做这些事,养生事半功倍!

文摘   2024-11-22 17:30   江苏  

今日迎来小雪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此时天气已经渐渐寒冷,但也还未到严冬漫天飞雪时,所以称为小雪。

此时节,伴随着冷空气入侵,我国多地呈现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初冬景象。进入“小雪”节气后,气温会越来越低,直接表现是气温逐步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小雪有三候


古人认为,小雪节气可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意思是说:小雪节气之后五日,就不能看到彩虹;再五日,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又五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是个降水类节气。俗话说,节到小雪天下雪,小雪时节不耕地。小雪期间,田里的农活已经不多了,人们就修补农具,做好牲畜的御寒保暖工作,为来年开春做准备。

不过,这时天气还不算太冷,早晚上了冻,中午还能耕,有的农人就继续给小麦浇水,做好小麦越冬工作。

小雪的相关习俗大多与吃有关。这也好理解,因为马上就要进入食物匮乏的冬季,因此必须做好越冬准备。

小雪前后,我国北方已经开始降雪,但南方地区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冷空气入侵,还较为暖和。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此节气期间还是明显的深秋气候,秋风瑟瑟,日夜温差较大,人们开始穿上长袖衣服或添加外套。

小雪养生,应注重以下几点:

起居防寒



冬季正是睡懒觉的好时候。冬季白昼时间缩短,天亮得晚,加上天气寒冷,大家就更眷恋温暖的被窝了。


婴幼儿以及正处于成长黄金期的青少年,应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更有利于来年春季“抽条发枝”;对于劳累的上班族来说,尤其是“996”人群,要使白天精力充沛,工作高效,充足深度的睡眠也是必不可少;对于老年人群来讲,空闲时间多,更可以早卧晚起,以更好地养精蓄锐。


从立冬到小雪,自然界气候的寒冷刺激逐渐增多、增强,及时有效地增添衣物对于健康尤为重要。


但穿衣的多少要因人而定,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阳气不如年轻人充盛,就需要及早增添衣物以御寒、保暖护阳。但对于婴幼儿来说,日常活动多,新陈代谢旺盛,如因衣物增添过多使全身汗出,毛孔常开泄,反而更易感寒而得病。



护头暖足



小雪节气,由于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巾。“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所有阳经汇集的地方,不能轻易受风寒。另外,头部与人体热平衡关系很大,人体内的热量常从头部大量向外蒸发。人们只穿衣服不戴帽子,打个比方,就好比是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热量会从头部流失。

小雪节气之后,天气日渐寒冷,此后出门一定要注意带好帽子,保护阳气。


而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是最易受寒邪侵袭的肢体,脚步也是穴位极其丰富的地方。每晚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底穴位,或者抽空做做暖脚操,增加腰腿部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冻伤,并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注重饮食疗法


冬令进补能使通过饮食摄入的营养物质、能量更好地储存于体内,食补是最好的选择。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到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对于体质虚弱的人群来说,也可以通过药补的方式,达到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在我国,冬令进补已成习俗。这是因为冬天气温低,人体代谢相应下降,精气物质封藏,服用补药补品,有利于吸收储存,对身体健康最为有利。然而,每个人体质不同、年龄各异,食补药膳有宜忌。


食补药膳有宜忌

体质平和、阴阳平调、营养状况较好的人群在冬季保持正常的均衡饮食即可,无需特殊补养。


对于体质虚弱、易疲劳、自觉精力不足、易感冒、反复生病、怕冷、大病久病术后等人群,可以通过食补、药膳等方式,以达到增强抵抗力、改善体质的目的。


相反,急性疾病大发作、发热、感染性疾病感染未控制期间,即使是冬季也不适宜进补,要以清淡饮食为宜。


避食生冷护脾阳

生冷果蔬大多性寒,长期大量食用易损伤脾胃之气。尤其在立冬之后,即使是健康人也要少吃寒凉的食物,体质偏弱或平素脾胃功能较差的人群尽量不吃生冷果蔬之品。


明朝皇甫中的《明医指掌》记载:“虚弱人,口食生冷寒凉之物,手足厥冷,脐腹绞痛,脉脱或迟。”素体虚弱的人忌服慎服生冷寒凉,也是护阳避寒的重点。


多食热粥


小雪过后,可以多吃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等;降血脂的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如腰果、山药、栗子、核桃等。


食物烹调可多采用炖食,这样营养流失较少;多食热粥有益健康,如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黑色食物补肾防感冒


预防感冒是贯穿冬季养生的主题,而多吃黑色食物不仅能迅速补充热量、防感冒,还能滋补肝肾、清泻内火、保养肌肤。如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的作用;黑豆、黑米、黑枣、黑木耳等,也都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少动护阳


动则养阳,静则养阴。冬日主闭藏,主张少动、少出汗,可以通过日常的家务活动或太极拳、步行、慢跑等运动方式使肢体微温、经脉畅通,从而达到护阳的目的。


平时室内空调或暖气温度过高、高强度运动、桑拿热疗等因素导致的大汗都属于耗伤阳气的做法,不利于冬日肾精之闭藏,应尽量避免。





养精蓄锐少房事


《黄帝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所藏的精气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原始物质,冬季最有利于补充和恢复,应减少消耗,节欲保精。




调畅情志



小雪节气中,天气总是阴冷晦暗,大自然气压偏低。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变化、阴晴雨雪,对人体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秋冬季节日照时间减少,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的状态,甚者容易诱发精神抑郁,出现悲观、烦躁、失眠、厌世等消极症状。


晒晒太阳心里更阳光


清代名医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说:“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立冬之后,在阳光最强烈的正午时间,以身体背面沐浴阳光,可以达到强壮人体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有利于扶助脏腑正气,抵御外邪。


晦暗天气更要捉住太阳出来之时多晒太阳,中医也认为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以改善冬日自然界“阴盛阳虚”的状态。


多吃叶酸食物防抑郁


小雪之后,进入抑郁多发的季节,应常食菠菜、猕猴桃、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

全麦面包、粗面粉制品、谷物、酵母及水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


户外活动身心皆愉悦


冬季最好的运动健身时间最好是中午前后,因为此时的室外温度和人体自身温度都比较适合,人体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比较充沛,容易进入运动的状态。


而运动的方式可选择运动量别过大、强度适中的运动。打八段锦就是非常适合秋冬保健的养生操。常练八段锦可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具有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


芳香食物开窍又醒神


如喝玫瑰花茶、桂花茶、茉莉花茶等,在水果方面选香蕉、菠萝这些香味浓郁的水果,这也符合中医芳香可开窍醒神的理论。


同时,吃复合性碳水化合物能改善心情,效果虽慢但更合乎健康。


琴棋书画怡情兼养性


单就听音乐而言,可增添生活中的乐趣,缓解紧张情绪,故清代医学家吴尚有言:“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盛于服药者也。


中医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古乐中的“角、徵、宫、商、羽”五音,当人们出现情绪问题时也可用五行五音的相关理论进行音乐治疗。


如被烦恼困扰,出现抑郁易怒等肝气郁结症状时,应多听“角”调式乐曲,代表曲如《胡笳十八拍》,欣赏此类曲目有利于平调旺盛的肝气,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如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欠佳,容易出现心慌、胸闷、烦躁等心火偏旺的症状时,应多听“徵”调式乐曲,代表曲如《紫竹调》,此类曲目活泼轻松,对调理心气有较好的作用。


音乐可以洗涤心灵,调畅气机,在聆听中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有助于心脉通畅、情绪舒展。




冬季养肾事半功倍

1
养肾固精,按揉太溪

冬天是藏精固精的好时机,应季养护肾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肾,有一个既有效又简捷的方法--揉按太溪穴。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每天坚持按揉刺激,能够调动生命的原动力,气血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


方法:用手指按揉,一次按30下,力度以有酸痛感即可。揉按最佳时间在每晚9点。


2
养护肾气,艾灸命门

小雪节气的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人的手脚冰凉、感冒咳嗽、容易腹泻等许多寒邪留存身体引发的症状。

趁现在做做艾灸,养肾御寒,防止寒邪伤阳,是我们在冬天里保护身体的必备功课。

命门穴,为督脉的穴位,「命」,人之根本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故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

命门内含有真阳,五脏六腑以及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都由它激发和主持,因而称之为「命门火」或「命火」。对于四肢乏力、手脚冰凉、男士肾虚女士宫寒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通过命门保健时,可以采用隔姜灸。

定位: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操作:

1、在命门穴上放一个姜片,将艾柱置于姜片之上;

2、点燃艾柱的顶端,待其自然燃尽,连同姜片一起拿走就可以了。

姜具有祛风、解表、和胃、温经止痛的功效,将新鲜姜和艾灸结合起来运用到命门穴上,大大提高了温补肾阳,温经通络的作用。

2
口舌生疮,按揉内庭

小雪时节气温骤然下降,身体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温会增加体内的产热,从而抵御寒冷。再加上天气寒冷,我们可能会吃火锅或者进补一些温热的食疗。

众多因素叠加则会让身体产生内火,蕴积于胃,而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更加重了积热,胃中的积热顺着经脉的循行向上蔓延,使血络受伤,产生口舌生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腔溃疡。

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有很明显的症状,溃疡处出现红肿,疼痛异常,溃疡部位较多,布满口腔,人会觉得口渴,大便也干燥难排,小便黄。

对付这样的口腔溃疡,推荐大家按揉内庭穴。

门内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本穴犹在门庭之内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处,而在头脑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经络将人体各部分联络成为了一个整体,内庭属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从头面一直下行到足趾末端,就将头面与脚趾联系起来了,疏通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能够起到降胃火、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

定位:位于足背部,第二和第三脚趾结合部上方赤白肉际处。

操作:手指按压穴位,力度以有强烈酸胀感为度,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穴持续3~5分钟。每天1次。

求分享
求收藏
求在看
求点赞

来源 :广东中医药、人民日报等

图片 :千库网

责编 :阿兰若


致亲爱的善友们,很多人反馈看不到文章推送,因为公众号推送规则调整了。为了避免错过您日常关注的嘉言善语,请一定要“星标”《苏州弘化社》公众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文章推送哦!看图指示,不要错过!

苏州弘化社
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