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解放日报:东西贯通318,看上海电气能源装备转型的大国之道

科技   2024-10-04 18:01   黑龙江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解放日报社启动“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主题采访活动,近百位青年采编人员分赴全国16个省区、近60个县市,在219、318、228、312、109、310、215、104等代表性国道沿线深入寻访。


9月30日,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特刊发表了题为《东西贯通318,看上海电气能源装备转型的大国之道》的报道,详细讲述了上海电气聚焦关键技术和重大需求、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求索之路



以下是报道原文


西藏日喀则,日照充足。在桑珠孜区,一片占地1646亩的园区被光伏板覆盖,从这里发出的电一年可达到1亿千瓦时,如果换算成火电,约等于3.06万吨标准煤。这是上海电气参与的西藏朗明桑珠孜区12.5兆瓦/100兆瓦时光储综合示范储能项目。


上海电气从中国东部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走来,西藏日喀则位于高远屋脊,祖国的最西侧。连接起两地的是一条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公路——318国道。


同样与新中国共成长的“ 中国工业摇篮”企业,上海电气在318 国道附近的布局星罗棋布。这些新旧交替的能源项目,承载和记录了中国能源“向绿而行”的转型发展之路,也见证了上海电气聚焦关键技术和重大需求、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求索之路。






大国布局


318国道,又称沪聂线,起点为上海市黄浦区,恰好是上海电气的总部所在地。自上海出发,上海电气在318国道上的项目数不胜数,最为闻名的或许当属浙江嘉兴的秦山核电站。

△老一辈核电人为秦山核电站一期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秦山核电站开创了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发电的先河。1970年,为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老一辈核电人开始对核电技术进行探索,开展了大量的关键技术攻关和经验总结,研发周期耗时十余载。


彼时中国在核电机组研发技术并不发达,秦山核电站一期主要装备的研发制造的重任落到了上海电气肩上。在一期工程装备中,核岛部分的堆内构件由上海第一机床厂制造,磁力提升式控制棒驱动机构由先锋电机厂制造,蒸汽发生器和稳压器由上海锅炉厂制造;常规岛部分的汽轮机和汽水分离器由上海汽轮机厂制造,发电机由上海电机厂制造,冷凝器由上海电站辅机厂制造。


经过电气人的开拓进取,努力钻研,秦山核电站一期于1991 年建成投入运行,1995年正式通过国家工程验收,使中国实现了核电“零的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同时,一期工程满功率发电后,秦山核电站每年可向华东电网(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输送核电15 亿千瓦时,极大地缓解了华东地区电力资源紧张情况。


2016 年,秦山核电站一期已安全运行25年,接近其30年的设计寿命,核电站增容改造工作提上日程。上海电气承接了秦山核电1号机组改造项目,主要包括汽轮机组通流部分更新改造、汽轮发电机更新改造EPC、1号高压加热器更换改造、汽轮发电机组润滑油系统冷油器更新改造等,再次冲在了核电站增容改造技术探索的第一线。


改造后的秦山核电一期1 号机组也是国内首台核电增容改造机组。经过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增容改造工作消除设备存在的问题、安全隐患和风险,满足机组运行许可证延续工作的要求,确保秦山核电1号机组在运行到原设计寿命30 年后,除DEH 和RTC 系统外,更新设备及部件(不包括易损件、消耗品)的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40年。


从秦山核电站起步,上海电气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核电设备制造产业链最完备的集团企业。截至2023年,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已累计交付200余台套核电关键主设备,技术涵盖二代及二代加、三代压水堆(包括“华龙一号”、国和一号、AP1000 及CAP1000、EPR等),四代核电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钍基熔盐堆等),可控核聚变主力系统核心装备技术及大科学装置制造技术等,覆盖国内已有的核电技术路线,助力中国核电技术走向国际领先。

服务国家战略是上海电气品牌发展的初心。从秦山核电站机组到华龙一号机组,上海电气打造了诸多国内首台乃至世界首台,当前也正承担着先进核电、重型燃气轮机、大型船用曲轴等众多国家战略任务,致力于填补重大装备关键部件空白。





高端制造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了对电力的需求。尤其是318国道起点的长三角地区,电力需求尤其庞大,保障华东地区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煤电在中国的电力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作中国电力的“压舱石”,在电力系统中起着保供托底的作用。而在这一领域,百万机组象征着国内煤电领域的最先进水平,由于能源利用率高、效率高、技术含量高,被誉为中国煤电上的“王冠”。


△浙江玉环发电厂


2003年,上海电气一举获得我国首个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华能玉环电厂4×100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主设备供货合同(其中一期2台机组提供机电成套设备,二期2 台机组提供机电辅设备)。该项目是国家“十五”863计划“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课题的依托工程和超超临界国产化示范项目。


2006年,我国首套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浙江玉环发电厂投运,成为我国首座装备国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的电厂。次年,玉环发电厂二期项目两台100万千瓦机组也相继投产。


电力专家指出,该项国家重点工程的节能、环保、节水先进技术代表了我国燃煤电厂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充当了开路先锋。


△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机组在江苏泰州电厂投产


此后,318国道沿线迎来了更多百万机组。2015年,由上海电气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机组在江苏泰州电厂投产。这一项目是国家燃煤发电示范项目,也是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采用二次再热技术,综合参数为投产时世界最高水平,发电效率高于47.9%,发电煤耗比国内常规百万机组平均水平每千瓦时低14克,并实现超低排放,代表了世界领先的燃煤发电技术。


2020年,世界首台二次再热1350兆瓦双轴机组坐落安徽平山电厂,由上海电气提供全套主机设备。这一项目也是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高低位分轴布置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于2016年获批国家“251”火电示范工程,同时获选为2024年发布的《电力行业重大技术装备及工程名录》。


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在汽轮机技术领域,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系列,涵盖湿冷、空冷、纯凝、抽汽、双机回热、二次再热等各类机型,并在此基础上,进汽参数不断提升,机组性能不断优化,长期在中电联火电机组能效对标竞赛最优机组中实现领先。截至2021年,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投产的百万机组已达100台,实现了2/3的市场占有率,走出了一条中国人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再到技术不断更迭换代的煤电技术发展道路。


当前,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在传统煤电技术领域,也通过产品升级换代,持续推进全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不断刷新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记录,在为用户不断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技术的自我革命和创新升级,巩固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擦亮了上海电气百万千瓦级煤电技术的金字招牌。






绿色转型


318国道继续向西部挺近,经四川盆地进入青藏高原,海拔逐渐升高,气候呈现出日照强、风速大的特点。但这样恶劣的环境,在电力人眼中,却是宝贵的资源。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面对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逐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结构转型。至2024 年上半年,全国发电装机达30.7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16.53亿千瓦,占比53.8%,首次超过煤电。


我国新能源发电迈上新台阶,但新能源运行与消纳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保障电网安全,储能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都会得到广泛的应用,需求空间广阔,多种储能路线进入发展快车道。


前文提到的西藏日喀则项目就是一则储能应用的经典案例。2020年,西藏朗明桑珠孜区50兆瓦/100兆瓦时光储综合示范储能项目落成并网,上海电气为该项目提供了从储能电池系统到实时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光储解决方案。通过将太阳能发电项目和储能项目的一体化实施,可以有效增强供电可靠性,平滑光能输出功率,减少弃风弃光,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经济效益。


△湖北应城全球首套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系列电机下线


2024年4月,落户于318国道沿线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储能电站采用了上海电气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系列化大容量电机,是世界首台(套)在建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同时在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实现单机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第一、转换效率世界第一。


压缩空气储能被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之一,这一项目的落成揭开了上海电气储能布局的新篇章。


当前,上海电气已拥有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0至350兆瓦等级的系统集成化装备方案,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空气储能项目,通过协同优化设备参数可进一步提高储能系统效率,能够提供成熟可靠的系列化驱动电机产品、储热系统产品、换热系统产品、透平发电产品、数智输配电和集控仪器仪表等。近几个月来,上海电气凭借优势又揽获了甘肃定西、甘肃酒泉、山东泰安等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在这一新赛道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未来,伴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效率持续提升和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压缩空气储能的装机规模有望持续提高,上海电气将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产业


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电气展出了从能源供给到工业发展再到未来科技的多款工业科技新品,展示了其新型工业化的全方位布局。


外界可能很难想到,靠发电机起家的上海电气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在新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船舶工业、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布局良久。


△2024年9月13日,芜湖海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项目正式投产


在绿色化产业升级方面,上海电气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依靠在能源领域的多年积累,2016 年12 月,上海电气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由上海电气旗下海立股份在安徽芜湖成立海立新能源公司*,从事新能源电动压缩机制造。目前,海立新能源*生产的新能源车用电动压缩机处于市场领导地位,成为国内新能源车用压缩机的主要供应商,市场份额超过10%。同时获得日产电动车全球定点,已进入国际市场。


此后,上海电气又在安徽布局了多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如芜湖海立马瑞利汽车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于2022年开始量产,工厂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规划年产700 万件热交换器,80 万台汽车空调,芜湖海立新能源*也已启动新增65 万台的新能源压缩机项目建设。


上海电气在新能源汽车部件领域走出了一条自主研发、自成体系的发展之路。2022年1月19日,安徽海立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正式揭牌,以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安徽海立*的产品从原来的单一压缩机零部件生产,发展为如今的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智能楼宇、半导体装备铸件等多元化的技术集成。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海电气已经拥有了从低碳工业厂房设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芯生产设备、电池及整车装配智能产线以及热管理系统、车用线缆等零部件在内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上海电气在未来产业上的突飞猛进源于对科创的重视。数据显示,上海电气研发投入连续五年增长,2023年全年实施研发项目796 项,研发投入53.81 亿元,研发投入率达4.71%。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目前上海电气已形成了包含15 个技术方向、38 个细分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体系化的建设、引领和协同,形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共性技术共研、科技创新人才互通、科研资源共享的创新体系和运作机制。


与新中国共成长,上海电气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品牌高质量发展之基。沿着318 国道,上海电气正在开拓更多新时代大国工业的辉煌。



转载自:解放日报


注:文中标注“*”的企业 / 业务 / 产品,属于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其他上市公司企业 / 业务 / 产品,非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 / 业务 / 产品。


上海电机厂
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官微。专电机之能,不止前行;实时更新产品资讯,认真传达有态度的企业文化,专注与您分享最走心的企业新闻,沟通从未如此贴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