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生酒醇香的“秘密”,藏在这名海门人40年的氲氛里

时事   2024-12-18 20:44   江苏  

12月的天气里,万曰明穿着薄薄的工作外套,在通风的酿酒车间里,不停地忙碌,全然不知鞋上早已沾满了醇香的酒糟。

 


万曰明今年63岁,身为颐生酒酿造技艺的民间传承人,他在颐生酿造厂酿酒车间待了半辈子,身上也隐约发散着酒香。


 

18日上午,记者来到颐生酿造厂酿酒车间,亲眼见证了从“粮”到“酿”的凝练与升华。



神奇原浆化百酒



颐生酒有很多品类,金奖颐生、茵陈酒、颐生纯米酒、謇翁酒等,都是在颐生原浆酒的基础上,调配各种草本浸泡液变化来的。万曰明的工作,就是酿造原浆酒。



早上八点,万曰明已经换上了工作服,带着车间工人开启新一天的忙碌。



第一步就是搅拌母糟和粮食。这一步最耗体力,需要师傅们从1.5米深的窖池里铲出发酵过的母糟,再将母糟与高粱、小麦等粮食反复搅拌至均匀。每天,师傅们都要搅拌1.5吨左右的母糟与粮食,因此,万曰明说,酿酒师傅浑身上下最多的就是力气。



接着,就是把混合后的母糟和粮食一层层洒进蒸馏设备,稍待一会儿,浓醇的原浆酒就诞生了。后续,这些原浆酒会被储存在陶坛里,等到三年以上再次开启后,再加入茵陈、陈皮、佛手、藏红花、薄荷等草本原料浸泡90天,将获得的草本浸泡液再与原浆酒进行不同比例的调配,就能得到不同种类的颐生酒。



最后,师傅们需要铲出蒸馏过的母糟和粮食,摊到晾糟床上进行降温。待温度降至20摄氏度以下,就可以加入大曲,拌匀,最后入窖,等待它们继续发酵。



一套流程下来,总共需要八小时,万曰明要从早上8点半一直忙到下午2点半。



窖池的香气,引来一群燕子,叽叽喳喳停在房顶梁柱上,好奇地盯着师傅们劳作。



 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万曰明身上,母糟和粮食堆成了金灿灿的小山,万曰明扬起铲子,重重翻动眼前的“金山”,酒糟粉末溅起,在光束里上下翻飞。

 


子承父业传技艺



万曰明的记忆中,父亲万宝楼年轻时被人尊称“大师傅”,“因为他酿酒很厉害,是烧酒车间主任,收了很多学徒。”

 

万宝楼并不是海门人,他老家远在东台。16岁时,万宝楼通过兄长介绍,背井离乡来到海门,凭借刻苦踏实在颐生酿造厂谋得酿酒师一职。



万曰明在没有品尝过颐生酒之前,只觉得父亲工作很体面,“那时候酿酒师傅很吃得开,许多年轻小伙都想干。”至于为什么体面,他并不了解。

 


直到他喝过父亲酒柜里的酒,才明白能酿出这等美味的人有多么了不起。他至今记得第一口酒下肚,满口醇香和绵柔,随之而来的,是从喉咙口蔓延开的火烧感觉,醉醺醺的,很让他上头。后来他才知道,这种酒叫颐生酒,就是父亲工作厂里生产的。

 

长大后,父亲问他,要不要也当个酿酒师傅?万曰明不及思考,当即答应。于是,23岁的他进厂当了学徒,成为父亲和父亲徒弟的“学生”。他和父亲年轻时一样刻苦,同时对酿酒有着天生的敏锐。

 


万曰明每天工作是负责开窖、挖糟、拌粮、蒸馏、晾糟、加曲、入窖发酵。虽然每天干的活都是“复制粘贴”,但是从入门到谙熟,万曰明花了近10年。酿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每一步,他都严格按照传统标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海门味道永流传



颐生酒酿造技艺完全按照传统工序进行,全程人工酿制,没有机械化介入,这对酿酒师傅的水平有着严苛的要求。万曰明40年来,酿过无数桶原浆酒,从未出现过差池。



2011年7月,颐生酒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同年,又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0年飞逝,作为颐生酒酿造技艺民间传承人,万曰明很自豪,他说,他酿的不仅是颐生酒,还是情怀。颐生酒浓缩着海门味道,也标记着他对第二故乡的深情。



万曰明从来不是一个喜好功劳的人,多年前竞选车间班长时,他本打算主动退出,却因为出众的技艺水平,还是被说服接下了这一棒。



酒的发酵有着严格的温度要求,温度过高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夏天最热的两个月——7月和8月,窖池是不会“开启”的,这时候万曰明不酿酒,暂时当杂工。他说,等待的过程就像守护,一边守着传统酿酒工艺,一边守着时间的故事。



记者:周姚

摄像、剪辑:吴佳欢

编辑:张鎏礁

责编:吴璟 

审核:陈蔚蔚



谢谢你的一路陪伴
你的每一个 

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




海门日报
南通市海门区融媒体中心官微,为您提供权威、及时、客观、公正的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