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到长辈说一句话:“打你的时候,妈老汉儿比你更心痛!”
可能我们90后在成长过程中,不少人都体会过“打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这种概念,有了这句话,似乎父母的打骂行为就披上了一层无奈和名为责任感的外衣:
不是我想打你,是你的错我才打你,我打你的时候我比你还难受。
好像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甚至是一种爱的表现。可如果仔细想想,父母在打孩子时,他们真的“痛”吗?还是只是在用力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
01
随着溪溪长大,我逐渐体会到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的“挫败感”:当孩子不听话、不配合,或者屡次犯错你怎么讲都不听的时候,一方面希望她能听话、遵守规则,一方面发现她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维并不会什么都听大人的,哪怕你说的是“对的”。
这时候烦躁吗?烦躁的。
这时候无力吗?无力的。
这时候能因为这些情绪就向孩子输出靠打骂来“立威”吗?我认为不行。
父母的这份“心痛”,其实更多是因为愤怒、失控感而造成的情绪不稳定又没有发泄通道。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打孩子是为了“教育”,可是在打的瞬间,你真的是想着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在试图通过暴力来终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并用这样的发泄方式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这里面掺杂了复杂的心理:一种对孩子“管教失控”的焦虑,一种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甚至是一种对社会或生活压力的投射。
阿德勒说过,父母在打骂孩子时,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无力和挫败,而孩子无法反抗的打骂,会让父母通过“权力控制”来弥补自己的无力感:
“看吧,我打你,你敢还嘴吗?你敢还手吗?”
“哭?还哭?再哭我打得更凶!”
通过打骂,本来处于无力位置上的父母迅速恢复了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找回那种失控感的平衡。但这种情绪化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除了加剧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没有别的积极意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打骂更多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情绪需求,而非所谓的“打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
02
溪溪从开始吃辅食起,几乎就没有主动好好吃饭的意识,饿也不怕哄也没用批评也看不出明显的疗效。
但我能感受到,她对不好好吃饭“挨骂”这件事,是有记忆甚至“应激”的。
很多时候,我会努力提醒自己克制住这样的情绪发泄,不把这样的情绪投射到她的身上,老实说,真的挺难的。特别是当你本来很忙碌本来就焦头烂额的时刻,能坚持对孩子有耐心简直太难做到了。
工作与家庭、个人的发展、未来的生活……大多数成年人都有诸如此类的压力。在我们父母的年代,孩子的“不听话”常常成为父母宣泄情绪的出口,每家都打孩子,倒显得打孩子骂孩子控制孩子并非一件异常的事。
但实际上,这些打孩子的理由,其实都是为自己的攻击欲望找寻借口。
我又在想,“打孩子”或许是父母面对个人和社会压力的无声求救,在物质不充实的年代,他们无法将自己的愤怒或焦虑发泄在工作上,社会也不容许他们随意表达不满,而家庭则是唯一的“安全区”,孩子则成为了这一情绪投射的唯一对象。
打骂孩子,可能在短暂的时间里确实会产生愧疚,但另一方面由此而生的对家庭的控制权,又弥补了他们对生活的“愤怒”。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说的其实还有非常非常多,下次再继续聊吧。
或许当我们意识到“打孩子不应该被赋予为孩子好的噱头”,代际暴力也会于此终结吧,希望可以是这样的。
希望我们都能不滥用自己身为家长的“权威”。
-------
9月最后一天,马上就迎来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了。
最近的时间过得好快,随着即将来临的流年1,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迎接新的篇章,想法很多,想要做的事情也特别多,又提醒自己现阶段不要太执着,放慢脚步稳稳来会更好,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