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俾你听丨香港这样的特色旧楼,你见过吗?

财富   2024-08-20 18:27   中国香港  


香港很多建筑物是城市地标,盛载着时代记忆。


唐楼(俗称“骑楼”)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兴盛于19世纪中后期的中式风格民宅,由华南地区商人兴建,曾一度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流行。


唐楼楼层不多,也没有电梯,有别于摩登西式“洋楼”。


19世纪50年代,在太平山街一带,逐渐兴起了一座座唐楼。


从此,唐楼便成了香港都市景观的一部分。


(图源:香港旅发局




唐楼“失宠”


香港最早期建成的唐楼现所剩无几,已成城市中的珍贵遗迹。


其中一幢距中环街市不远,位于威灵顿街120号,于1884年落成,是香港现有最早的唐楼之一,2017年被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威灵顿街120号。(图源:维基百科)


这一带近年陆续重新发展,但这座古老的唐楼却已免于被清拆的命运。


在上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运用钢筋混凝土建楼,湾仔石水渠街的多幢唐楼就是如此建成。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将唐楼点缀得更为典雅。


其后的几十年里,唐楼建得越来越高,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更高大的建筑兴起,它们便开始“失宠”。


然而,在过去十年里,香港涌现出了愈来愈多的保育项目,致力于保护、修善这些建筑瑰宝,让它们重新获得关注。




旧楼活化 成打卡热点


事实上,香港在保留历史建筑花了不少心血,有不少成功活化旧楼的例子。


如位于湾仔庄士敦道的和昌大押,建筑群由4幢楼房组成,其4个阳台是相连及打通的长廊。


位于湾仔庄士敦道的和昌大押


该楼宇始建于1888年,历史悠久。


和昌大押曾被改建为衣物店、雀鸟店、照相馆。


2002年获批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直至2008年完成活化工程,改为餐厅酒吧,成为游客来湾仔的打卡热点。




湾仔蓝屋建筑群


同样是湾仔知名历史建筑的蓝屋,位于石水渠街72A,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曾为“华佗庙”。



上世纪50年代成为黄飞鸿徒弟林世荣侄子林祖的武馆,上世纪60年代则是林祖儿子林镇显的医馆。


其后该处被活化成湾仔民间生活馆(香港故事博物馆),同时亦是一个艺术空间,可以举办不同的文艺活动。


蓝屋附近还有不少色彩斑斓的特色唐楼建筑,统一以颜色命名——红屋,橙屋,黄屋,蓝屋,粉屋……它们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湾仔色彩斑斓的特色唐楼建筑


香港著名的湾仔“蓝屋建筑群”就此诞生




“618上海街”华丽转身


还有位于九龙旺角一排由14幢百年唐楼建筑群组成──“618上海街”,街道号码由600至626号,非常具历史气息,4幢为战后住宅楼房,10幢为战前商业楼宇。这里的唐楼群有13条麻石柱,昔日的浮雕书法依然可见。


上海街600至626号有14幢唐楼。(图源:香港市区重建局)


唐楼底下以前有多种商店,包括米铺、杂货、中药、佛像店等。


如今这14幢唐楼已华丽转身,被活化成文创空间,也是喜爱古旧建筑旅客必到之处。


旺角太子道西190-220号还有16幢战前唐楼,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楼群以装饰艺术风格建造。建筑楼底高,阳台宽敞并设有室内厕所,比一般唐楼好,有“摩登”住宅的美誉。


太子道西190-220号有16幢战前唐楼。(图源:香港旅发局)


现时唐楼群已被活化,有着檐廊和竹形栏杆等装饰。地铺进驻了多家园艺店,琳琅满目的花卉植物令整条街道洋溢愉悦的氛围。




最美唐楼“雷生春”


上世纪30年代,最美的唐楼在九龙,是位于太子道西和荔枝角道119号的“雷生春”,始建于1931年。


“雷生春”始建于1931年。(图源:香港旅发局)


建筑的外部有线条优美的弧型扶手围栏,全部经过精心翻修后恢复旧观,并改为一所中医药中心。


距“雷生春”不远的旺角花墟内,也有一排建于上世纪30年代、洋溢新艺术风格的唐楼经过维修活化,展现新面貌。


而战后兴建的唐楼,不但外貌更为流线型,而且更实用,是当时的典型特色。


香港有很多地方仍有不少这种战后兴建的唐楼,例如大坑一带的狭窄街道上就有多幢紧贴在一起的唐楼,提醒行人和居民,这里原是一条渔村。




因一部电影免遭清拆的唐楼


在上环的永利街,就是一个受保护的唐楼区。该街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一度面临清拆重建。


(图源:香港市区重建局


2010年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就在这里取景,电影上映后,唤起观众对保育旧建筑的关注,这几幢唐楼也因此得以保留,免遭清拆。


而在同样位于上环的西街,一栋建于战前的唐楼更得到了艺术化的升级。


来自葡萄牙的街头艺术家Vhils(原名Alexandre Farto,以将切·格瓦拉的脸雕刻在建筑外墙上闻名),刻画了一幅引人注目的巨型肖像。


(图源:香港旅发局)


在创作过程中,Vhils将外墙上的沧桑斑迹巧妙地融入肖像,整幅作品在展现唐楼悠久历史的同时,还与上面的传统砖瓦屋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全港仅存的弧形转角唐楼之一


深水埗青山道301及303号为香港硕果仅存的弧形转角唐楼之一,建于1933年,于2019年被评为二级历史建筑,但此前业主计划清拆重建。


青山道301及303号唐楼


该幢唐楼街道交界的外墙为圆角设计,整幢楼宇向街部分有6枝柱梁支撑露台,而露台仍保留特色栏杆,同时窗框是沿用旧式设计。


楼宇沿用唐楼“下铺上居”的特色,地铺是24小时营业的“洪庆海鲜烧腊饭店”,而楼上现已分间为㓥房。


2022年2月该幢唐楼因路边有杂物起火,大量浓烟攻上唐楼,扑熄后近发祥街外墙及栏杆均被熏黑。大厦及后于同年4月复修完毕,但整栋楼仍然空置中。


唐楼于2022年4月复修。


该幢唐楼连同青山道291及293号唐楼,此前计划改建为22层楼高的住宅大楼。


目前发展商正与政府部门研究保育方案等细节,希望可以保留上述历史建筑部分。



深水埗旧楼密集


深水埗的旧楼群里,保存着一些楼高三四层的战前唐楼。


元州街75号,是一幢屹立90年的米黄色唐楼。大门上方挂着紫红木牌匾,“医道惠民”四字,盛载了大半世纪以来,黄道益中医世家三代扎根深水埗,在本地研制活络油、赠医保育的故事。 


元州街75号。


去年2月,香港市建局宣布即将展开“深水埗地区规划研究”,目标范围正是密集旧楼群,当局称范围内有1800幢大厦。


据知,区内至少有820幢楼龄达50年的旧楼,而战前唐楼则有24幢,占全港四分一,最早兴建于上世纪20年代。


有学者说,战前唐楼又称“骑楼”,起源于香港、建筑风格更传至内地,但随市区发展被大量拆除,仅余约100幢分布零散。


有研究发现,过去20年,深水埗拆了45项历史建筑,22项涉市建局重建工程。


大型重建不可避免,这些最古老的香港建筑,也将重获新生。


来源:香港商报网、香港旅局、香港市区重建局

编辑:佐一

封面:杨亮

校对:金霞

监制:雨杉

部分图源自网络


(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香港商报APP)


维港风云
来自香港,全球视野。每日18时为您准时推送当日重要资讯、深度解读、揭秘趣闻,更多精彩文章请点下端功能菜单。香港商报1952年创刊,是颇具影响的国际财经报纸,获评香港“最受欢迎十大中文报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