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讨论登上热搜: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盲人?
仔细想想的确是如此,虽然盲道不少,但从小到大几乎没见真的有盲人在上面走过。电线杆、大树等障碍物常横亘在盲道中间不说,自行车、摩托车也爱占位专用道路,反给盲人平添不少危险。
被占用的盲道
生活中也很难见到残障人士。
提起残障,往往想起的都是天桥等地,他们不是裸露着残肢铺大字报求助就是泪流满面地乞讨,苦痛困难。以致于让我们认为,残障人士是很小众的群体,离健全人的日常生活十分遥远。
可来到新加坡后却发现:残障人士咋这么多啊??
新加坡残障人士好多!——这或许是不少初来乍到的人共有的想法。人行道、斑马路、公交车、地铁、商场、公园……无论你是上班路上还是周末外出游玩,都会在这些地方看到残障人士的身影。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乘残疾人电动车,更神奇的是,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独自一人外出,而非陪护带领。看看数据,便发现并不是新加坡残障人士太多,而是新加坡的无障碍设施实在贴心,让他们拥有了可以更便捷生活、平等地融入社会的机会。放心出门然后安全回家,这是新加坡想给本地残障人士打造的世界。为了做到这点,公共场所、交通设施、景点、体育设施等建设与改造都越发彰显无障碍包容性理念,很多地方还为此留出了专用空间。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新加坡无处不在的无障碍设施。离开家去最近的交通设施,不会遇到任何下不去的台阶,斜坡通道到处都是。公交公司还会给司机们培训,如果有轮椅等在公交站台,司机须先放下板子帮助残障人士上车坐稳,才能打开前门让其他乘客上车。车上有专门的轮椅固定位,位置后方设计软垫以缓冲,把手上安装了轮椅人士下车铃(下图可见一上一下俩按钮)。
面向过道的可折叠把手可根据乘客的需要手动展开和收起,到站时,司机也同样要放下铁板帮助其安全下车。grab也有同样的培训服务,给残障人士更丰富的出行选择。
从家到公共交通的路上,不仅有很多彰显温度的长坡道,顶上还有善良的遮雨(阳)棚,以免突如其来的暴雨;每个地铁站,都设有无障碍通道,顺着坡道就可到达直升电梯;等待红灯的时间太长,可以按下按钮缩短红灯等待时间;过马路时,还可以先打残障人士的卡,以延长绿灯时间不慌不忙过马路;想在外吃饭也没问题,没固定板凳的桌刚好能放下轮椅;
想上厕所,可以去专门的卫生间,不仅宽敞明亮,还有各种手扶设施;看不清楚价格,有放大器,放大了依然看不清,还可以按按钮求助工作人员;地下车库有残障人士专用停车位,普通轿车乱停放会被锁轮甚至罚款;经常电动助行车代步本地居民李先生说:“我已经使用助行车超过两年,平时从蔡厝港到义顺看望孙子,全程乘坐地铁转巴士都没问题。”
便于残障人士出行的的坡道、盲道、护栏、直梯……遍布新加坡各个区域。如何让他们更健康、平等生活,是新加坡一直在思考,并努力做出改善的事情。就在去年,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又投入3900万新元(近2亿人民币),计划继续改造公共设施的台阶、照明等,考虑到老龄化社会的越发明显,还增加残障人士与老年人在公共区域的作为与空间。当然,一直以人性化著名的新加坡不会只做到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程度。残障人士的娱乐需求、成长需求、健身需求、工作需求……都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对有体障的孩童,新加坡设有无障碍游乐园,让这些群体的孩子们也有机会感受丰富多彩的童年。
自从首个无障碍游乐场在三巴旺建成后,新加坡又前前后后建立在碧山、宏茂桥、城市广场、淡滨尼等等全岛各区域建立了很多个这样的游乐场,让更多体障孩子体验游乐设施。有家长说:“儿子最喜欢有可供轮椅使用者玩耍的秋千和旋转盘,摆荡和旋转的滋味,会让他兴奋地欢呼。”如今有更多这类设施,特殊需求孩子不必过着与主流社会隔离的生活;一般孩子也可增进对特殊需求孩童的了解。想要工作,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提供一站式信息和转介服务,和系统化职业培训及就业配对服务,鼓励企业招聘残障人士,政府还会给雇佣残障人士为员工的企业提供额外补助。“刚开始,我确实害怕找不到工作。上了课后,因为学会了这些数字技能而变得自信,对找工作也有自信了。”一名接受课程的学习者这样说道。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有每年一度的THE PURPLE PARADE——“紫色行动”,是新加坡最大的支持残疾人融入社会和庆祝残疾人能力的运动。宣读“紫色誓约”,承诺打造包容社会,新加坡的领导团队也会参加。李显龙说:“新加坡将接纳并认可每个人的不同之处,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并为残障人士提供公平的机会,让他们不论在日常生活、终身学习、工作和社会参与方面,都有公平的机会。”有一句话说,“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要看它能否平等对待弱势群体”。我们认为的“新加坡残障人士很多”,其实是因为官方对他们的特别关注,让他们能够走出家门,如普通人一样正常、平等地活着。对残障人士来说,独立生活关系到"尊严" ,能不依赖他人靠自己独立生活、工作可以带给他们极大的生活信心,新加坡花大力气做的,正是为了让他们拾起那份“尊严”,拾起对自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