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独库公路是一本厚重的书,乔尔玛烈士纪念碑恰是这部书的卷首语,欲知晓这段峥嵘岁月,可从读懂这座碑开始……
1984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军区(现新疆军区)联合为纪念修筑天山公路(亦指独库公路)时牺牲的168名官兵,在尼勒克县修建了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山峦耸峙的乔尔玛大草原上,碑高20米,由混凝土砌筑,汉白玉贴面。正面是“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18个红色大字,背面用汉、维吾尔文镌刻着碑文和烈士们的姓名。
天山山脉横亘于新疆中部,它以雄伟和险峻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千百年来,只有牧人的羊肠小道出没于雪峰冰川之间。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条大道飞越天山中部最险峻的峡谷,像一条彩带贯通南北,这就是独库公路。地处天山中段,北起“石油之城”独山子,南至库车,是连接南北疆的一条重要干线,它打通了天山南北的天然屏障,使得南北疆的行程距离缩短了近600公里,堪称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1964年,毛主席作出“搞活天山”的指示,确定“依托天山、坚持平原、长期坚持、独立作战”的战略方针。1974年4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加快建设天山公路的命令》。1974年8月,独库公路正式开工,工程投入兵力13000人,于1983年8月竣工。独库公路地势跌宕起伏,全线海拔最高为3500米,最低为733米。公路沿线地质结构复杂,地貌多样,公路病害严重,施工极为困难。全线有280多公里地段海拔在2000米以上,氧气少,气温低。筑路时期,沿线最低气温达零下46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9.5摄氏度,大雪封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沿线受雪害影响地段100多处,一般积雪厚度1米至2米,风吹雪地段高达6米,雪崩频繁,工程艰巨程度在我国公路建设史上罕见。这中间200多公里是悬崖峭壁,雪崩飞石、塌方滑坡,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筑路官兵们的生命。许多时候山高路陡、冰隔雪阻,机械车辆少且根本上不去,官兵们徒手搬运,硬是把难以计数的炸药、柴油、粮食连同帐篷等搬到工地上。由于有的路段设计在悬崖绝壁,测量人员无法实地测量,只好在图纸上标上虚线标识,称为“飞线”。在海拔数千米的生命禁区和飞线中开凿公路,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筑路官兵们毫不畏惧,将钢钎打进岩石里,系上保险绳,打眼放炮,凿出羊肠栈道方便施工,俗称“战飞线”。
筑路官兵们战风雪、斗严寒,悬崖上开飞线,雪山里凿隧道,在克服艰险的10年奋战下修成独库公路。在暴雨、雪崩、泥石流、坍塌等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168名筑路官兵长眠在了冰达板之下,他们中最大的31岁,最小的年仅16岁。热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夫妻分居十年,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
十载春秋,栉风沐雨,独库公路经几路大军竭力奋战,终使天堑变通途。这是一条用手指一寸一寸抠出来的路,是一条用双脚一步一步踩踏出来的路,是一条用热血和生命铺就的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抚今追昔,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解放军指战员冲锋在前,临危不惧,与塌方、雪崩、泥石流顽强拼搏,用信念开辟天山坦途,为发展新疆、造福百姓献出宝贵生命。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光辉形象永远留在各族军民心中。铁锤叮当的响声、隆隆的炮声早已消失,时光虽然远去了近半个世纪,但筑路官兵们“献身边疆、勇克艰险、舍生忘死、建功立业”的天山筑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践行和弘扬。
(作者:李朝辉,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
来源:《今日新疆》2025/01
编辑:江玟轩